徐勇:只有把选择权还给消费者,快递行业才能脱胎换骨。
目前,我国电子商务快递占快递业务量的80%以上。在快递服务的选择上,使用哪家快递公司提供快递服务的权力不是消费者,而是电商,即选择使用哪家快递公司提供快递服务的决定权被电商掌控。电商选择快递服务的主要依据就是哪个快递公司的价格最低!这种以最低价选择快递服务的单一模式,帮助整个快递行业陷入了价格战的“泥潭”,失去了公平竞争的商业环境。
从维护消费者权益的角度来说,选择快递公司提供快递服务是消费者的基本权利。消费者被剥夺了选择快递的权利,这是对其权益的一种损害。快递公司因为被电商绑架,失去了议价能力,从而成为电商收割的“韭菜”。
电子商务的商业逻辑是,以“包邮”或“包裹快递”的名义,将原本销售的商品与快递费用相结合,剥夺了消费者选择快递服务的权利,并借机控制货源和量的优势,打压下游产业链的快递公司的快递价格。更有甚者,很多电商利用所谓的互联网流量思维,以“打包”的方式将商品价格与快递费混为一谈,以成本价销售商品赚取快递费差价,使得快递行业陷入囚徒困境,即“谁先涨价谁先死,谁不涨价谁同归于尽。”
当然,快递的产业集中度不高,服务产品单一,以量换价的经营模式造成了严重的同质化竞争,这就给电商提供了收割快递行业“韭菜”的机会,即低至2元、3元的电商快递费就能送达全国各地,这让快递行业叫苦不迭。
电子商务离不开快递,快递也成就了电子商务。快递的低价竞争助推了电商交易额的快速增长,电商也给快递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增量。然而,这种依赖服从的关系是不可持续的。电商选择谁提供的快递服务价格最低,最大的危害就是“劣币驱逐良币”!迫使快递企业陷入“三低”的恶性循环,即低成本竞争、低成本运营、低端服务。
这么低的快递费,电商不担心快件丢失吗?事实证明,如果快件丢失,电商直接从每月的快递费中扣除商品的成本,相当于多卖了商品。
如果不能以牺牲下游快递行业的利益为代价来改变这种不公平的局面,那么快递公司将面临生死存亡的挑战。对于消费者来说,不选择自己喜欢的快递公司品牌,不通过不同的价格选择送货上门,或者快递柜,或者邮政站或者物业来满足自己的个性化需求,也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亵渎。
事实上,电商和快递上下游产业链相互依存,需要建立联动机制,建立以保护消费者权益为核心的“游戏规则”,规范各自的经营行为。特别是把使用快递的选择权还给消费者,即电商除了公示商品价格外,还要公示所有有快递牌照的快递公司,包括其快递价格和最后一公里快递方式,比如选择送货上门的价格、快递柜的价格、驿站的价格,或者物业的价格,让消费者选择自己信任的快递品牌和服务模式。这有利于快递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通过大数据和算法区分不同消费者的快递消费习惯,满足他们最后一公里的个性化需求,调整不同的快递需求,提供更多具有价格杠杆的快递产品,形成不同快递品牌的快递产品线。这有利于快递企业之间公平公正的竞争,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也有利于快递企业从价格竞争向服务品牌竞争转型升级。
低价竞争的最大受害者是消费者。因此,让消费者选择快递品牌提供快递服务,将是帮助中国快递行业走出同质化竞争导致的价格战囚徒困境的巨大动力!
(本文将刊登在2021年8月出版的《快递物流》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