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简介

屈原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原姓米,名平,字屈先,熊通之子。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从集体唱和到独唱的新时代。公元前340年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

屈原从小就勤奋好学。早年,楚怀王信任他。他是左左博士和三义博士。他经常与讨论国家大事,参与制定法律,倡导规章制度,提倡道德,改革政治,联合抗秦。宣传“美国政治”。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国的实力增强了。

因为自己的性格,在修改条例的时候不想听上官博士的。此外,楚怀王的阶尹、上官的大夫、屈原的宠臣都被秦国使者张仪收买,不仅阻止了接受屈原的意见,还疏远了淮安。屈原的国王。。

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与秦国结盟,但楚国却完全投入了秦国的怀抱。屈原也被楚怀王驱逐出楚都,开始了他的流放生活。结果,朱怀王在幼子子兰等人的指挥下,被秦国欺骗,被囚禁在秦国。楚王之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被流放到江南。

公元前278年,秦将军率兵南下,攻破楚国都城。屈原政治理想破灭,对未来绝望。他虽心向报国,却不能回天。他只能在同年5月死去。我不想在罗江自杀。现在定在5月5日为诗人节。

屈原在流放期间,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他的作品,华丽的文字,奇特的想象,新颖的比喻,深刻的内涵,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

屈原被流放后,在与渔父的交谈中,渔父劝他不要“深思”,去寻找苦涩。屈原说,他宁愿死在河里,也不愿清白,受世间尘埃之苦。在渔民看来,没必要太高。世界是干净的,世界是混乱的,可以波动。

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楚国都城。那年5月5日,屈原在绝望、悲伤、愤怒的希望中死去。端午节也是这个结果。

扩展数据:

一.文学成就

屈原是一个诗人,只有从他开始,中国才有了一个以文学闻名的作家。他创立了“楚辞”的风格,被誉为“以衣为诗人,而非一代”。

根据刘向、刘欣的校勘和王逸的注释,屈原的作品共有25部,分别是《离骚》、《田文》、《九歌》、《九章》、《元佑》、《卜居》、《渔父》。

根据《史记》、《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的话,还有一篇《招魂》。有些学者认为《赵达》也是屈原的作品。但也有人怀疑《征途》后面的章节和《九章》中的部分章节不是屈原写的。据郭沫若考证,流传下来的屈原作品有23部。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离骚》1篇,《田文》1篇,《招魂》1篇。

屈原的作品与神话密切相关。很多虚幻的内容都是由神话发展而来的。屈原也是一个关注现实的诗人。他的作品反映了现实社会的各种矛盾,尤其是揭露了楚国的黑暗政治。

屈原作品的风格明显不同于《诗经》。这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民俗差异有关。当时北方已经进入宗法社会,而楚国还有氏族社会的遗风,坚韧活泼,不受礼法约束。

第二,政绩

1,战略装备:

商鞅、吴起的变法都是这样,无论是种田还是出征,都让百姓很期待。只有建立奖惩制度,公务员和人民才会愿意为职称的晋升尽心尽力。

2.给予奖励:

田忌的《齐桓公》把夏姬变成了一个学习的殿堂,广纳贤才。到了齐威王时代,夏姬学宫仍然是世界各地学者趋之若鹜的地方。屈原,在这个时候,这样的改革正当其时。但与当时赵武灵王的军事改革形成鲜明对比。10年后,当赵国成为战国强国时,楚国因其衰弱而日益萧条。

3.反屏蔽:

让楚王与百姓交换所需物资,打破楚王叛徒包围的局面;国君能明察民生疾苦,不听偏信。并且主题的意见也可以高速到达Chuting。

4.禁止朋党:

鉴于贵族与楚国旧族往往为私利相互勾结,对政见不同的大臣和工人进行打击,并用法律加以约束。

5、奖励与惩罚:

无论是著名的法家商鞅,还是军事家吴起,都注重用严格的法律来约束士兵的功过是非。在变法问题上,屈原综合了法家和军事家的精华。

6、改变习俗:

屈原对楚国的不正之风深恶痛绝,每一个能言善辩、口若悬河的老臣子都不惜损害国家的主题利益来钻空子。这一改革也以法律的形式约束了楚国的恶习。

百度百科-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