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看过《清明上河图》的代码吗?

刚看到标题的时候,有点无聊。自从《达芬奇密码》风靡全球以来,“密码”似乎成了推理小说命名的公式化公式。看多了难免会觉得低俗,让人怀疑作品的创意和诚意。

但是,看完全书,觉得这个标题真的很贴切。此作细致、疏密,充满生活化的文字质感,与国宝《清明上河图》的气质极为吻合。从故事内容来看,题目中确实少不了“清明上河图”四个字。这样一来,作品的标题似乎就没有太多的选择了——《清明上河图》配上神秘、迷宫、悬案、奇案、阴谋...好像没有密码。密码!密码!

以代号命名的推理小说,在内容上也有类似的模式:一群专业的考古学家或冒险家,带着一件传世之宝,拼凑分析各种历史信息,揭开了隐藏在历史背后的一个谜团,阻止了一场从古代延续到现代的惊天阴谋。

而《清明上河图典》并没有采用这样的模式。它的背景是北宋末年的清明上河图。主角赵步友是一个志存高远的没落皇族。故事讲述了赵步友及其家族赵步友、赵、赵独立或共同破获香包案、案、改造案、梅船案等8起案件。《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也出现在故事里,喝了半瓶酱油。现代人与这个故事无关。

一部好的推理小说往往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创作一部古代背景的推理小说确实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情。幸运的是,这本书的作者正在打一场准备充分的仗。这本书对北宋的还原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字里行间不经意间透露出的生活细节是如此真实、丰富、生动。

作者的文笔令人钦佩。这部以北宋为背景的推理小说,没有语言错位带来的违和感,也没有卖弄技巧、堆砌文字带来的艰涩晦涩。叙事流畅自然,却处处透露着古风韵味和芬芳,一切都恰到好处。我不知道怎么形容这样的状态,只能说:太合适了,每一个字都太合适了。

看完书中的第一个案例,我不禁怀疑作者是否曾经生活在故事的时代;看完第二个案例,我已经忘记了怀疑,因为我已经不知不觉被带入了书中描述的时代。

虽然这本书的主线是一个关系到北宋命运的惊天大案,但这个案子就像1998版的哥斯拉主角一样,不到最后一刻,不会露出真面目。大多数时候,它的工作只是摇摇巨大的尾巴,喊喊嗓子。书中的五个案例,每一个都与终极大案息息相关,但大老板始终没有出现。主要篇幅是描写受大阴谋影响的普通人,在陷入暗流,面临生死考验时,会做出怎样的命运选择。

角色多达数百个,每个角色都有独特的个性和与众不同的行为。驱使他们画出命运轨迹的,是最普通的爱恨情仇,就像这个文明社会千百年来每一个普通人的爱恨情仇。

看这本书的感觉就像在一个安静的早晨醒来,打开电脑,看着今天的社会热点新闻,看到一个悲剧中的人物,和自己相似的人生经历和情感过程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不禁感慨。

强烈的生活气息是这部作品的最大魅力。也许正因为如此,这本书的节奏和意境永远不够精彩。但这只是故事的第一部分,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在更精彩的后续故事中,正式登场的巨魔“哥斯拉”能让读者血脉喷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