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迟子建的文学作品看迟子建的文学作品。

摘要:作为生长在东北黑土地上的作家,迟子建念念不忘自己的根。时过境迁,迟子建的笔墨从东北农村转移到了城市,但她始终没有离开自己心爱的土地。迟子建也是当今文坛的一颗明星。她是唯一一位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两次获得冰心散文奖、庄重文文学奖、澳大利亚悬疑句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她光芒难掩,言语中饱含深情。通过她的写作,我们可以看到她眼中的东北面貌。本文以她的中篇小说《月光下的行板》为例,来看迟子建眼中的东北城市。

关键词:东北;故土;城市

作者简介:柳岩,女(1986.04.15-),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中国图书馆分类号】:i207.425【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 1002-2139 (2012)-16-00-02

正如在第二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颁奖典礼上写给迟子建的获奖感言所说:“退吧,退给底层人群,退给那些濒临悲剧边缘的人;向内转,转到人物最悲伤最脆弱的内心,甚至是命运的背后。然后从那里倾吐、诉说,这大概是迟子建近年来写作的一个新的精神高度。”的确,迟子建用平淡却温暖的笔调向我们展示了发生在东北这片热土上的故事。在《花瓣饭》中,我们看到了文革时期一个充满爱与诗意的夜晚。在《月光路障》中,我们看到了农村人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逐渐丧失的良知和尊严。本文《月光下的行板》描述了一对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的情侣。为了见面,他们在对方不知情的情况下,同一天去了对方的城市。结果他们几经辗转,最终未能相见,充满温馨浪漫却又暗含悲伤。

在迟子建眼里,东北农村是一片净土,宁静祥和,无忧无虑,东北农村的人们淳朴、热情、踏实。相反,在迟子建的作品中,城市是抹杀农村人纯真美好品质的杀手。它给人们带来无形的伤害,除了环境污染,土地征用,比如抛弃妻儿,摧毁道德良知。

(一)城市底层人眼中的城市

《月光下的行板》里,没有大人物,只描写小人物的喜怒哀乐。进城打工的农民没钱,没手机,连爱情的维系都要越过钱山。城里的农民是苦行僧,物质和肉体的欲望都得不到满足。小说的开头以女主人公林秀山对标志着这座城市的火车的描述开始。“每次林秀山来到火车站,她都觉得自己在一个谷仓里。火车的汽笛声在她听来像是各种动物的叫声。有些像牛叫,有些像驴子,有些像饥饿的猪。所以,火车在她眼里也像动物。疾驰的快车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不慌不忙的特快列车像一只聪明的绵羊在野外行走,她经常乘坐的慢车像一头吃够了草的牛。”在林秀山的眼中,寒冷而飞驰的火车变成了农村每天接触的动物。亲切熟悉的感觉,一方面表现了林秀山对能联系到她和丈夫的火车的无形的好感和温暖,另一方面也代表了农民对城市事物的接受意愿。每一个进城打工的农民都是带着热情和希望来到城市的,所以对城市的象征性形象——火车充满了好感和善意,并试图突破城乡之间的疏离感,善待城市中的象征性事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可以在后面找到类似的例子。例如,连接林秀山和她丈夫王瑞的另一座桥,公共电话,看起来像林秀山的情人。因为覆盖着一层苹果绿罩的电话亭就像一片森林,让人仿佛被抱在怀里。

面对城市里金碧辉煌的高楼大厦和琳琅满目的商品,我们的主人公没有权利和资格去享受。王瑞只能在地下小贩的摊位上为妻子挑选一条丝巾,林秀山只能为丈夫买一把便宜的口琴。异地的艰苦生活让他们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相思病却不能相见。爱情是用艰难的方式维系的。正是这种艰辛,我们看到了两人心中流淌的真诚和忠诚。被他们纯洁而深沉的爱所感动。

然而,看完小说,我们不禁为主角担忧。这次爱情之旅他们得到了什么?王瑞因在媒体面前说谎而获得了65438000元和一天假期的奖励,但这已经引起了他的工人们的不满。由于感激男老板的优待,林秀山意外地得到了60元钱。但是以后会怎么样呢?王瑞在火车上看到的那个被情人甩了又被心软的丈夫收留的女人,会是未来林秀山的遭遇吗?王瑞今后将如何继续在建筑工地上生活?迟子建没有继续写下去,但这些疑问将永远留在读者的脑海里。她想让我们继续思考,深入下去,看看这座城市能给这对如此相爱的夫妻一个什么样的结局。

火车上的城市掠影

大部分时间整个故事都发生在火车上,所以我们也可以通过火车上的人和事对东北的城市(主要是哈尔滨)有个大概的了解。王瑞和林秀山各乘了三次火车,他们遇到了三种不同的情况。

王瑞第一次遇见一男一女。女的看起来很憔悴,男的喝醉了。得知详情才知道,这个女人是有情人的,被甩了。最后,她的丈夫心软了,把她带回来了。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城市给异地的夫妻带来不同的痛苦和诱惑,最终导致夫妻之间的相互伤害。后来,王瑞遇到了检票事件。明明是自己买的票,却因为一时找不到被强行拿走了。此时的解释已经完全失去了分量,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越来越多。直到王瑞开出罚单,事情才得以解决。还有火车上伪装成好人的小偷,还有因为积极善良而被彩票狂人暴打的王瑞。最终,王瑞也逃票了,小城市的火车已经开始绑架善良的王瑞。

林秀山也坐过三次火车,见过不同的人和事。比如一个会吹口琴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杀人犯。她不仅温柔婉约,还能在口琴上吹出动人的旋律。林秀山被音乐感动了,放声大哭。人们不禁为这个人叹息。是什么让他成了杀人犯?也许这更多的是一种需要。林秀山与丈夫在火车上的回忆比她周围的事物还要多。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女人深爱着自己的丈夫,思念着自己的丈夫。心地善良,性格开朗,清纯又带点浪漫色彩。林秀山对现状很满意,因为她有一个深爱她的丈夫,而且她还可以在城里有一份工作。通过林秀山的点点滴滴的回忆,我们可以看到进城打工的农民的艰苦生活。不仅夫妻不能在一起,生活条件艰苦,工头克扣工人工资,而且他们的工作非常危险。也许当他们的丈夫去世后,家庭毁灭的命运会落在谁的身上。

(3)城乡之间的明暗交织

迟子建笔下的城市,如月光下的行板,大多是阴郁、无情、乏味的。这和迟子建自己的人生经历有关。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她对农村的故土有着无限的眷恋和柔情。熟悉农村和村里的人,常常让她不由自主地去关心他们。你不仅常常以农村为写作背景,即使写城市生活,也总是关注这些进城打工的乡亲们的命运。作者常常以热烈而富有诗意的笔调描写家乡的田野和风景,如对格里格海细雨黄昏中的雪景、风土人情的描写。《乞丐的琴声》中描绘的美丽爱情故事。《雪坝下的新娘》中描绘的夕阳令人神往。

由于对弱势群体的关注,迟子建的风格通常略带伤感。为他们悲惨的命运而悲伤,也用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独特魅力。她的文学性格从未改变,那就是在平淡的生活中热情地表现普通人的生活,追求小人物身上人性美的灿烂光芒。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的作品,都要传达迟子建自己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此来抵制现实中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对自然的肆无忌惮的掠夺。如今,她虽然生活在城市,却并不融入其中。她反而总觉得孤独无助。正是这种孤独,让她更加强烈地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她经常用轻盈而富有诗意的笔来表达和讴歌家乡的自然之美和邻居展现的人文之美。并且由于她与生俱来的对城市的疏离感和分离感,她不断地批判着城市黑暗和不公平的一面。它通过描写城市丑恶的一面,反映了农村的美好,表达了她对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的私欲的规劝,进而达到了一种崇高的人性美的升华。

总结:

迟子建对城市的描写大多包含了她自己的感性思考,所以纯粹的对城市的描写并没有那么雄辩和诗意。相反,物质较少的农村生活,在她眼里是丰富多彩而持久的。白雪皑皑,平淡无奇的小屋,东北特有的渔季,还有秧歌,总是被描述得津津有味。虽然和作家的喜好有关,但我们还是要表达对这位才女的无限敬意。因为迟子建,我们才能看到如此温馨浪漫的乡村生活。感谢迟子建,我第一次看她的文章就被深深吸引,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她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