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海牛被认为是美人鱼的原型?

说到美人鱼,我们的印象就是人类,鱼尾,身材苗条,披着长长的披肩,样子迷人。当然,我们的美人鱼形象来源于影视作品。事实上,美人鱼和海怪一样,属于一种不为人知的神秘海洋生物。

所有神秘的未知生物都不是空穴来风,美人鱼也不例外。美人鱼的传说最早起源于中国,后来世界各地都有类似的传说,关于美人鱼的原型也众说纷纭。今天,关于美人鱼的原型更公认的观点是海牛,一种肥胖的水生哺乳动物。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让我们互相了解一下。

美人鱼的起源

美人鱼是一个现代的名字。起初,它被称为南海的鲛人。最早的记载来自海南南靖《山海经》:

书上写着:忧伯之国,留耳之国,刻题之国,北上之国,皆在南方。注:脱耳,脱耳,脱耳,是坠子,即脱耳,在朱雅海;刻题,露其脸,画身于鳞,即鲛人也。

东晋《聊斋志异·搜姬神》中也有类似的描述:

在南海之外,有鲛人,那里的水像鱼一样生活。不枉编织成就,流泪就能出珍珠。

南海有鲛人。它像鱼一样生活在水中,它从不放弃它的纺织工作。哭的时候滴下的眼泪可以变成珍珠。

事实上,关于鲛人的记载不仅在这些奇奇怪怪的小说中,在《史记》第六卷《秦始皇传》中也有相关的描述:

九月,葬礼在骊山开始。皇帝即位之初,历山被渗透统治,天下被兼并。天下遣七十万人,过三泉,下铜雀台,引至枷锁。宫殿里充满了奇怪的东西和奇怪的东西。让工匠做一个弩箭,靠近的人要射。以水星为百河海,灌输机器,上有天文,下有地理。以人鱼膏为烛,久而不散。

这个记载中的人鱼膏是从人鱼身上提取出来的,从这个记载中可以看出,到了西汉时期,鲛人已经被称为人鱼了,而这个记载也揭示了秦始皇墓中的长明灯之所以长期保持亮着的原因:使用了人鱼脂。

到了南宋时期,对人鱼的描述更加详细,比如《史记集》:

鱼听起来像孩子的乌鸦,有四只脚,形状像蝎子。它能治好牛,淹死它们。

美人鱼哭起来像个哭的孩子,有四条腿,长得像个蛇头。到了宋代,《太平广记》中的记载就大不相同了:

人鱼在中国东海被发现。最大的一个有五六英尺长,看起来像一个人。眉、鼻、口、爪、头都是美女,都是足。果肉洁白如玉,无鳞,有细毛,五色轻软,一两寸长。头发像马尾辫,五六英尺长。

东海有一些鱼,大的有2米左右长,头部特征和人差不多。它们都有腿,皮肤白皙,没有鳞片,但是有细毛,很短,毛很长,几乎和体长一样。

从这么多古代的记载和描述来看,美人鱼并不是空穴来风,至少古人已经见证了它们的存在,尤其是长明灯的描述,进一步证实了古人不仅看到了美人鱼(古代称之为美人鱼),还把它们抓起来,用它们的脂肪煮成油。

但是人鱼的原型之所以有争议,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不同朝代对人鱼的记载差异很大,为什么都指向一种看起来根本不像什么的动物海牛?我们继续聊。

海牛是美人鱼?

从上面关于人鱼的记载中,我们几乎找不到* * *的共同点,因为在最初的记载中,人鱼是没有脚的,后来有了脚,而通过南宋的描述,它更像是娃娃鱼,也就是娃娃鱼,但是和其他的描述相比,南宋的记载差别太大了,娃娃鱼是一种吃纯净淡水的生物,所以我们先说。

排除娃娃鱼后,我们再综合一些记载中的描述,看看为什么海牛是最合适的美人鱼原型。

海牛是一种海洋哺乳动物,与鲸目动物高度适应海洋生活。但海牛与鲸目动物相距甚远,前者属于海牛目,后者属于鲸目动物,海牛目与陆地上的长鼻目亲缘关系最近。

如今,海牛分为两大家族:海牛和儒艮。这两个家族的动物被称为海牛。但是海牛下面的动物都是海洋动物,不会出现在淡水中,而儒艮就不一样了。它们大部分时间在海洋中度过,偶尔出现在淡水中,所以基于古人在淡水和海水中都见过美人鱼的事实,应该是儒艮。

除了栖息地,儒艮比海牛小很多,大的只有3米,普通的2米左右,符合《太平广记》对美人鱼体型的描述。

而且儒艮皮肤光滑,上面的细毛稀疏,也符合《太平广记》中的描述。最重要的是儒艮生性胆小谨慎,所以古人看到一般都是远远的,拉开距离画面就模糊了。作为一种哺乳动物,儒艮的无毛头从远处看确实与人类相似。

而且儒艮是哺乳动物的一种,雌性哺乳器官也很明显。哺乳时,母儒艮会用两只前肢托住幼崽,然后半个身体离开水面。这个场景从远处看就像一个女人在哺乳。

最后是人鱼膏。儒艮现在是脆弱的物种,为了获取厚厚的脂肪,它们已经被人类猎杀。一只成年儒艮可榨出50-60斤油,是古代重要的照明原料之一,其慢燃、高亮度的特点也深受人们喜爱。

写在最后

美人鱼不一定是美人鱼。根据古代的很多记载,美人鱼应该是真的,但是因为记载的不同,它的原型也变得有些混乱。因此,人鱼可能是一种灭绝的水生动物。如果从现有的动物中找到一种最接近描述的动物,那就是儒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