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着镣铐跳舞——《春阳》中的陈阿姨形象
从头到尾,她好像都是自己编剧,自己导演,沉浸在自己的白日梦里,尽情地表演,尽情地跳舞,但她永远不会轻,因为有枷锁,是金钱,是封建宗法制度对正常人性的禁锢。陈阿姨始终摆脱不了这种枷锁,自然得不到解脱和快乐。她是悲伤的,她值得同情,她是被旧制度铸造的女人。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导论》中说:“精神分析的目的和成就只是发现潜意识”。施蛰存着重描写陈大妈的意识流轨迹,以环境的变化衬托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写陈大妈在“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斗争,深刻剖析一个守旧女人被压抑的性心理,把这两种人格写得透彻深刻。通过深刻的分析,我们找到了她的“潜意识”,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她对人类自由的呼唤。
小说的发展全是因为年轻的工作人员看了她一眼,让她心动。她开始做梦,她的挣扎源于正常的人性。她的性意识看似是“春日”诱发的,其实源于她潜意识里喜欢银行职员。
作为一个正常的女性,这是可以理解的。弗洛伊德认为,人从小就有一种“性欲”,它构成了最基本的“原欲”,是人类一切精神和活力的驱动力。正是这种原动力激发了她渴望爱情的思想。银行员工无疑是催化剂,性欲被激发。
十几年来,性压抑和金钱欲望让陈阿姨有些恶心。“没有必要,她不会买任何东西。不然她要是愿意随便花钱,怎么会牺牲自己一生的幸福,愿意捧着牌位结婚呢?”
她试图抑制自己的物质欲望。她的潜意识想法是:我毁了我的幸福。对于金钱来说,是多么的珍贵和辛苦。所以,拖着钱在关胜花园吃饭,说明这个女人对自己很“残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人对自身某一方面的缺失,必然会寻求一种替代性的补偿和超越性的逃避。然后陈阿姨在性欲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拼命膨胀对金钱的欲望,可怜又可悲。
最后引用最后一段:她吃力地算着,却全神贯注于其中:菜、茶、白米、堂彩,付了两元钱,查出六毛钱,一共多少铜钱?尤其是在性欲幻灭的情况下,对金钱的渴望在她心中越发泛滥。她终于冷静下来,紧紧抓住“牺牲她一生的幸福”所获得的财产,成为财富的牺牲对象。
在冠生园吃饭的时候,内心的孤独和空虚引发了一系列的沉思:她沉思着一个新男友陪她走在路上,手挽着手。而想象中和那位先生在一起的情形,一家三口吃饭的情形,都是她内心对自由的渴望。这些美好的东西,都在她心里憋了很久,得不到。她越得不到他们,内心的欲望就越强烈。但当这个枷锁下的独舞被击碎,被摧毁,一切只能回到原来的位置,一切照旧。
陈阿姨的命运,在某些方面像曹一样,被压制在封建礼教制度之下。曹对的反抗方式是报复,对所有人的报复,包括他自己的孩子。“她知道儿子女儿恨她,婆家恨她,娘家也恨她。”单纯的破罐子破摔,不顾自己内心的需求,性欲和对金钱的渴望逐渐扭曲了她的人性。她几乎是个变态。与曹不同,陈阿姨更多的是一种服从,甚至是一种自觉的维护。她甚至觉得不应该要求她正常的人性。她的心理状态是病态的,同情的。“春日”的诱惑是一方面,存在于陈阿姨心中挥之不去的欲望是另一方面。她在用温柔的方式反抗,渴望自由,不断摸索。
她曾希望突破孤独的生存圈,开始一段真正的爱情。在她自己的意识里,她来了一场独舞,来了一场反叛,但最后一切都失望了。当她最终发现年轻职员的热情只是一种服务需求,女顾客越漂亮他就会越热情的时候,她一日之恋的想法就彻底破灭了,她只能静静地退到内心的一个角落独自品尝痛苦。她最后一句话“人力车,北站”和她在车上的交代,说明她又一次陷入了谨慎小气的生活旧网,她的人生注定是一场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