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还有两个月。语文阅读和诗歌怎么答?
首先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来看,古典诗歌的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种。(1)告别类。②怀旧。(3)想家想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的思念。④战争或边塞。⑤休闲类。⑥借景抒情。⑦持物言志。8爱情类。9民生。学生只要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水平,认真读两三遍原诗,就基本可以决定以上九种招数的类型。
第二,修复感情。
找到意象后,全诗的感情自然就出现了。能表达诗歌情感色彩的词有:喜、乐、怒、哀、悲、哀、赞、慕、别、依恋、英雄主义、闲适、冷漠、痴情、爱情、悲伤、孤独、忧伤、寂寞、厌倦、坚守节操、忧国忧民。
3.定下主旨。
也就是说,确定诗歌的思想内容是诗歌创作和诗歌欣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惜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鄙薄权贵、愤世嫉俗、不遇才子、爱护山川、退隐田园、登高享胜、惜春惜秋、忆友怀乡、乡愁思亲、相知相亲、不恨离愁。
4.找形象(典故)。
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歌鉴赏的重点是正确把握诗歌中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意象(人、事、景、物)。而古诗词中的很多意象都有自己的比喻意义。虽然这个形象的比喻意义在不同的意境中可能有所不同,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有共同点的。
5.找技能。
一首诗的好坏与其表达技巧密切相关,应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6.产品风格。
“风格”是指作者的生活经历和艺术修养所造成的不同创作特点。比如李白的诗清新淡雅,杜甫的诗沉郁失意,陶渊明的诗冲淡平和,王维的诗画意,韩愈的诗玄奥诡异,白居易的诗通俗而有特色。再比如,按词论者的说法,苏轼、辛弃疾的词奔放,柳永、李清照的词婉约含蓄。
在诗歌欣赏的最后,或者说细微之处,学生要了解作者的语言风格,以及语言想要达到的表达效果。而一些相关的名词有:苍劲、磅礴、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含蓄、缠绵、清新、明亮、美好、宁静、忧伤、明亮等等。
语言表达效果:真挚,感人,感人,含泪,清高,情景交融,耐人寻味,回味无穷。
诗歌内容,思想感情
一,诗歌内容的分类
送别友人诗、借景抒情诗、思妇女诗、持物抒怀诗、咏史诗。
旅途诗、边塞诗、情景诗、田园诗。
送别诗多是互相提醒和赞美。或者说再见或者说再见后的思念。
吟诵古诗词,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赞颂。或缅怀先贤,或敬仰古人,或抒发建功立业的愿望,或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哀叹昔日的繁华与今人的没落,或借助过去讽刺今人。
战争诗或表现保家卫国的豪情,或表现舍身杀敌的英雄气概,或表现士兵凯旋的英雄气概,或表现对战争的厌恶,揭露战争给亲人、家乡和人民带来的苦难,控诉封建统治者发动战争的罪恶。
边塞诗描写边塞部队的生活,或表现边塞严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
关于乡愁的诗,永远在我心中的诗和关于旅行、游历的诗,都是侧重于表达对亲人的思念,或者表达女性的柔情、哀怨、悲伤。或者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心酸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写景抒情诗和咏物诗(包括田园诗和隐逸诗)往往表现诗人与众不同、不甘于世俗随波逐流的高尚品质,或抒发自己无才无道报国的悲哀,或抒发或喜或悲或忧的其他复杂感情,或抒发祖国山川的壮美,表达自己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还有的用景物(事物)来表达自己的远大志向和高尚本质。
第二,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1,忧国伤国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开。一骑到烟和烟滚滚的微笑,没有人知道,南方送来的新鲜水果荔枝。)
反映出离开乱世的痛苦,如:杜甫《春望》(虽国破,山河长存,春来草木皆青。伤心之态,不禁泪流满面,鸟语惊人,离愁恨。三月峰火,一条家信抵一吨金。惆怅缠绕,挠头思索,越挠白发,几乎插不上一根发簪。)
同情人民疾苦,如《秋风破草堂歌》、白居易《卖炭翁》
对民族前途命运的忧虑,如杜甫的《登楼》(花,高如我窗,伤游子心,因我见,从这高处望去,处处悲。锦江的春光蓬蓬的涌进来,山上的云,古代的,千姿百态,变幻不定。朝廷就像北极星一样,最终不会改变,科尔西山不会入侵西藏。然而,在暮色中,我为一个消失已久的皇帝的悲哀感到遗憾,我唱着他的总理在山上还没有被陌生时唱的歌。)这是一首触动时间,触动物质的诗。作者写到上楼看无边春色,想到千人难逢,风云变幻,不禁心酸。然后我觉得朝廷就像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就算吐蕃入侵,也很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透露出效仿诸葛亮辅佐朝廷的野心,充满了澄清世界的精神。全诗现场抒情。
2、对国家立功
建功立业的愿望如下:曹操《龟虽生》(龟虽生,犹有其时。蛇骑雾,终化为尘。老马蹲伏,志在千里。烈士们在晚年充满勇气。盈收之年,不止天上有。滋养恩典的祝福可以永远持续下去。我很高兴用这首诗来表达我内心的渴望。)陆游《怒》一书(年少时知事难)
保家卫国的决心如下:王昌龄《参军》(青海云长雪山暗,孤城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破楼兰不还。)
有没有办法报国,比如辛弃疾的《京口怀古·顾北亭》和《丑奴》?少年不知愁滋味。
久而久之,壮志难酬的感叹就像:苏轼的《水调》?赤壁怀旧”
理想不明的悲情,比如屈原的《渡江》
3、想家的人
如孟浩然的《建德夜泊》,文的《上善之行》。
想念你的亲人朋友,比如王维的《在山上度假想我的山东兄弟》和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
在边境想家,比如范仲淹的《渔父的骄傲》。
我爱闺阁里的人,比如王昌龄的《永远在我心里》,欧阳修的《沙上漫步》(等梅参),李白的《子夜吴歌》。
4.人生杂感
喜爱山水田园的闲适,如王维的《深山秋夜》,孟浩然的《路过老人村》。
昔日繁华今朝没落的感受如下:姜夔的慢扬州,刘禹锡的武夷巷。
借古讽今的感受如下:辛弃疾《京口顾北亭怀古》
青春的忧伤稍纵即逝,如:李清照的梦?昨晚,下雨了,突然刮起了大风
仕途的失意,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苏轼的水调?明月几时有?
慰藉人生的喜悦,如:杜甫的《《春夜喜雨》》,黄河两岸被皇军收复,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惊喜鹊)。
5.别了,亭子
勉强,比如柳永的玉琳玲,王维的卫城曲。
如辞别都督,入蜀赴任。
坦白说,比如王昌龄的《芙蓉客栈与辛弃疾》。
三、评价作品思想性应注意的问题
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比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浴血奋战,战死沙场,回到南方后受到投降派的挤压和打击。所以他的文字多是在如火如荼地回忆过去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的愤懑之情,风格豪放悲凉。
2.一个时代有自己的特色,一个时代有自己的文学。比如唐朝国力强盛,投身军队的知识分子大多意气风发,豪气万丈。他们的诗歌,尤其是边塞诗,虽然塞外环境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深向往,但更多的是义愤填膺,决心保家卫国,所以格调高昂,情感激荡。宋朝就大不一样了。积贫积弱,国力衰退的大宋朝,已经失去了唐朝的气息。在知识分子的笔下,少了英雄气概,多了悲凉精神,少了雄壮精神,多了家国之忧。
3.很多古诗词前面都有简短的序言,有的说明创作时间,有的说明创作原因,有的说明创作过程,有的说明创作背景,有的为整部作品奠定情感基调。
4.大部分作品的思想感情都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夹杂着非常复杂的情绪。读者有时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进行二次创作。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兴趣和风格应该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存在特例。如李清照、辛弃疾,都在固有风格之外有自己的创作。
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解读诗歌的意境,发掘诗歌的主题,可以从以下八个方面突破。
一,从诗歌标题上突破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些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些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些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情感基调。例如:
派妙法去见白云飞一听到风从竹窗吹来。
黄昏独自坐在微风闹闹的窗边,沉思着悠闲而远离天空的思绪。微风吹开了门,搅动了竹林,怀疑老朋友的到来。
枝叶上的露珠因风而不时飘落,渐渐滋润了阶下的深绿色苔藓。当风吹开房间里的窗帘,为我擦去长时间积累的灰尘。
题目中的“文风”二字是全诗的线索,也是理解其内涵的关键。第一,两副对联写的是迎风思友,闻风疑友;颈对联写风吹树叶,露珠长青苔,意在写风;尾巴与风相连时,也说风是白日梦,希望风送朋友。可以看出,全篇紧紧围绕“闻风”的意境,通过微风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第二,从诗歌中描述景物“冷”与“暖”色调的突破。
古人写诗填词,往往借景抒情。所以在欣赏风景的时候,首先要搞清楚风景的文字和表达方式,然后再去体会所写的风景的“冷”和“暖”,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
杜甫:水槛寄心二首(上)
小屋远离喧嚣的成都,庭院开阔宽敞,周围没有村庄,视野无边。碧水,几乎淹没两岸;绿树,傍晚盛开的花朵。
细雨蒙蒙,鱼儿欢快地跃出水面;微风习习,燕子斜过天空。这个城市挤满了成千上万的人;这里只有两三盏灯,而且是免费的。
这首诗里的风景主要写在第二、三段。诗人先用“澄江少平,幽树晚花多”的文字描写开阔秀丽的草堂周边环境,再用“细雨中鱼出,清风中燕斜”的文字描绘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你看,鱼儿在细雨中摇曳,燕子在微风中轻盈地飞翔。多么欢快,多么自由!正是通过描绘这样一幅“温暖”的色彩场景,诗人表达了一种战后暂时安顿下来的闲适快乐的心情。
第三,诗歌意象的突破
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往往通过选择特定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例如:
王昌龄《长辛秋词》五首(上)
金靖边梧桐叶黄,夜明珠帘未铺开见霜。
玉枕玉枕似枯槁容颜,仰卧愁听南寺式漏面声长。
诗的第一句用“梧桐”和“秋叶”来渲染萧瑟寒冷的气氛,第三句的“烟笼”进一步衬托深宫的寒夜环境。结合最后一句可以知道,是因为诗人心情忧伤,睡不着觉,觉得从南宫(皇帝的住所)漏出的是忧伤而悠长的。
第四,诗歌隐含关键词的突破
诗歌是诗人“感觉”的产物。有时候,如果我们能捕捉到诗歌中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词语,我们就找到了欣赏这首诗的钥匙。例如:
姜楼干JIU赵伟
独自在河底,我模模糊糊地想,月色如水。
一起来看月亮的人在哪里?景色依稀像去年。
第一句中的“思”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成为我们窥视诗人内心世界的一个窗口。诗人为什么要“思考”?思考的对象是什么?从下面可以知道,诗人想念他的朋友,因为他看到了与去年相似的场景。
第五,突破作品中有诗意眼睛的句子
古人写诗,特别注重遣词造句,力求一字一句。而这些充满诗意目光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涵和表达技巧。例如:
派杜送李白到鲁郡东石门。
几天不醉,登上池台。石门路什么时候再开?
目光落在泗水,海水一片明。飞檐走壁遥遥相望,杯子在你手里!
诗中第三联描写生动,“落”“明”二字凝练传神,是对联的诗眼。“落”赋予“泗水”运动感,仿佛从天而降,使静态的形象变得动态;“明”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运动感,且不说徂徕山有多绿,只说淡绿色主动而有意地体现徂徕山。联系全诗,不难发现诗人把山水写得如此之美,是为了衬托他与朋友的纯洁友谊。
六、从作者的生活经历突破。
“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倾向也不同。因此,不妨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和生活经历入手,在鉴赏上有所突破。例如:
清平乐?辛弃疾,独墅博山王石庙
饥饿的老鼠围着床跑来跑去,蝙蝠围着黑暗的油灯跳舞。屋里吹着微风,雨下得很大,我在破纸窗户之间自言自语。从北方边疆到南方,现在退隐到森林里,已经是苍老的面孔,白发苍苍。一阵寒冷的秋风吹过薄薄的布被子,猛然惊醒,眼前还是梦里的乡村。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一生坚持抗金复辟,却没有得到重用,抱憾而死。他的诗大多表达了他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了他的悲愤。这个词表达了他的远大志向,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极大关怀。
七、从诗词典故的意义上突破。
古代诗人创作时,有时会用一些典故来表达博大精深的主题。例如:
送杜牧走。
落魄江湖携酒楼,楚细腰轻掌。
扬州的十年,仿佛一场梦,一觉醒来,但在青楼女子这是一个善变的名声。
诗中“楚的腰是纤细的”暗语出“一切都做错了吗?二把手:“楚灵王腰细,但全国饥民多。”“掌中之轻”是《飞燕传》的正典,指的是汉成帝的皇后赵,“身轻,能舞于掌中”。诗人用这两个经典来说明自己曾经纵情声色,放荡不羁。再看第三句,诗中的“十年”和“一觉”是相对的,给人以“很久”和“极快”的强烈对比,可见诗人的深情。纵观全诗,我们可以发现诗人的思想不仅是痛悔的,也是梦幻的,不堪回首的。
八、从诗歌的注释突破
有些诗是在原诗后加注释欣赏的。阅读这些注释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者和他的作品,从而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感情和作品的内容。例如:
李白,随夏十二登岳阳楼。
登上岳阳楼,远眺长江,直至开阔的洞庭湖。看到大雁南飞引起我伤心的心,远处的山在标题一个好月。
在高天的上层,呆在椅子上,上传一杯天上的酒。醉后升起的凉风,随风吹着衣袖,我们就要归来。
【注】此诗写于李白被赦免流放后的秋天。他是李白十二夏的朋友。
诗后的注释提供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从“我在流放中被宽恕”这几个字,可以想象诗人应该是以一种轻松的心情来写这首诗的。因此,诗人作品中的一切自然之物,似乎都被赋予了生命:大雁高飞,带走了诗人忧伤压抑的心;月出山口,似君山有好团圆月。这样一个有情有意的场景,衬托出诗人被原谅后无比愉悦的心情。
常用的典故和意象,以及它们的含义,请大家自己在网上收集整理,这里就不赘述了。
诗歌欣赏三部曲
首先,理解
欣赏一首古诗(词)的第一步是要会读。不了解,就无法欣赏。所谓“不知有汉者,何谈魏晋”。在“读书”这一步,至少要达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登高楼,望天涯”的境界。
在“读书”这一步,要重点抓住“明”两个字。
1.明字义
理清字义,就是对每一首古诗(词)理解每个字的意思,达到每个字的落实。有时候,一首古诗(词)哪怕有一个字没听懂,也会影响整首诗(词)的理解。例如,如果你不理解《诗经》中的“篮”《周南卷儿》,就很难理解整首诗。“青筐”是一种簸箕状的浅筐。知道它的形状不重要,但如果不知道它是一个浅筐,就会影响我们对全诗的理解。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女人对离家在外的丈夫的怀念。她拿起耳朵,却对“篮子”不满意,说明她心不在焉,说明她对丈夫思念之深。如果不能正确理解《青篮》,我们就很难观察到女人对离家在外的丈夫的留恋,也就无法真正理解这首诗。
2.明典故
明典故是为了了解诗词中使用的典故。有些诗,没有典故,我们读起来相对没那么难;而有些诗,运用了大量的典故,相当巧妙。不理解清楚,就很难从字面上理解,或者说很难正确解读其内涵。比如读宋代大诗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顾北亭怀古》:
古往今来,英雄无处可寻,孙仲谋无处不在。舞亭唱台,风雨总吹走。夕阳照在长满草树的草原上,人们说这里曾是刘裕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率领北伐,收复失地多么有力啊!然而,刘王一龙的儿子刘莉一龙大获成功,火速北伐,却反而让北魏皇帝武拓跋道南飞,退回长江北岸,遭受对手的沉重打击。四十三年,我还记得看着它和烽火扬州路。回头一看,河狸庙下,有乌鸦社鼓。谁能问:廉颇老得吃不下饭了?
《词》第一部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三国时吴国国主孙权(字仲谋)重用周瑜等人才立下大功的故事;另一个是南朝武帝宋武帝的故事。他早年一贫如洗,后来靠自己的努力当上了东晋将军,并亲自带兵北伐,最终推翻了东晋,自己当了皇帝。词的第二部分也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南朝的故事(“元嘉”是其标题),欲使前朝人“封狼居许”(即北伐建功),却误听王之言,派王率兵仓皇北伐,结果被北魏皇帝拓跋焘打得狼狈不堪;另一个是用战国时期赵国著名的士兵廉颇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的故事。后来赵王觉得他老了,就不再用他了。辛弃疾在这首诗中对这些典故的运用恰到好处,有助于诗人铭记过去,痛定思痛,表现出他收复中原失地的强烈愿望和对南宋小朝廷的怨恨,使其壮志难酬。
第二,通读
通读是欣赏古典诗歌的第二步。这一步要达到“衣服越做越宽,永不后悔,为伊憔悴”的境界。怎么才能读透?我想,至少要做到“四会”。
1.知道如何谈论这个世界。
“知人论世”,语出自孟子万章:“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而何?是以它的世界为基础的。”清代沈德潜《说诗》?语》云:“再如画山川。有名字要按的,一定要写登陆和悼念的意思;用事实描绘一个人物,就会发出知人论世的意味。”(3)知人论世是用来欣赏古典诗词的,意思是了解诗词的作者和写作背景。了解作者,包括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道路、艺术风格等。了解写作背景,包括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写作时的心情以及同时代其他作者的类似作品。只有认识人,讨论世界,才能通读具体作品。比如读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春望》:
长安失陷,国破,唯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森林茂密。
伤心之态,不禁泪流满面,鸟语惊人,离愁恨。
战争持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十万黄金。
惆怅缠绕,挠头思索,越挠白发,几乎插不上一根发簪。
了解杜甫和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有助于我们更透彻地阅读它。杜甫有治国的理想。在《为魏作成二十二韵》诗中,他交待:“至君尧舜,而后使风俗纯。”他的诗歌往往与社会现实的反映密切相关,因此有“诗史”之誉。诗风沉郁顿挫。《春望》和《安史之乱》中一样,诗人生活在安史之乱者统治下的长安城。了解了诗人和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我们就不难理解了:为什么没有情感的花朵会“飞溅眼泪”,鸟儿会“休克”;为什么「家书」如此珍贵,以至于「价值千万」;为什么诗人四十多岁就成了“光头”,而且“抓得更短了,再也抓不住发夹了”。这一切都是“安史之乱”造成的。当时感到悲伤,与诗人其他同题材作品如《三官》《三别》相似,反映的诗风也是阴郁失意的。知人论世,要求欣赏者除了诗人的作品之外,还要尽可能多地阅读史书、笔记、诗词。
2.会“顺浪寻源”
“随波寻源”见于西晋诗人陆机的:“或随波寻源”(四),南朝谢的《文心雕龙》:“夫以情写文章辞,读者穿文入情。顺浪求源,虽会显。”5.在古典诗词鉴赏中,能够“随波逐流去寻源”,就是能够根据诗中的线索去探寻作品的出处,甚至是作者学问的来源。比如,我们读宋代大文豪王安石的《桂芝项瑾陵怀古》这首诗,不禁随波逐流地发现,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博秦淮》中的一首诗:“一个商贾姑娘不知死恨祖国,却仍唱隔江后院花。”《驿馆遗》指的是陈后主写的《玉树后花园花》。《隋书五行志》记载:“明初,先主写了一首新歌,令后宫佳丽学唱。他的话里说:‘玉树后花园的花,开不了多久。’当时人们以为是一首歌。这是一个迹象。”于是,《玉树后花园花》被后人奉为亡国之音。王安石用杜牧的诗讽刺现在。如何“顺浪寻源”,需要鉴赏者多读作品,最好是中国古典诗歌源头的《诗经》、《楚辞》,对其后各个朝代的代表作品有个大概的了解,也可以读一些现代人写的文学史、诗史。
3.会探索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美学范畴之一。“意境”一词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唐代王昌龄的《诗风》中,是和物质环境、情境一起提到的:“诗歌有三个条件:一是物质环境。如果你想做一首山水诗,张权石云峰的风景美极了,神仙在心中,神仙在环境中。他们把环境放在心里看,放在手心里,然后用思想去理解环境的形象,所以是类似的。第二,情况。娱乐圈的烦恼和委屈都在身上,然后想一想,得到自己的感受。第三,意境。你心里想一想,就会得到。”⑥王国维的《人间花刺》对意境的内涵作了全面而深入的阐释。他说:“字以境界为上。”若有境界,则自成体系,自有名句,而境界(即意境)又分境界与无境界,境界创造与写作境界,境界有我与境界无我,境界大小。有没有意境,经营得怎么样,是判断一首诗(词)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欣赏古典诗词的关键是发掘其意境。意境,和另一个美学范畴的形象,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似之处主要是两者都是主观感受和客观形象的统一;主要区别在于,意境往往与作品整体相关,而意象是创造作品意境的具体成分。我们来看看南宋“永嘉四灵”之一翁卷的诗《野望》:
秋天的某一天,海湾一片荒芜,无数山峰忽远忽近。
从山上看野水,但看到底部的青山。
这首诗中的意象是:遥远的天边,荒芜的河湾,无数高低不一的山峰,天然的绿水,水中的青山。正是这些意象,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山强于秋——天高湾清,山叠;秋景——青山倒映碧水,绿水绕青山转,山中有水,水中有山;诗人的心情是愉悦的,没有一些诗人笔下的秋天的萧条。
4.比较异同
俗话说:“只有通过比较才能识别。”在欣赏古典诗词时,我们会将同题或同题材的作品进行比较,区分其异同,评价其优劣,这对通读作品极为有利。我们可以对思想性和艺术性进行全方位的比较,也可以对诗歌的主题、意象、构图、技巧、风格等一两个要素进行比较,说明其特点,展示其美。比如比较李端的《郑明》,刘的《听筝》,白居易的《夜筝》;
金粟轴的古筝发出动听的声音,玉房前坐着古筝的美人。
试图尽最大努力讨周郎的欢心,你看她故意拨错弦。
——李端《郑明》
弦促柱听,无限秦人之悲怨。
就像追着春风去认识柳州,就像和鸟儿一起认识花朵。
晚上谁难过?空楼何处思月?
更进几重离别恨,洛阳城,江南。
——刘的《听郑》
在紫袖红弦的明月里,我弹琴的时候感觉又黑又低。
弦凝指喉止处,深情一万。
——白居易《夜郑》
这三首主题相同(诗名基本相同)的诗,都是关于听筝的,但其重点不是表现琴师的精湛技艺,也不是描述筝乐的内容,而是“听筝不在于琴”。在这方面,三首诗各有所需,各有侧重。李端的诗重在模仿琴师的姿态,看到他的爱情;刘的诗主要描写了诗人听筝的心情,抒发了与人别离的情怀。白居易的诗主要表现在对诗中主人公“有一万个深情”的书写上,三首诗也有明显的不同。李端的诗主要是对典故的巧妙运用,具有生动的细节表达,富有诗意;刘的诗主要运用新颖、恰当的比喻,将琴声与布谷鸟的啼叫声结合起来,将琴声的“悲怨”与诗人的“离别之恨”结合起来,化无形为有形;白居易的诗歌主要运用“空白”手法,收到“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相比之下,我们可以通读这些作品。
第三,阅读
阅读是欣赏古典诗歌的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这一步,鉴赏家要在前两步的基础上有质的飞跃,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昏黄的灯光下”的境界。对一首诗(词)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字面理解和对其意境的挖掘层面,而是要用心去认识作品,把作品的意境变成欣赏者心灵的境界,并能以其独特的角度和独特的语言表现出来。其突出表现在于完成了鉴赏文章的写作。文章鉴赏是鉴赏结果的外在表现。没有这一步,欣赏过程是不完整的,不能说是成功的。欣赏古典诗词必须强调三点:
1.言语中有实质内容
言之有物,就是少说空话、废话,做到话长话短。只要写出你最深刻、最切身的读诗体验就行了,没有必要面面俱到,更不用说大做文章。
2.灵活多样
灵活性和多样性是指在写作和鉴赏文章时,要根据不同的作品采用不同的写作方法。就诗的篇幅而言,一般来说,长诗可以是散文的形式,也可以是其他的形式;对于短诗,散文和对话是合适的。就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而言,文本的欣赏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写,也可以从其中的一两个角度来欣赏。
3.语言和诗歌一样美丽
诗歌是美的艺术,它的语言是美的语言。作为对诗歌美的艺术的鉴赏,鉴赏文章要像诗歌的语言一样美,鉴赏文章不要写得像诗歌一样枯燥。
诗歌鉴赏问题的答案首先要分析和理解诗歌,你可以按照上面的方法和步骤去做。关于诗歌鉴赏的具体答题技巧,详见参考资料中的网站。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请给我留言。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