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吴祖昆先生的《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与规律》新选入高中第五册教材(1995版)。在人教版的整套初高中语文教材中,从宏观角度评论文学现象的文章只有一篇,值得关注。文章题目概括了评论的范围,即中国古代小说,重点是古代小说的发展和规律。文章的第一部分讨论了开发、溯源和引导流程。第二部分是对“法”的评论。按照历史的说法,说什么都不烦。
写作有四个主要特征。
第一,评论准确无误,一语中的。
文学批评要以科学的文学理论为指导,提出评论者的意见。只有观点新颖、有理有据,评论才有价值。这篇论文的价值在于作者对他所评论的文学现象有很多独到的见解,评论准确,而且往往是准确的。
关于中国小说的起源,有人说有很多起源,比如寓言、历史传记、诸子百家杂文等。鲁迅先生认为工人休息时“互相讲故事,是小说的起源”。作者明确指出:“其实只有一个来源,那就是神话传说。”
评论者普遍认为魏晋南北朝小说已经“初具规模”,是中国小说的“雏形”。作者认为“志”就是记录,而不是创造”和“作为史实记录”,不是真正的小说。
再比如,“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想象力和文采上”,“历史小说沿袭了宋代的传奇道路...而失败为文学作品”,以及《金瓶梅开辟了一条写普通人、写人生的道路》,这些都有作者的真知灼见,与以往的文学史有所不同。比如《金瓶梅》,因为描写淫秽的多,被禁了很久。直到80年代才有了更深入的研究。作者不仅说它“表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大发展”,还将其与妇孺皆知的《红楼梦》相比较,认为“红楼梦之路是金瓶梅开创的”,使读者明确了金瓶梅在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
在考察小说起源与发展的基础上,总结出四条规律,是对文学现象的理性思考,使文章上升到理论层面,更具指导意义。
二、论据典型,以一当十
就文章主题而言,可以写成专著。但作者大做文章,小作,只用4000字就能说明问题。原因是论据简洁明了,论据不烦人。第二个原因是论据少且典型,一个是十个。
作者论证规则1——小说来源于人民,反映人民意愿时,主要以《三国演义》为例。在文人写的小说问世之前,很久以前就有一本民间故事书《三国故事》流传。以《三国演义》为例,证明中国小说的每一次发展进步,都是文人向民间学习,参与和加工民间创作。
证明第二条规律――中国古典小说受史传文学影响,以水浒传为例。先引用刘知几的话,指出史传文学的经验是“爱知其丑,恨其善,善恶必录”。况且,民间文学里的人,往往分为好人和坏人,坏人不是好人,好人不是坏人。经过比较,指出《水浒传》吸收历史。
证明第三条法则——小说要立足现实,不能脱离现实,主要以西游记为例。先总结一下书中写的灵异境界,唐僧“八十一难”等情节都在现实生活中。然后给出两个细节。第一,“小男孩国家”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第二,书中所写的妖怪都是来自神佛,是建立在锦衣卫横行霸道的基础上的。然后,据说《西游记》一...讽刺和讽刺了神佛,也就是现实中的统治势力”。最后,《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表达的民族感情和正统观念也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最富想象力又似乎离现实很远的一部,证明了《西游记》也是以现实为基础的。
证明第四定律——小说在封建统治文化的压迫下极难发展。作者没有举出具体的例子,只是总结了两个文化现象:一是“许多伟大的作家生活在不安全的条件下进行创作”。读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到因贫因病早逝的曹雪芹。第二,“很多伟大的作品都不知道作者是谁”。我们也会认为《金瓶梅》的作者尚无定论,我们有时也会不认同《西游记》的作者。从这两种文化现象中,作者“感受到封建文化对小说创作的残酷绞杀;我感受到了那些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和他们不朽作品的崇高价值。"
文章的这一部分讨论四个定律,主要以三部小说为例,可以说是尽量少,每个例子充分证明一个定律作为分论点。论点很典型,论据很有力。一个是十个是真的,少胜多。
第三,纵横交织,结构严谨
文章的形式是为了表达内容。这篇评论的内容是从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中寻找规律性的东西,这些东西决定了它的结构形式。发展过程的讨论,追溯到源头,然后顺流而下,按时间顺序,在一个垂直的结构;总结规律,要走平行结构,从主要到次要,一个一个,横向结构。这样全文交织,经纬互补,结构严谨,线索清晰。
正文第1-7段是第一部分,按时间顺序论述小说的发展。
第一段明确指出中国小说的起源是神话传说而不是别的,并界定了神话传说的区别:“神话神化人,传说神化人。”。
第二段指出魏晋南北朝有志怪小说,关于仁人志士的小说只是史实的记载,严格来说不是小说。第三段引用萧统《文选序》作为文学的定义,然后论述唐代应运而生的传奇小说已经脱离历史领域,其代表作《长恨歌》、《李娃传说》都是根据传说创作的。他们的特点是虚构的,想象只是“出于冥想”。对文采的强调正是“义归深刻”,所以唐传奇是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
第四段指出宋代小说“没有虚构和文学的创作加工”,可以说是古代小说发展的低谷。后来的历史小说“照史书记载写”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
第五段论述了话本小说的兴起以及话本小说与故事小说的不同风格。讲故事小说“植根于讲故事的艺术”,“善于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塑造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故事型小说和言情小说都是文人再创造,是给人看的。
第六段论述明清文人独立创作的小说。以《金瓶梅》为例,论述了写普通人、写生活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开拓意义。《红楼梦》是沿着《金瓶梅》开辟的现实主义道路,“达到了辉煌的顶峰”。
以上六个自然段,从小说的起源、雏形、成熟、衰落、再发展到巅峰,评述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脉络和特点,简洁明了。这部分的表达主要是记叙文中的评论。第七段用“大致如此”做一个简单的总结,过渡到第二部分。
8-16部分是第二部分,描述了四个定律。第8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9-11段论述小说来自人民,反映人民的思想、愿望和现实生活。第12-13段论述了史传文学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
第14-15段论述了中国的小说,长期以来受到群众的喜爱,是以现实为基础,不脱离现实的。
16段论述了中国小说被封建统治文化摧毁,发展异常艰难。这一段写得简洁,戛然而止。
以上四法的讨论,各有主题和时间,有细有粗,先有评论,后有陈述。法律是一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都有理有据,条理清晰。
第四,谨慎选词,恰当衡量
与撰写和评论一部文学作品相比,评论文学现象是一种更高级、更复杂的批评活动,因为文学现象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古代小说,从古代神话到晚清名著,几千年来。范围包括“笔记”、传说、故事、言情、“故事”、张惠体等小说文体,具体作品更是数以千计。很难做出恰当的评论。凭借深厚的语言修养,他简洁得体地表达了自己在长期研究中获得的真知灼见。他的语言的主要特点是:10准确严谨。比如1段,说“神话和传说的界限很难确切区分”。这句话强调的是两者之间的“相似”,很难区分。但是,两者毕竟有“区别”,神话是“人格化”的。
作者用“难”和“准”来严格限制“分”,以免引起自相矛盾。
再比如14段,说“我国长期以来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小说,大多取材于现实,不脱离实际,否则就没有生命力。”用“长期热爱群众”这个限制性短语,把讨论范围缩小到少数优秀小说,而把大部分小说排除在外。在“立足现实”之前加上“很多是”两个字,让这个论述更加严谨,无懈可击。
再比如,15段讨论西游记里的描写。用两次“并非没有现实依据”的双重否定句来减轻语气,比直接说“有现实依据”更合适,留有余地。
20.简洁明了。批评语言用的是判断性的句子,为了严谨,句式往往很长。作者经常用短句来准确地表达他的观点,如:
神话神化人,传说神化人。
“知”是记录,不是创造。
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想象力和文采上,与前代作品有所不同。
传奇小说在宋代衰落了。
这类代表作就是《金瓶梅》,在小说发展史上开辟了一条新路。
史传文学不是源,而是流。
正是作者立足现实的创作精神,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生命力。
这些话是用肯定的语气说的,简洁明了。这就是这篇评论容量如此之大的原因。
参考资料:
88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