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四大怪是谁?

在中国戏曲现代化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上,湖北省艺术研究所所长、著名戏曲导演于小玉,四川著名剧作家,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主任周,河北梆子剧院名誉院长裴燕玲等被评为“新时期戏曲怪杰”。

1.魏明伦,男,1941出生于四川内江,现居成都。童年失学,九岁唱歌。当代著名的戏剧家、词作家,与蜀中学者陈恩田(清康熙皇帝陈廷敬的后裔)并称为巴蜀双杰。

1950加入四川省自贡市川剧团。此后一直是演员、导演、编剧。著名川剧作家,有“巴蜀鬼才”之称。14岁开始发表作品,16岁受“反右”牵连。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钟* * *脱颖而出,以“一戏一招”的创新精神,写出了《易大胆》、《四姑娘》、《潘金莲》、《岐山夕阳红》、《中国公主杜兰多》、《FACE/OFF的巴山书生》(合作)、《除夕重阳节》(合作)等一批有影响的中外戏剧文学剧本。《三元连场》在剧坛并不多见:易敢、潘金莲双双获得1981的全国优秀剧本奖。《巴山书生》1983获全国优秀剧本奖;《巴山书生》的英译本发表在美国《夏威夷大学学报》上,后被收入王缉思主编的《中国当代十大悲剧》。

80年代末开始写杂文,因其内涵和形式的双重特殊性而引起文坛和社会反响,产生了“魏明伦是戏剧第一,还是杂文第一”的说法。

1987,新华社公布魏明伦为中国当代九大剧作家之一。1988被天津艺术家评选为中国艺术界十大神秘人物。65438-0993年在武汉召开的中国现代戏曲研究会上,被湖北艺术学院等学术机构联合推选为新时期中国戏曲四怪之一。

2.于小玉被誉为中国现代戏曲四大“怪杰”之一,他的艺术品格是“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他的创作和导演涉及京、汉、楚、、黄梅、曲、渝、桂、粤、闽等十多个剧种,导演了数十部戏剧。他执导的京剧《法门·众生相》和黄梅戏《不为人知的爱》等十几部剧目获中共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化部“文华奖”。《徐九经升官》等都成为经典。

涉及多部歌剧是个天才。

于小玉,湖北武汉人,1935年出生于一个楚剧世家。他从小接触楚剧,才华横溢。他三岁登上舞台,他第一次写下了戏剧人生;七岁时,他拯救现场,一炮而红;在弱冠之年之前,他已经成为了话剧界的后起之秀。后来他改行当导演,靠的是楚剧的功底,成了京戏的一员。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他的京剧《一袋蜂蜜》、《徐九经升官》、《王耀庙的传说》和《一生一世》都引起了轰动。《徐九经升官》被拍成电影后,风靡全国,男主角朱世慧更是家喻户晓。

一直在幕后纺绸挂毯的余老,不仅在京剧里有作品,在豫剧、桂剧、黄梅戏、锡剧、北京曲剧、靖州古画戏里也有作品,都是名作:《虎将军》、《丑嫂》、《少年皇帝》、《向日葵》、《袁野的爱恨情仇》、《不死之恋》等等。

永远不要重复自己,不断创新。

于小玉有句名言:“不要模仿别人,不要重复自己”——京剧《徐九经升官》中,他第一次以丑行为主角;豫剧《铡草机下的红梅》中,他给剪了齐耳短发的刘胡兰加了一条长辫子;在楚剧《大别山人》中,他加入了大量的湖北民歌;在韩剧《弹吉他的姑娘》中,他别出心裁地设计了“电话舞”...于小玉坚持创新,让更多巧妙的笔触出现在话剧舞台上。

2008年,省人民政府授予俞晓宇终身成就奖。他说这是对他最重的奖励,但他没有“尽快拿”,而是继续发挥余热:这一年,余老的身体每况愈下,五次住院,但他从未放弃拍戏。大师走了,但他的人品还在。值得庆幸的是,余先生的背后,是一个五彩缤纷的戏剧舞台。

生活平易近人,幽默风趣。

余老有一儿一女。他给儿子起名于勤勤,给女儿起名于端端,希望他们“勤勤恳恳,堂堂正正”。出身于梨园世家的余老,心中也有说不出的遗憾——桃李满天下,却无人继承衣钵。他尊重孩子的职业选择,但总是不经意间表达自己的不愿意。他会对女儿说:“你这么聪明,为什么不学戏剧?”他的儿子于勤勤因为生计所迫,学了厨师。从那以后,余先生一直为没能让儿子读书而内疚:“别人背的是书包,你哥背的是菜刀!”每次出国,他都会买回一大堆菜谱给儿子学。

在家人眼里,余老是“一个幽默的人,总是给家人带来欢笑”。端妤回忆说:“我母亲在世时,有时食物不合他的口味。他会指着刚炒好的白菜说:你炒的这个菜蓬乱,帮我抹平再吃;比如打牌的时候,5万已经被摸了,他还坚持要和5万讲和。他说:‘我还是有一个信念,我可以和赖子讲和!’"

俞晓雨主要作品一览

■京剧《一袋蜂蜜》(1979)获文化部创作一等奖。

■京剧《徐九经升官》(1980)获文化部优秀戏曲电影奖。

■京剧《王耀庙的传说》(1984)获国家现代题材歌剧导演一等奖。

■京剧《膏药章》(1989)是全国十大舞台艺术作品之一。

■楚剧将军虎(1991),文化部首届文华大奖、文华导演奖。

■京剧《法门众生》(1992),第二届文华大奖,文华导演奖。

■桂剧《姚飞传奇》(1993),第三届文华新剧奖。

■楚剧《悠悠刘烨河》(1993)获全国地方戏演出表演奖和优秀导演奖。

■闽剧《拜石的故事》(1993)获第三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导演奖。

■黄梅戏未完成的爱情(1997),第七届文华新剧奖。

■第八届文华新剧奖《原野》(1998)中的花鼓戏爱恨情仇。

■京剧《樊姬夫人》(2004年),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优秀导演奖。

■楚剧《皇后千岁》(2000年),文化部文华导演奖。

■楚剧《大别山人》(2006年)获全国地方戏南方片汇报演出一等奖。

3.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戏剧家、舞台美术家、画家。

他是著名的舞台艺术家。样板戏《港湾》、文革后话剧《在寂静的地方》、1988首次登上大陆舞台的白先勇版话剧《园中梦》、新世纪初“救了一出戏”的歌剧《典妻》...新中国戏剧史上许多里程碑式的作品,几届全运会开幕式。生于80年代,参与创作编曲160余部,横跨20余种剧种,5次获得文化部文华舞美奖,多次获得中国戏剧节优秀舞美设计奖。

他是一位优秀的美术教育家,与陈逸飞、蔡国强、韩、韩生...这一串中国当代艺术史上闪亮的名字,都是他教出来的。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2010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上,大部分舞蹈演员和服装都是由他们的学生带领的。

1931年,周出生在武进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50考入上海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的前身),1954被熊佛西校长推荐。他成为中国派往列宁格勒(今俄罗斯圣彼得堡)深造的六名留学生之一。

周在学院油画系鲍勃教授的工作室学习了6年,获得艺术硕士学位。在苏联,外国老师和学生的教学方法让他大开眼界。起初,他像在家里一样努力学习。他感觉外国学生不一样:画几笔,边跑边抽烟喝酒。有一次,老师提醒他:“你们中国学生真笨。模特都走了你还在画画?”总之,画画最重要的是第一感觉和灵感。

这么多年来,画画一直是周的最爱。他那些年的很多素描,被很多“60后”画家临摹了很多年。他保存了大量当年的油画。在一幅画上,一个俄罗斯男孩转过头,聚精会神地环顾四周,只画了几笔,一笔一划,一笔一笔,人物和光影的对比处理得十分工整,引得与他同行、在上海小有名气的常州油画家刘伟光,不禁连连赞叹。

中国戏剧舞台上舞姿优美的第一人。

从65438年到0960年,周回到“上戏”任教,勤于耕耘,创作出了优秀的作品。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舞蹈设计,周老评价为“一戏一式”。他反对盲目的包装和作秀,主张简单的多样化。“没钱也能有好戏看。”

比如代表作《经典老婆》。经典的《妻子》改编自柔石的小说《为奴之母》。周老曾经去柔石的老家体验生活。长满青苔的石板路和街道上常年流淌的水,最终被融入舞台模型,反映了现实社会的黑暗,与女性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还设置了一个大宅门,内外构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人物命运也大相径庭。这种布景的运用,对揭示内涵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一部《经典妻》成就了一部新的永剧,让一部早熟的剧有了新的生命力。

虽然这是一个美丽的舞蹈,周对该剧的影响已经扩大到编剧和导演。无锡歌舞团创作演出的民族舞剧《阿炳》原名《雷震典》,很别扭。在周老的建议下改为现在的名字,并为它重新编排了剧本大纲。其舞美设计简洁大方。只用了两套道观的建筑立柱,两个动人的场景经过多次变换和移动,创造出了剧情需要的包括道观在内的诸多场景,演出后获得一致好评。1986,陷入困境的广西柳州广西剧团创作了泥马泪,周老为一个封建迷信故事提炼了一个全新的反抗造神运动的主题。演出结束后,著名戏曲理论家曲称赞该剧是“桂剧艺术发展的里程碑”。从中央到地方,层出不穷的报道称,《人民日报》等十几家主要报刊相继发表评论文章。京剧研究所副所长、《戏剧评论》副主编吴乾浩著有《翻旧案开创新篇——评说桂剧《泥马泪》等十几部专著。

除了舞台剧,周老还担任过很多大型运动会和晚会的总设计师。1998广东省第十届运动会开幕式上,周老师让演员们带着春天的故事入场,形成一个光环,越来越大。音乐结束,灯刚亮,听众豁然开朗:改革开放后,他讲到“南海上画了圈的邓小平”。这一幕,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成为现场最被人津津乐道的亮点。

周老也是“白玉兰奖”国际电视节目评选组委会的资深评委。22年来,他是中国历届比赛的唯一评委,每年受邀看六七十部剧。“不只是会跳舞,必须是全才。所以,我是一个综合型人才。”这样评价自己后,周老的长寿眉毛扬得更高了。

周老承认自己“被诱惑过很多次”,各种头衔、身份、出国定居的邀请接踵而至,但他都一一婉拒,因为他相信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修炼阶段过后就不能考虑别的了。他笑着说他们这一代都是“傻子”。“舞台艺术的独特魅力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六十多年来,我为此付出了很多,期间偶尔有所感悟,自得其乐,无怨无悔。”

培养一流艺术人才的教育家

周老师经过多年的实战积累,做出了很多警句:心善形简;多了是混乱,少了是清晰;包容于心,无左右是非;眼见为山,眼见为非山,境界越大,自尊越小,只有放弃繁华,才能升华;文章偏激,没什么奇怪的,恰到好处,性格偏激,没什么奇怪的,自然就好...这些简单凝练的文字贴在他的画室里,影响着他的生活和艺术创作。

老一辈教育家的教学方法和与学生的相处方式也对周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老回忆说,师生住在学校的时候,学生有什么问题随时可以找老师谈。在国外留学6年后,周每年都收到熊院长的亲笔信,询问他的生活情况,督促他学习。周结婚时,熊院长还为他准备了婚房。“一个常州跑牛农家乐的穷孩子,能得到院长这么照顾,真的很幸运。熊院长以“不择手段,不择手段”培养人才。这也成了我的育人理念。”

周笑着说,学生的“存活率”很高,成绩也很高。海内外知名华人艺术家陈逸飞,北京奥运会上以“烟花脚印”震惊世界的蔡国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舞美总设计师韩,以及“尚熙”院长韩生,都是各类艺术舞台上的佼佼者。多年来,周老也一直与他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美国街头,隔着一条街,看到老师,陈逸飞就会跑过来;知道周老心愿的蔡国强,打算为老师办一个个人油画展。

虽然身在上海,但周老一直关注着家乡舞台剧的发展。曾担任《欢乐母女》《我要做个好孩子》的编舞。在谈到有什么经验分享给后来者时,周老犹豫了一会儿,答道:“多读书,多跑跑步,多看看!”"

轮廓

周出生于江苏武进,1931。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戏剧家、舞台美术家、画家;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上海舞台艺术学会名誉会长;上海欧美同学会苏联分会副会长;上海市教委人文艺术舞台艺术创新工作室主持人。

1950.9 —— 1955.7上海戏剧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

1954.9—1955.7通过国考选拔,在北京俄语学院留学苏联预科班接受俄语出国培训。

1955.9—1960.10在苏联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油画系m·鲍勃·符晓教授的工作室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

1960.10-上海戏剧学院。

获奖记录

中国第一、二、七、九、十一届文华舞台艺术奖。

中国戏剧节曾多次获得优秀舞蹈设计奖。

国家歌剧和音乐剧舞美奖

中国戏剧研究会金狮奖

中国舞台艺术学会学院奖

第二届全国舞台美术展杰出贡献奖

上世纪戏剧文化部优秀戏剧工作者称号

主要舞台美术设计作品

第三届农民运动会总体艺术设计

第八届运动会总体艺术设计

广东省第十届运动会总体艺术设计

《园中梦》、《飞蛾》、《阿炳》、《李清照》、《快乐推销员》、《妻子》、《孔雀东南飞》、《桃花红》等

近期作品

粤剧《青青公主》和《小周》;戏剧《雷雨》;黄梅戏《春江花月夜》;川剧《李雅贤》;儿童剧《宝贝回家》;话剧《安东尼与克娄巴特拉》、《龙兴晋阳》等。

4.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名誉院长裴燕玲。

也许知道裴炎陵先生的人不多,但说到对林冲、钟馗、宋武等经典作品的解读,我想大家都知道。裴延龄先生已经把男人演的淋漓尽致了。

裴延龄先生出生于梨园世家,父亲裴远是京剧界著名的武术家,继母袁喜珍是河北梆子界著名的女演员。也许是受家庭的影响,裴延龄先生五岁就走上舞台,九岁就能演主角,并向侯勇学习。“冬皇”孟晓冬的12岁妹妹孟有东,唱了《天津卫》《英雄豪杰》《借东风》,加上武侠剧,唱了整整一个月,红!

裴延龄先生的代表剧目有:《莲花灯》、《钟馗》、《哪吒》、《八锤》、《夜奔》、《宋武》、《闹天宫》、《火烧营》等,广受观众喜爱。

1986年8月,裴炎陵先生率团赴港,给香港观众、文化观众、文化界带来了一股“裴炎陵旋风”。带来了一股“裴艳玲旋风”。《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文章称赞他饰演钟馗。在丹麦的演出被誉为“世界一流女演员”。1989年赴日本演出,精湛的表演被日本观众称为“世界国宝”。

裴延龄先生做出了成绩。

裴延龄先生曾被河北省委、省政府评为“优秀表演艺术家”。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5,11年6月,她以昆曲《林冲夜奔》、《钟馗》参加全国戏曲表演,获得大会特别为她设计的“特别演员奖”,并获得当年第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一等奖。1988年6月,裴艳玲主演的电影”。65438-0995,在成都以河北梆子《宋武》参加第四届中国戏剧节。专家称她为“杰出”的全能演员,获得了特别表演奖。1995,获第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996,荣获中国文联评选的首届“世纪之星”称号。到目前为止,只有两位艺术家获得过这个称号。

现任职位

裴延龄先生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河北省文联名誉主席、河北京剧院名誉院长、河北京剧院裴延龄剧团团长。历任乐陵京剧团、蜀鲁京剧团演员,河北梆子剧院团长、名誉院长,河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第四届理事,河北分会主席,河北京剧院院长。第六、九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