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是怎么形成的?
在古代,人们说话都带着地方口音,不方便交流。到了元明清时期,北京已经成为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话遍布全国。而且这种北京话主要用于官方交往,所以也叫“官话”。
清朝的雍正帝命令官员“语言清晰,易于交流,不要习惯于当地的口音”。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普通话”的普及。
这种“官话”不仅为当时的官员所用,也逐渐被各地民众所接受和使用。
当时的文学创作,一方面是脱离口语的文言文,另一方面是接近白话文的“白话”。比如《水浒传》、《红楼梦》都是白话小说。
这种白话文学使用的语言基本属于北方方言,促进了北方方言的普及。
晚清时期,一些学者致力于推广“官话”,其中王昭的贡献最大。
五四时期,在书面语中,“白话文”逐渐取代“文言文”,“国语”运动展开,北京话被定为标准的“国语”,并提升为国语。
195510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召开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会议提出了明确要求,即“中国人民* * *讲同一种语言,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本方言,以现代典型白话文为语法规范”。符合这一要求的是规范的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