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一个人的经历》和《活着》有什么相似之处?

法国存在主义大师萨特的名言“存在先于本质”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点。意味着每个人自己的本质都是由自己的主观自由意志和自由行动所建构的。

在艰难的生存困境中,有的人选择观察许久后忘了退缩,有的人则主动迎接挑战。人们在头脑中建构一种主体意识和一种生存信念,可以指导人们的自由行动。《一个人的遭遇》和《活着》中的主角都是坚强的幸存者。他们都努力克服自己的恐惧之心,坚守住自己意识形态中的信仰,以争取生存为目标不懈奋斗,最终获得自己的本质。

索科洛夫在战争年代挣扎求生。当一系列“不平凡”的经历降临到他身上时,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活下去。他与其说是在与饥饿、背叛、胁迫和死亡等外部力量作斗争,不如说是在与恐惧心理作斗争。

肖洛霍夫用精湛的文学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这些心理战,让我们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活着”这一信念激发出的巨大潜力。这种潜能产生了一种形而上的求生意志,使得主人公面对无论什么形式的可怕力量,无论是让人恐惧的恐怖刑具,还是威胁他的野兽,抑或是掠过他内心的饥饿,都能促使主人公存在。

《一个人的遭遇》弥漫着死亡的气息,以及厄运监狱中出现的带有一丝生命色彩的自由意志,将索科洛夫引向了生命之光。他的救赎之道是死亡无法实现人类的救赎。只有直面死亡,以积极进取、努力拼搏的自由行动与命运抗争,才能真正实现自我救赎。

余华小说《活着》中的傅贵经历了内战、土地改革和文化大革命。一次次现实的打击和破坏并没有压垮他,他依然以活着为最终目的活着。正如余华在小说序言中所说,“人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东西。”在命运的严峻挑战下,傅贵把存在视为一种强大的武器,一种战胜外界困难的法宝,以此来回击和融化一切人生悲剧。

荒诞作家表现了原因与结果的分裂,欲望与现实的矛盾,目的与手段的对立,个人与阶级的异化。存在主义者认为,“人无缘无故地被扔进这个陌生而荒诞的世界,所以常常找不到安身之处,总是感到孤独。”孤独作为生命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分为生活中的孤独和生活中的孤独两种。前者是一种外在的、客观的、现实的真实感受;后者以生命的本质为基础,可以通过意识被人感知,是一种内在的、主观的生命意识。

肖洛霍夫和余华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意识到了生命的孤独和人生的寂寞。在一次人的遭遇中,索科洛夫在给部队运送炮弹时不幸被德国法西斯俘虏。在被俘的两年里,他经常遭到法西斯分子的殴打、虐待和折磨。他过着孤独的生活,徘徊在生与死之间。后来虽然获救了,享受到了荣誉的喜悦,但也时常感受到生活的孤独。他的家人都离开了他,他深深感到孤独、寒冷和寂寞。没人关心他是怎么死里逃生的,也没人分享他拿下敌人首级的狂喜。

在《活着》中,残酷的现实把温暖、友情和爱情撕得粉碎。儿子有庆失血过多而死,女儿夏风难产失血过多而死,妻子贾珍因佝偻病去世,女婿希尔在工地意外身亡,孙子患豆。他所有的亲戚都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了他,只留下傅贵和一只老母牛相拥而眠。他在悲惨的生活环境中继续承受着命运的摧残。傅贵和索科洛夫无处诉说的孤独,只能在心中筑起一座血与汗的祭坛,默默舔舐心中的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