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关于易经的小说?

《易经》真是一部简单与复杂、清晰与晦涩、具体与抽象、遥远与接近的杰作!是什么样的书?对于其内容和性质,专家学者竞相猜测,各有定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可以说是五花八门,相差甚远。有人说是占卜用的书;有人说是深谋远虑和决策;有人说是宇宙学,宇宙发生学;有人说是气功;有人说是历史书;有人说是自定义记录;有人说是哲学著作;有人说是行为准则的知识手册;也有人说是养蚕题材的书(易是蚕的暗语,蚕一生三易);有人说是在银河系外跳跃对地球运动的观测;有人甚至说这是外星人教给周文王的,等等。这些观点都有自己的依据和道理,因为《易经》本身确实包含了很多成分和作用,这恰恰是它的博大精深。关于《易经》似乎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只得出一个结论。即使对《红楼梦》有很好的理解,对其创作意图和主题仍然没有统一的认识。我见过几十种不同的说辞。如果非要说我对《易经》的看法,那就是《易经》是一部以自然辩证法为支点,结合哲学和社会学,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高度指导人们思想和行为的著作。其价值在于辩证思维、真诚善良的动机、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堪称古代精神文明和民族智慧的结晶。其精华如黄河之水,滋润着中华民族的心田。那么,《易经》不是用来占卜的吗?几千年来(至少三千多年),不是有无数人用它来占卜吗?它的结构不是六十四卦吗?是的,但是,有许多误解需要消除。从“卦”字开始,《辞海》说“易经是一组象征自然现象中人和事物变化的符号”。古人说占卜师“上吊万物,上吊万物”。意思是把各种各样的问题(万象)摆出来,放在高处,放在明处,让大家都能看到,教人认识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没有迷信。至于有些人(也有很多人)把它神秘化,然后迷信,用它来简单预测吉凶,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也和当时那个人的知识水平有关。占卜师无论是用龟、蓍草还是铜钱,我认为无非是一种心理安慰,一种虔诚的表现,一种加强预测要求的寻眼方法,可以说是一种带着疑问寻求答案的特殊方式。孔子说:“五十岁学易经没什么大不了的。”可见他并没有用易来预言任何答案,只是清楚地看到了它对人的言行和思想修养的指导作用,即学好易可以避免犯大错误。荀子也说“善易经者不取”。真正了解易精神内容的人,是不会用它来占卜的。从易经的形式来看,语言是高度精炼的,富有想象力的,音乐性的。这让我第一次读的时候觉得很有诗意。虽然是散文作品,但很多句子并不亚于《诗经》,以诗歌的标准来看,它写得要晚得多。比如“密云不雨,自西郊。”“见负画,背着鬼。”“突然,燃烧,死亡,抛弃。”"一个老人在他贫穷的时候得到他的妻子."“我吃不好,因为我担心。”"它的死亡取决于芽桑."“龙战于野,血为黄。”“鹤在阴,其子和;我有一个好骑士,我是无敌的。”.....当然,你也可以举出一些。读者可以查阅一下,品尝一下。易经的中国价值之高,成就之大,也令人钦佩。中国最早的成语,如谦虚、群龙无首、不速之客、意外无意外、虎视眈眈、出其不意、奇奇怪怪、无始无终,都出自《易经》。易经现在太远了,而古代汉语在形式和意义上都很复杂。变化之后,当代人很难读懂,仅仅从字面上理解真的很难。或者你以为你懂了,别人以为你不懂,是因为他们的理解和解释和你不一样。从古至今,对它的研究、注释和解释很多,仅清代《四库全书》中的《易》专著就有1769卷。更重要也更难的是从宏观角度去把握。指出《易经》在汉代是占卜学,魏晋是玄学,宋明是理学,近代有人将其与自然科学混为一谈。在当代,我也发现有人从升官发财的角度诱导实用主义,有人从阶级斗争的角度牵强附会的解释,恰恰说明了这种复杂的情况。因此,我认为我们对《易经》的研究还远远没有结束。为了便于普及,我对各派的解释进行了比较和筛选,最后根据自己的见解将六十四卦翻译成六十四首白话新诗,命名为《新诗易经》。与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外文翻译成中文有很大不同。往往是只有三四个字的句子,我要写一整首四五十字的四言诗。比如“康龙,有悔。”蜻蜓飞得太高,到了极限,不肯落下,不能再升,一定会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因为巅峰会下降,阳极会诞生。在我看来,《易经》说到底就是一本通过自然的运行和形象来讲道理、讲规律的书。所以我主张不同解读之间的取舍原则尽量哲学化,不至于降低原作者智商,涉及面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