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磊的主要事迹

叶磊原名向,学名向,军名。他曾经是于蕾,雷华和朱静。1914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市孝顺镇后巷村。祖先世代务农。祖父想去远方种田理发。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劳动,向伟元的儿子袁春已经积累了40多亩田地、3个荷塘和几十棵乌桕。袁春和吴海梅(义乌人)结婚,盖了白墙黛瓦的新房,生活渐渐有了起色。和海妹养育了五个孩子:项()、桂妹(秀英)、(秀华)、(秀娟)和金顺(修文)。

袁春是一个好公务员。上世纪20年代,他为后巷村(只有80户)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将“京堂”改为“何欢小学”,并出任董事长;二是捐出自家百年香樟,率先建成“项氏宗祠”。小学设在“京堂”,后设在“项氏宗祠”。因此,袁春的五个孩子可以从小学习。

开春一月,我要在外面做“两件大事”,要养活一家八口,包括我爷爷。最后积劳成疾,浑身发黄,没有力气。(俗称“黄胖”,估计是急性黄疸型肝炎)。家中无人陪伴,他独自乘船去了金华市基督教医院。不久就在医院去世了。

袁春去世后,家庭的重担落在了她的母亲吴海梅身上。五个孩子都还小,金顺才一岁,金土还在上小学。妈妈流着泪说:“卖地的时候,让金土念大山!”金土考上了“浙江省第七中学”,去了金华市的一所中学读书。我妈靠着祖上留下的田地,没日没夜的辛苦种地,勉强维持全家人的生活。她努力工作,直到生病。金土刚上完初二,不得不辍学回家种田。很快我妈就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她的五个年幼的孩子,闭上眼睛,永远“休息”了!

父母双亡,长兄为父,刚刚辍学的文君不得不肩负起养家糊口的重担。曾在义乌等地任教,在金华做“土地测量员”,用微薄的工资养活弟弟妹妹。

文君在逃命的时候仍然关注时事。世界法西斯的猖狂,民族灾难的日益深重,让他焦虑又兴奋。我经常教弟弟唱《国际纵队之歌》、《松花江上》等歌曲,表达对为西班牙献身的国际纵队勇士们的敬意;期待奋战在冰天雪地的东北志愿军。他在1934写给挚友徐伟童的信中说,他“不会碾过这个世界”。我对我的好朋友颜说:“我想出去找一个可以学习和工作的地方。”为了准备北方抗战,他如饥似渴地阅读鲁迅、老舍等中外文学作品,并认真做笔记。他在阅读菲尼克斯·谢尔顿的童话《班穆》时写道:...在这篇论文中,奴隶制是非常糟糕的。他们讽刺奴隶制和奴隶意识。到处都在讴歌争取自由的斗争,这让我们见过的人觉得,无论如何,只有存在善良,世界才会和平宁静。这的确是一个不可磨灭的真理,但我们却很少把这么严肃的事情用这么轻松的方式写出来。还有一点,这本书包含了深刻的含义,使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生活确实艰难,但他无论如何都要忍受一切。我们应该不断地学习如何生存,如何谨慎等等。无论在哪里,我们都被灌输这样一种观念:独立生活、自立和依赖他人都是可耻的。我觉得这本书可以和《爱的教育》相提并论。在“出去休息”之前,他对弟妹们一一做了安排:大姐秀英嫁到浦江;二姐秀花还没结婚就催颜尽快结婚;秀娟姐,12岁,送人当童养媳。1937年7月,抗战爆发,他毅然带着9岁的小弟弟拓延金铭来杭,在浙江省立儿童医院读书。

1937 65438+2月24日,杭城沦陷,许多机关、学校迁到金华,聚集了大批进步知识分子和* * *党员,使金华成为当时东南地区的抗日宣传中心。穷人家的孩子也逃到了金华南山的郑村。颜在金华参加了地下组织,介绍人是来自延安的老党员周。贫困儿童之家成了南山地区的抗日宣传中心和地下党的联络据点。李政离后一项很近,项也经常来贫困儿童之家。周白军有在南山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意图。于是自告奋勇,带领严、周去南山视察。周柏钧沿途考察生产、经济和群众思想,并到的家乡义乌,到冯的亲戚家与见面。因为周柏钧和曾锋都在莫斯科中山大学读书,他们早就认识,并假装长谈。不久,阎将向介绍给来自延安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新任东南队长,童又介绍向加入“亲民”组织。1938+0年农历大年三十,文君去了贫困儿童之家,让医院的男孩王国良给马克思和鲁迅画像,让弟弟带着,一起回家过旧历年。1938春夏之交,君文典卖家家赢了100块银元,作为去延安的路费。临行前,我又去了一趟贫困儿童之家,与哥哥兼好友徐伟童告别,做了一次长长的告别谈话。文君经由武汉给许维通写了一封信,署名“雷雨”。

项到达延安后改名为,并参加了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学习。因为擅长文学创作和摄影,他还担任了各种报纸的特约记者和通讯员,并加入了* * *制作党。他的时事通讯《抗战中创建突击队的奋斗——康达送给抗战一周年的礼物》、《康达毕业生奔赴前线》和他的照片如毛泽东先生在康达第四届毕业大会上的训话和参加欢送会的学生分别于65438年8月4日和65438年9月0日刊登在武汉《新华日报》上。并分发了毛泽东的题词:“继续努力执行——为康达大学四年级毕业生”和“学有所成,勇往直前”。

8月1938,1,延安“康达”四期竣工。为了加强敌后新闻报道,八路军总政治部专门从“抗大”学员中选拔了一批政治素质和文字水平过硬的* * *党员,组成八路军总政治部前线记者团。叶磊被选为第一批记者团(晋察冀组)的团长。165438+10月20日,总政治部命令第一团,由叶磊率领,从延安出发,越过山河,越过敌占区,于65438年2月下旬顺利到达晋察冀边区。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接见,并合影留念。受《抗敌报》总编辑邓拓的委托,叶磊撰写了《延安文艺工作的发展和现状》,从《抗敌报》6月65438日+10月65438日+10月28日起连载十期。详细介绍了延安文艺工作的特点,在抗日战争和新中国成立的文化运动中的地位和贡献,以及延安的文艺团体,这些文艺团体在以文化的形式团结和鼓励文化工作者对敌斗争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5月1939左右,叶磊主动要求部队挺进冀东抗战前线,深入冀热边境长城内外,在极其艰苦险恶的环境中从事新闻报道工作。此时,我党领导的冀东大起义失败后,日寇乘我主力南下之机,残酷屠杀人民。叶磊目睹了这一悲惨局面,义愤填膺,投身于群众工作的海洋中。为了团结冀东文艺界,沿着鲁迅指引的道路前进,叶磊发起成立了文艺团体“路社”,创办了文艺刊物《路》、《文艺轻骑队》、《国防前沿》,并亲自参加了一些编辑工作。这些刊物对人民和军队起到了很大的教育作用,在冀东地区影响很大。

1940后,冀东敌我斗争更加残酷。根据革命需要,叶磊在1941任军区政治部宣传科长、组织科长。在完成繁忙的日常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新闻采访,成为冀东最早从事摄影采访、报道成绩最突出的一线记者。他随部队在长城内外、滦河两岸、雷南和满洲里边界作战,拍摄了许多珍贵的战场照片,真实反映了冀东军民抗击侵略者的英勇事迹,记录了侵华日军犯下的累累罪行。除了写稿和拍照,我还喜欢写诗和报告文学。他的作品(诗歌)、《我们是如何收复塞外乡村的》(报告文学)和通讯《冀东潘家峪惨案》、《那是从喀喇沁来的牛》、《散文诗》、《新收复的乡村为什么拥护八路军》反映了群众的心声,受到群众的喜爱。他不是专职摄影记者,但精心拍出来的照片却是最动情、最精彩的,充分体现了罗广达所说的“喜或怒”。与专职摄影师的作品相比,毫不逊色。在“日寇火烧潘家峪”系列作品中,叶磊充分表现了他悲剧而深刻的艺术个性。大面积的房屋只剩下瓦砾,空地上堆着尸体,烧焦的尸体在打结挣扎。叶磊把对群众疾苦的哀思投入人民愤怒的汪洋大海,向世界发出悲壮的怒吼。叶磊的悲剧没有任何绝望和悲伤,而是充满了对敌人无尽的仇恨,对战士们无尽的温暖和由衷的敬意,这就是他作品的深度。在燃烧的篝火(1942)中,山色朦胧,篝火腾起,炊烟飘散,余晖映在战士们的身上,呈现出一种灵动的诗意美,既有温馨的意境,又有强烈的韵味,透露出作者美好的内心。《塞外露营》(1942)《小山上做饭晚》(1942)也以优美的画面展现了革命乐观主义,其中蕴含着作者的爱与表达。这些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成为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摄影作品的一部分,深受群众喜爱,至今仍被各种画报杂志和展览所采用。除了画册《晋察冀画报》(第三期1943)、《晋察冀画报系列》(1946)、《人民战争必胜》(1988)、《吉热辽烽火》(1946)

叶磊在冀东工作了近四年,做了很多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因此,他被选为晋察冀边区参议院的参议员。

1943 65438+10月22日,边区参议会结束后,叶磊将他在冀东四年的战地摄影资料送到平山县曹家庄的《晋察冀画报》报社保管使用。社长沙飞看后大加赞赏,当即决定在《晋察冀画报》第三期发表画册,作为对画报创刊周年的献礼。沙飞请叶磊留下来,帮助挑选照片,写描述,写一篇长篇纪实文章,对冀东抗日战争做一个全面的报道,和照片一起发表。住在曹家庄副村长白家,有时也住在村南1华里村党支部书记刘家,突击开展这项工作。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叶磊还注意联系群众的工作。他亲笔为曹家庄妇救会题写并刻制了一枚公章,至今仍由妇救会主任张梅英的孙子白曙光珍藏。他还为白拍了一张“全家福”,这位新晋的青康领导人。4月4日儿童节,他和村民们一起种了一天树,拍了很多照片。通过这些活动,我们与两个村的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受到村民的喜爱。

19年4月的一个深夜,叶磊刚刚完成照片选择和解说文字,突然敌情爆发。数百日军由南向北向曹家庄方向冲去。沙飞首先通知叶磊带领两个警卫团率先转移,同时指挥画报工作人员迅速加强装备物资,迂回到兵力相对薄弱的西北山沟之敌。然而,叶磊没有立即行动。他先去查看村民的转移情况。在检查中,他发现数百名村民转移到了一个容易受到敌人轰炸的地方,立即指挥村民转移到另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并向党支部书记刘说明了有关注意事项。果然,正如叶磊所料,日本侵略者疯狂地炮击了原来村民的转移地点。事后,村民们既害怕又感激:“多亏了叶磊的照顾,不然不知道会死多少人!”村民安置好了,画报的同志也搬了。叶磊带领两个卫兵匆忙向北突围。因为又黑又有雾,我走错了路。4月20日拂晓,我到了南段的玉石塘村,在那里和下面的敌人会合,打死了10多名敌匪。叶磊在战斗中不幸受伤。在《决一死战》中,敌人步步紧逼,叶磊毫不犹豫地对卫兵说:“我掩护你们,你们赶快突围!”警卫执意不肯:“我就算背上也要把你背走,一起死!”叶磊斩钉截铁地说:“一个人会死,而不是所有的人。”。滚出去!"!别管我!这是命令!”两名警卫破门而入。叶磊独自奋力抵抗,但最终寡不敌众,身受重伤,知道自己必死无疑。结果他故意砸碎了心爱的相机、自来水笔和望远镜,用最后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29岁的生命。

战斗结束后,卫兵回到《图片报》讲述叶磊英勇牺牲的故事。报社的同志和村民听说后,都深感悲痛。在《图片报》指导员沙飞和赵烈的带领下,他们立即赶往事故现场。在清理尸体时,他们发现了一本带血的相册,里面有叶磊的照片。沙飞摩挲着相册,清音念着相册中烈士写下的慷慨之词,愤怒谴责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在场的人无不潸然泪下。张家川村儿童小组组长刘树美捡起叶磊砸碎的铁环和相机的碎镜头,把它们收集起来。为了缅怀先烈,他参加革命工作,去了那里就带去了那里,一直保存到1990去世。《图片报》的全体员工与当地人民一起举行了追悼会,并将叶磊的遗体安放在与他的牺牲相对的山脚下的一个特制的柏树棺材中。人们把一棵杏树命名为“叶磊树”,以示纪念。这棵“叶磊树”依然挺立在叶磊去世的地方,枝繁叶茂。它似乎向人们表明,叶磊的精神是不朽的。

5月10日,晋察冀画报第三期作为纪念叶磊的画册出版,刊登了51张叶磊的照片。冀东军区政委李发表文章《悼念同志》。5月18日,《晋察冀日报》刊登纪念专版,主编(邓拓)、副主编()为叶同志默哀,5月20日,晋察冀新华社发表《冀东军分区组织部长同志对敌作战,为国捐躯》。舒郁文说:“他真的让我印象深刻。他没有说大话,他没有炫耀,他有的只是一份安静的工作;有些人,在沉默中,隐藏或表现出“孤傲自得”的骄傲,但他绝不是这样的。叶磊同志是一名文艺工作者。他加入了前线记者团,和延安的其他同志一起被派到敌后。党的意图很明显:让党的文艺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体验现实生活,报道敌后的伟大斗争场面,开展敌后新闻工作,培养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大师。记者团和文工团的同志我认识的不多,但我敢说,叶磊同志最懂党的意志,他没有少数同志当“钦差大臣”的坏毛病。他不把自己当“客人”,要别人“上面请客”;他没有要求给自己一个特殊的环境来培养灵感,整天从事写作;不像某些文艺工作者,他觉得来到敌后只是在收集素材,敌后环境不适合创作,直到素材收集得差不多了才愿意接受任何分配(?)我急着要求去延安,准备写一部名著,一举成名。相反,叶磊同志扎扎实实地接受了党分配的军队宣传工作岗位(叶磊同志生前是冀东军分区政治部宣传科长、组织科长),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锻炼自己,体验现实,因此成为一名优秀的宣传和文艺工作者。"

李在的悼词中说:“同志是* * *的模范党员,具有布尔什维克的优良品质。他对民族、阶级和他所肩负的工作有着无限的忠诚和热爱。”“叶磊同志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光明态度,使法西斯匪徒在他面前俯首称臣。这种为民族气节、为党争光的精神,在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自叶磊殉难以来,纪念他的文章、书籍、杂志和电影从未停止过。1986,吴群在《中国摄影发展》发表文章《叶磊,党员模范摄影师,优秀摄影师》。2001,河北保定电视台做中国红色摄影全景记录。第五部分“血染底片”介绍了叶磊为红色摄影牺牲的故事。2000年5月,海南出版社出版了《正义与勇气——100位杰出世界大战记者列传》,汇集了20世纪110位杰出的世界大战记者,其中包括《长城脚下的叶磊》。

然而,叶磊的四个兄弟姐妹在1938收到来自武汉的信件,在1939左右收到来自河北行唐陈庄药店的署名为“雷雨”的信件,却杳无音信。三姐妹渴望见到,历经磨难,梦想破碎。临终前,最后一个二姐还握着我的手说:“金顺,我又梦见哥哥了,你一定要找到他……”香港回归当晚,我找出哥哥的黄照片,给哥哥写了一封信,并以此为序,以妹夫颜的文章《缅怀挚友涂(饰)》为卷轴,自费出版了《似水》。20065438+6年8月1日,突然收到石家庄高永珍发来的关于哥哥下落的信息。狂喜中,我立刻买了机票,踏上了寻找哥哥的道路。在北京、石家庄、平山、南段峪,都是作为亲戚接待的。晋察冀日报研究会的张志祥和支一的姐姐看到他们兄妹合影,眼里噙满了泪水。他们说:“你们辛苦找了几年,我们辛苦找了几年叶磊的亲人,现在一块石头也算落地了。”他们必须留下来吃晚饭。沙飞的女儿王晓丽和我一样在幼儿园长大,第一眼就说:“我是在沙飞纪念馆的收藏里知道叶磊叔叔的,今天终于见到了他的亲人。”当田华听到这个消息时,她立即发送了一张与珍藏了59年的叶磊的照片。信中说:“那时候我才12岁,现在已经73岁了。时光飞逝几十年,我怀念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先烈们!让我们努力工作,把余热贡献给先烈和祖国!”

河北工人日报青年记者袁燮组织5篇介绍亲人寻找叶磊过程的文章,于9月1日刊登在报纸上,并向全国发布电子信息,随后杭州日报、羊城晚报、中国新闻、解放军报、中国摄影报、金华晚报等陆续刊登。《名人传记》、《党史》、《摄影》等10余种出版物先后介绍了叶磊的事迹和生平经历。在《诗的思念,情感的交融》一文中,戈文论述了叶磊在战地的感受:1942年初冬,战地突然要戈文去拜访著名战地记者叶磊,到了叶磊家,一个士兵说叶磊一大早就骑马上战场了。他们走了出来,静静地走在山路上...田野深情地回忆起过去与叶磊的战斗,动情地说:“叶磊的诗写得好,枪法准。革命需要这样的记者、诗人和文艺工作者。没什么特别的...田野轻轻地把手搭在戈文的肩膀上,念着裴多菲的名句:“生命可贵,爱情更贵。如果是自由,他们都是。"

在决定人类命运和世界前途的伟大反法西斯战争中,为了拯救中国,解放人民,决心破釜沉舟的叶磊,从复仇的故乡到慷慨悲歌的赵岩前线,打着横幅进入关东,用相机的“瞬间”记录下将士们永恒的“悲喜”;笔表达了人民的痛苦和希望,体现了一个战地记者不可或缺的品格——正义和勇气。他终于实现了他的诺言:

我不会碾过这个世界!

61年前深秋的一幕又出现了:

夕阳西下,暮色在墓地四周升起...

《鲁迅挽歌》是呼应和展开的;

你的笔尖是枪头,

……

啊,同志!

你已经死了,

在艰苦的战场上,

你没死!

你活在我们心中!

写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