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镜除了作为日常用品使用之外,还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铜镜发展史上一个成熟的大发展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铜镜在三代(夏、商、周)的基础上突飞猛进地发展。无论是铜镜的铸造工艺还是铸件数量都大大超过了以前。
齐家文化和商周时期,铜镜多为素面无纹饰,有纹饰的以几何图案为主。到春秋战国时期,装饰纹样已达15类,出现了各种特殊的装饰艺术,如红墨绘纹、金银交错纹、空中雕纹等。早期粗陋粗糙的铜镜,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创作和装饰,已经达到了精美的境界。
春秋时期的铜镜数量和品种不多,但与战国时期的铜镜有着非常密切的进化关系。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镜,形制、钮制、纹饰、铜质都很相似。
1.造型:镜子多为圆形,也有方形镜子。一般镜体材质较薄,边缘较多。整个造型规则给人一种轻盈飘逸的感觉。
2.按钮系统:镜面按钮仍以弓形按钮为主,但按钮顶部饰有1-3凸弦,故又称“弦钮”。
3.装饰品:镜子背面没有纹饰,但前期已经消失。装饰图案细长,有许多地面图案。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5年)的铜镜
一、春秋时期铜镜概述
春秋时期是我国古代铜镜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阶段。也是铜镜的铸造中心,是南北迁徙的重要时期。
春秋时期铜镜的样式不仅继承了西周铜镜的传统,而且是多元化的,比如镜还是以素镜为主,钮制也没有定型。与此同时,春秋时期的铜镜也有了许多重要的发展。它打破了铜镜的圆形格式,出现了方镜;此外,早期的铜镜图案仅用阳线勾勒且构图简单,铸有错综复杂的图案。从装饰纹样的表现来看,春秋时期的铜镜赶上了青铜器的发展,装饰纹样更具时代特色。这为战国时期铜镜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春秋铜镜
1.老虎纹身镜
1956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镜子是圆形的,直径7.5厘米。镜面微凹,或者被认为是取火的正面隧道。镜背中央有一个半环按钮和一个圆按钮座。座位周围有两只老虎,座位外围被缠绕的刺包围。虢纹是春秋时期青铜器上常见的装饰纹样。《说文》:“龙若黄,北方之地刻。”铜镜上装饰着一个龙头和一个鸟头,很奇怪。这个镜像时代被定为春秋早期。(在《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青铜卷》下)
2.平面镜
1978陕西凤翔南指挥部西村1号墓出土。直径11 cm,出土时镜面已碎。镜子背面中央有一个半圆形的按钮,周围用细平条纹装饰。《国语》:“你会为蛇做什么?”赵薇注:“细胞小,蛇大;是蜥蜴还是蛇。”仔细观察扁蛇纹的纹饰,是许多小蛇状动物交织在一起形成几何图形,是春秋时期网纹的典型代表。这种镜面花纹与春秋中后期的礼器相似,故定为春秋中期。(在《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青铜卷》下)
3.雕龙镜
1952年,湖南长沙黄泥坑84号墓出土。镜子是圆形的,直径7厘米。背部中央有一个半环按钮和一个圆形按钮座。钮座外有雕龙图案,龙身呈S形卷曲,相互缠绕。线条均匀,体态生动。普通边缘。从同一墓葬出土的涛哥和陶碗的形制来看,这个镜时代应该属于春秋晚期。(长沙楚墓,考古学报,第1959期,第1期)
4.普通镜子
湖南长沙龙洞坡826号墓出土1952。直径8厘米。镜子是直的,背面中央有一个鼻钮,中央有一个凸起的扇形标记。还有涛哥、陶林、青铜剑等。有铜镜。据此推测铜镜的年代应在春秋晚期,下限可达战国早期。(湖南出土铜镜目录)
5.弦镜
长沙烈士公园6号墓1956出土。直径9.8厘米。镜身平直,背面中央按键不完整,边缘附近有凸起的弦纹。从涛哥、胡涛和桃林同一墓葬中出土的铜镜推断,该铜镜属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湖南出土铜镜目录)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56年)的铜镜
一、战国铜镜概述
战国时期,中国正处于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生产力飞速发展,文化艺术空前繁荣,此时,自商周以来一直在青铜器中占主导地位的礼器逐渐衰落。但日用器皿普遍得到了发展,尤其是铜镜。战国时期,至少在统治阶级中,铜镜被广泛使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关于战国时期人们使用铜镜的记载。比如现在的《韩非子》一章说“古人的眼睛比自己的短,所以用镜子看脸”;《楚辞九辩》《今天,我在照镜子》;《战国策·齐策——》《朝衣朝衣望镜》。今天,河南和湖南是战争花园时期南方和北方两个重要的铜镜产地。湖南是楚国的领土。湖南制造的铜镜轻巧精致,图案多为双层。一般在细纹上加各种主题浅浮雕。河南是二晋(朝鲜、赵、魏)之地,以铸造精美的金银交错镜而闻名。战国时期铜镜大发展的主要原因如下:首先,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的进步,随着铁器在青铜制造业中的使用,为作坊内更细致的分工和新技术的创造提供了有利条件。其次,经过商周以来的发展,战国时期铜镜的合金比例已经趋于科学和稳定,大大提高了实用效果。战国铜镜以其规范的造型和精美的纹饰,标志着中国古代铜镜从早期的幼稚走向成熟。
二、战国时期铜镜的造型特征
1.形状
大部分是圆形的,也有几面方形的镜子。圆形镜子的最大直径为29.8厘米,最小直径为6.3厘米。方镜边长7cm ~ 13cm;一般铜镜的直径在10厘米到20厘米之间,厚度在0.1厘米到0.8厘米之间。战国铜镜从早期到晚期的一般发展规律是:直径由小到大,厚度由薄到厚。
2.镜像按钮
主要有和弦按键和镂空按键。弦钮是战国铜镜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是一个桥钮的形式,背面有一个或三个凸起的弦。空钮上部为圆柱形鼻钮,下部为半圆形镂空花纹钮座,为战国特有。
3.按钮座
战国时期,除了少数铜镜如全素镜、多钮镜没有钮座外,其余都有钮座。钮座一般为圆形和方形,战国晚期出现了带有弧形花纹的钮座。
4.镜像边缘
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平边,分为平边和内曲边,只有一种是平边,分为低边和高边。
第三,战国时期铜镜的装饰特征
战国铜镜的纹饰明显追求繁复。装饰图案多覆于镜背,多以浅浮雕、透雕等技法处理,也铸有精细的地纹。在此期间,一些特殊的技术被应用于镜背的图案装饰,如绘画,金银错位,镶嵌彩色玻璃等。
战国铜镜的图案丰富多彩,大致可分为15类:
1.平面:镜面背光是平面的。早期这种镜子体积小,没有按钮座,制作粗糙简单。
2.和弦模式:可分为II型。
I型:纽扣与边缘之间装饰一个、两个或三个凸起的和弦。
ⅱ型:纽扣与边缘之间有一个两三周的凹宽带膨出。过去,它曾被称为“重轮平镜”和“三轮平镜”。
莫尔条纹
像商周青铜器上的云纹,云纹镜发现数量不多,可分为III型。
I型:湖南长沙年家湖896号墓出土的1952。铜镜的装饰结构规整,形成一排排云纹,细密、紧凑、清晰。
ⅱ型:按钮与边缘之间有大涡纹,散兴欢快,彩绘。
ⅲ型:1964中午,山东临淄庄青出土一面三扣镜。镜子背面饰有几何云纹,四周为云纹边缘。云纹以金线镶嵌绿松石,同时镶嵌九枚银胸钉。镶嵌精细,装饰色彩艳丽。
4.羽毛图案。可以分为三种。
ⅰ型:河南郑州二里岗94号墓出土的铜镜,花纹细密,由凸起的涡纹和交错的条纹组成。(郑州二里岗战国墓)
第二类:以湖南长沙冲出的铜镜为代表。花纹为变形羽毛纹,特点是花纹大,结构松散。(长沙北部思茅冲工地第一工区古墓,文物参考号1955 11)
第三类:四川成都养马山192号墓出土的铜镜。其装饰图案的组织和结构是不对称的,由环纹、羽纹、鳞纹和雷纹组成。云雷纹、旋涡纹和三角雷纹形成了极其复杂的图案,旋涡纹的中心凸起成乳头状。(成都养马山192号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l956年第1期)
5.平纹。可分为v型。
第一类:以河北邯郸白家村山土上的铜镜为代表。在按钮座和镜子边缘之间有一个宽弦图案。此外,镜背与玉器上的谷纹相似。在过去,这种装饰也被称为山谷图案。(河南邯郸白家村战国墓,考古1962 12)
第二类:河南洛阳中州路2719号墓出土的铜镜。按钮座外侧和外围内侧有贝壳图案,主题图案还是平的。(《洛阳周晓路》)
三型:常见于上古至战国传世的镜中。故宫博物院(微博)和上海博物馆都有收藏,就是动物纽扣。有两个动物顺序的小孔,以雷纹和细点作为纽扣底座的地纹,四周浅凹圆圈,一周凸弦双线。主要的装饰图案是复杂而连续的平纹,浅而平,形状浑圆。地纹是雷纹和细点纹。整个构图线条活泼流畅,结构富于变化。
第四类:以湖南长沙出土的铜镜为代表。圆柱形纽扣,半球形雕花纽扣座,座周围有一凹环形带,薄而云雷纹,主纹为三对相互缠绕的扇贝,每对扇贝之间有一叶纹。
v型:地纹由雷纹之间非常规则的细点构成,上面有三个大的扁平花纹,相互交织,身体扭曲成菱形折叠,长尾弯曲展开。
6.山形图案
山纹是指镜子背面主题装饰的形状,一般研究者称之为山纹镜。梁认为:“雕四山以似四山,此辈以言形之。”(见《馆镜谱》)日本学者锦鲤、艾在《中国古镜研究》中也指出,青铜器铭文中的“山”字形似山,“山”字自秦汉以来几乎没有变化。在中国古代,山常常与不动、静、养的概念联系在一起。因此,在铜镜上使用大型山形来代表山字,就像祝福、长寿和幸福等词一样,具有强烈的吉祥意义。外国学者常把这种铜镜称为“T”型镜。近年来,国内有学者提出山纹是由殷周青铜器上的钩雷纹演变而来的观点。
山形图案是这一时期铜镜上数量最多的装饰图案。从山字的数量上,可分为三山、四山、五山、六山。
(1)三山纹:传世的三山纹镜只有一面,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地纹为细羽纹,主纹为三山三兽相间排列,三兽形状各异。
(2)四山格局:可分为三种。
I型:地纹为细羽纹,主纹为四山。山字底部有一个横镜按钮。无论铜镜怎么摆放,山字都是成对对称的。
ⅱ型:在镜钮座的四角或每边的中点突出一片桃形叶,尖端略翘起,有一条窄带向上延伸,同一桃形叶连边,使镜背分成四等份,主脊平均分成各等份。四根人字都是左旋的,每根人字中间有一根竖着靠在镜沿上,另外两根竖着的顶端都有向内转的尖角。地纹是羽毛纹,用主纹的空隙填充。
类型三:地型和主型与上述类型相同。不同的是,方形按钮座的四周包裹着一个菱形的格子,菱形格子的四个角各产生一片桃形的叶子,每两座山之间产生一个鱼形的图案。
(3)五种山形
地面图案仍然是羽化的。主题装饰是五座山,因为比四座山多了一座山,构图上和四座山不一样。主图案打破了四山图案的对称格式,呈圆形排列。有的巫山镜有五瓣伸出钮座,有的没有瓣。
(4)六山格局:可分为II型格局。
I型:地纹为羽纹,主纹为六山,像五山纹一样呈圆形排列。但人物比五山纹细,山字中间竖画很长,倾斜度更大。
类型二:地纹与主纹基本相同,不同的是从钮座处均匀延伸出六片花叶,每个人字形的右竖幅顶部各配有一片花叶,* * *十二片花叶。
7.菱形花纹:分为II型。
ⅰ型:地纹为羽纹,以宽凹的圆盘状宽带为柱,交错重叠形成对称的菱形纹,镜背分九片,中央有一朵四瓣花,相邻四个空格,其余四个空格只有一瓣花。有学者认为,铜镜上的菱形花纹是战国时期盛行的曲折雷纹的另一种变体。
类型二:羽毛状图案土地,主题装饰为凹型平行宽带重叠形成的对称四菱形网格,每个网格中有四个花瓣。在四个菱形晶格之间有平行的宽带。
8.四叶型:有III型。
I型:扣座外每隔90度弧上有桃形叶纹,部分叶脉显示清晰。羽毛线条,排列整齐。羽毛纹是变形兽纹的一种,流行于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青铜器上。这种花纹是地纹,精细复杂,能达到精细的程度,显示了战国时期精美的镜铸技术。
ⅱ型:细云雷纹地,钮座四角伸出四片竹节状长叶,每两片叶之间有四片花瓣。
ⅲ型:钮座四角有四片叶,叶尖稍翘,有一条窄带直上连接同一片叶纹。外围也有四片叶子。美好的云雷纹土地。
9.连弧纹:可分为III型。
I型:素色,单线或凹宽带内弧纹。
ⅱ类:云雷纹地,主线由6、8、11等不同数量的连续圆弧连接,圆弧为向内单线连续圆弧或内凹宽连续圆弧。单线的弧形连接靠近按钮座的外围,大部分凹弧形连接点到达镜边的内边。
ⅲ型:与ⅱ型基本相同。主要区别是在云雷纹的地面上加了一个平纹。
10.龙凤纹:分为VI纹。
类型一:云雷纹大地,主题图案是简单的龙纹交织。
二型:钮座四角排列四片花叶,以四小龙主图案为浅浮雕。其中的两条龙,以围脖为中心,具有追溯性,张开的嘴和锋利的牙齿,身体和爪子向两边展开,尾巴分叉,两边的脖子下有龙翼,可以说是线条活泼流畅的飞龙。另外两条龙的体型都比较小,一个仰头,一个低头,双爪撑地。地纹是菱形格子中的雷纹和细点纹。
三型:主图案为四组龙,相对而立。龙的头部向一边倾斜,身体被卷成卷须状。外围11用弧线连接。以菱形格云雷纹为地面。
第四类:雷纹地,以三组龙凤纹为主。龙头中间向下倾斜,有一个吻和锋利的牙齿,四个爪子,卷曲的尾巴,身体向上旋转。两边各有一个菱形图案,其中一个相连,龙缠绕在此柱上,一只凤凰站在两条龙交替的地方回望,两条尾巴展开卷在两边,与菱形图案勾住。
v形:菱形网格以雷纹和细点填充为地纹,主纹为四凤纹。凤头凤居中,喙长如钩,眼如兽,羽有冠,颈上有鳞,颈尾有卷翅。凤凰的身体向左旋转,越过凤凰头部向上,爪子不明显,尾部有两个分支。两只凤凰之间有一只鸟,停在折叠的菱形上。图形只是用凤凰倒过来的。因为离镜子比较近,所以倒置的构图在视觉上也比较合理。
六型:花纹为雕龙纹。湖南长沙枫树山11号墓曾发现一面方形雕龙镜。龙的身体呈S形,对称排列,线条粗大,体态生动。
11.动物纹:可分为III型。
I型:羽毛纹,主纹简单用凸纹画出四个动物或五个动物的圆圈。动物有垂直的耳朵,张开嘴露出牙齿,吐出长长的舌头。伸展之后,它们又卷起来,四只脚向四面八方伸展。一只脚在镜子外缘,另一只脚连着前一只动物的长尾,四只动物或五只动物连续排列,像熊。在湖南长沙邓都坡发现了一面11面墨兽镜,十分罕见。(湖南出土铜镜目录)
ⅱ型:主要图案是四个动物,耳朵短,四只脚在动物身体的内侧。整体是一圈钩的野兽图案。四种动物的构图是一种素描法,线条娴熟流畅。
三型:两个动物图案,内圈三个动物,外圈五个动物。野兽长着一张尖尖的嘴,长长的尾巴像海鼠一样卷起来,身上装饰着小米粒。
12.几何纹理
湖南郴州马家坪只出土了一面。纹饰以双线、三角形的规则花纹为主,有镶嵌、鸟纹(湖南郴州市清理马家坪墓,考古1961,9)。
13.云雷纹
内圆周为雷纹,外圆周为斜线组成的雷纹,周围有简单的几何图案。有这种装饰的铜镜有一个特点:镜背上有三四个按钮,不在镜中央,而是在边缘呈三角形、正方形或锯齿形排列。辽宁朝阳十二营子出土了几面这样的铜镜(辽宁朝阳十二营子青铜短剑墓,考古学报1960L)。
14.动物面纹
兽镜出土于河南洛阳。精美的云雷纹地,上面用扁平凸起的线条勾勒出两组大动物的脸,有眼睛,浓眉,宽鼻。以按钮为中心,上下对称排列。
15.狩猎模式:有II型。
类型一:装修分三组。第一组是骑在马背上,头戴盔甲,手持利剑的武士,面对面前的野兽,张牙舞爪,直立的身体处于撕咬状态;第二组,两只动物打架,一只动物用爪子打架,另一只动物弯腰反抗;第三组是一只长翅膀的凤凰,站在叶子图案上。三组主纹之间,搭配同样的双龙纹。双龙的车身被丝绸包裹,扭曲成两个对称的S形。所有图案线条的表面都交错着细细的金线和银线。
ⅱ型:湖北云梦睡虎地9号墓出土的铜镜。地面图案为钩闪电纹,主图案为两个武士持盾持剑与野兽搏斗。(湖北省云梦睡虎地10号秦墓发掘简报,文物编号9,1976)
四。战国时期铜镜的分期
战国时期铜镜数量之多、种类之多,为我们研究其不同阶段的特点及其渐变规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近年来考古学家确立的战国分期顺序如下:公元前五世纪为战国早期;公元前4世纪是战国中期;公元前3世纪是战国晚期。根据这一界限,各种花纹的战国铜镜被划分为不同的时期。划分主要依据发掘报告中对墓龄的结论。
1.战国早期
普通镜子。山东临淄郎家庄1号墓出土一面,简陋。上限是春秋末期,下限是战国早期。
I型四山镜。一面与涛哥一起出土于湖南衡阳楚墓。
四龙凤镜。
带有图案的II型镜子。
云雷纹多按钮镜子。1958年辽宁朝阳石羊营子出土5面铜镜,直径均在20厘米以上,比其他铜镜都大。
II型云纹彩绘铜镜。云纹是朱材,河南信阳长泰关L墓只出土了一面。
2.战国中期
II型龙风镜。长沙湖桥AM24号墓出土侧,* * *实物为丁涛、陶敦、胡涛。长沙的、墩、胡墓比、晚。出了,谭涛A.136墓的年代可定为春秋末期,下限至战国早期,出土的丁、敦、胡墓的年代应定为战国中期。
四山镜。早期的I型继续存在。II型和III型四山镜开始出现。与早期的四山镜相比,这一时期的山字变细了。
巫山纹身镜。湖南长沙月亮山15号墓出土一面,随葬有丁、敦、胡。
I和II动物镜。多见于湖南、安徽等地,有壶、有锅、有锅一起。
III型。山西长治流域出土方。(山西长治战国墓第二次发掘,考古3号,1964)
菱形镜面I型平纹。河北邯郸白家村战国墓出土。(河北邯郸白家村战国墓,考古1962 12)
3.战国晚期
平镜它在战国中期消失,后期兴盛,形状比战国早期的平镜要大。战国晚期河南郑州二里岗10号空心砖墓出土侧。
I型龙凤镜。I型串镜。湖南长沙南郊左家公山出土(长沙出土三座大型郭牧墓,考古学报1957 1);湖北省云梦睡虎地出土侧面(湖北省云梦睡虎地十一座秦墓发掘简报,文物9号1976)。河南郑州二里岗出土(郑州二里岗)。其下限可达西汉初年。
ⅱ型四山镜。湖南长沙杨家湾出土的一方配有鼎、盒、坛,说明其流行时代在战国中期以后。(长沙杨家湾M006号墓清理简报,文物参考号1954 12)
六山镜。I型四叶镜。1974甘肃平凉战国晚期墓葬出土的一面可以代表。
几何镜。云雷纹多按钮镜子。山东临淄上王庄出土的绿松石纹多钮镜,直径29.8厘米。(山东近年出土青铜器概述,文物5号,1972)
动物脸镜。狩猎镜。湖北云梦睡虎地9号秦墓一侧出土,下限可达秦。
五、战国铜镜的地理划分
战国铜镜的发现地区比较广泛,包括湖南、湖北、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四川、江苏、辽宁、山东等省。从出土的铜镜数量来看,南北差距很大。南方出土的铜镜不仅大大超过北方出土的,而且质量好,花纹精美。主要流行的有素面镜、串面镜、山面镜、羽毛镜、动物镜、四叶镜、龙凤镜、钻石镜、连续弧面镜、狞猎镜。北方出土的铜镜质地较差,主要是素面镜,还有串镜、平镜、羽镜、兽镜、龙镜、卷云画镜、多钮镜等。南方湖南出土的铜镜数量最多,镜的种类也最多。除了狩猎图案,还包括南方出土的各种铜镜。南方其他地区如湖北主要有串镜和猎镜,江苏有龙凤镜,四川有羽镜和串镜。北方出土了很多铜镜。山东有镶嵌绿松石云纹的多钮镜,湖南有素面镜和平面镜,陕西有龙镜和兽镜,河北有平镜,辽宁有云雷纹的多钮镜。
战国时有齐、楚、燕、汉、赵、魏、秦,各居一方。根据战国时期考古文化的划分,三晋两周地区大致为黄河中游,北起河北,南至淮河以北,西至渭河、黄河,东至大路、河南、安徽交界的平原。燕国拥有河北的大部分和辽东的一部分。楚国在长江中游,从江汉平原到洞庭湖。秦国在经纬谷和关中地区。哪个国家和地区出土的铜镜,应该是研究该国铜镜制造业发展水平和该国铜镜铸造特点的重要资料。楚国主要有素面镜、串面镜、山形镜、四叶镜、菱形镜、连弧镜、连弧龙镜、云纹镜、动物镜、羽毛镜、几何镜等。秦国主要有平镜和串镜。秦统一后,有龙风镜和猎镜。三晋地区主要有素面镜、蛹线镜、动物纹身镜、狩猎纹身镜等。齐国有镶嵌绿松石的龙凤镜和云雷纹多钮镜。巴蜀地区有弦镜和羽镜。云雷纹的三钮或四钮多钮出土于辽宁朝阳东湖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