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还有哪些书值得看100遍?

挪威的森林第一次看挪威的森林。大三上学期,我在图书馆二楼文史阅览室。

自始至终,我只读到孤独和死亡的味道。

看完之后,我心痛不已,正好符合我流浪孤独,陷入对人生意义进行哲学思考的境地,对这本书所透露出的悲伤深感惋惜。

我记得书中有一段话,“我们同时通过出生培养了死亡,但这只是我们必须理解的哲学的一小部分。直子的死让我明白,无论我们熟悉什么样的哲学,都无法消除亲人去世带来的悲伤。无论什么哲学,什么真诚,什么坚韧,什么温柔,都无法驱散这种悲伤。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摆脱这种悲伤。而任何理解之后的哲学,在面对下面的意外时,都是那么的无力——我形影不离地听着暗夜里海浪和风的声音,日复一日那么辛苦,我蓬头垢面,背着背包,踏着初秋的海岸,往西走……”当我第一次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的心里就像炸了一个雷,这段话的每一个字都像极了。它让我全身的每一个毛孔都张开,心跳加速。我反复重读了好几遍,仍然被这段话透露出的悲伤深深震撼。它强烈地震撼了我的身心。无论如何,我相信只有认真思考过生死的人,才能理解这段话透露出的悲伤。是如何去体会死亡带来的悲伤,如何去苦苦思索的结果。是如何独自思考后的结论。

记得我在上强哥的《哲学与人生》的时候,强哥在一节课上讲了死亡,强哥讲了这段话。我坐下来看强哥讲这段话,那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形容的表情。说完这段话,强哥停顿了三秒,站在了讲台上。教室似乎突然被一种朦胧的气氛所笼罩。强哥说:“这段话多么深刻,村上春树对人生的洞察多么深刻。”

第二次看挪威的森林,是下学期上海-大连,大连-哈尔滨的火车上。

把性和爱的感觉贯穿始终。

直子去世后,渡边开始明白,爱和性其实是完全统一的。他爱直子,也爱格林科。其实,直子的所有存在只是渡边身体中静止的一部分。他停留在渡边的身体深处,就像死亡,就像死去的木月。都只是渡边静了很久的地方,就像渡边的一生,平静,安稳,死了。也是直子生病带来的后遗症。他想保持这种静止来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但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与木月不同的是,他没有逃避责任,而是直面困难。看望直子后,他开始对直子的未来负责。他变得坚强勇敢,开始承担责任。在这个过程中,他开始改变,但在这个过程中,格林科是活着的。身边活泼的他开始想要长大,于是爱情的天平慢慢向青子转移。就是这样一个爱情故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男人对爱情和性的态度。

直子和绿子是渡边的两个不同部分。一个是静止的,一个是跳跃的,一个是死的,一个是活的。用小早川怜子的话说,“在阳光明媚的天气里,在美丽的湖上划船时,我们会发现蓝天迷人,湖水迷人——这是同样的道理。”

同时,我也被渡边的话深深地迷住了。

“最爱你,绿孩子。”

“到什么程度?”

“像春天里的熊。”

"……"

“春天的袁野,你一个人走着,对面走来一只可爱的熊。他的头发像天鹅绒一样,眼睛凸出来。它对你说,你好,小姐,你愿意和我一起打滚吗?然后,你抱着熊滚下铺满三叶草的山坡,玩了一整天。你觉得很棒吗?”

“太好了”

“我好喜欢你。”

“对天堂有益”

“喜欢我的发型吗?”

“太好了”

“法律有多好?”

“太好了,全世界森林里的树都倒在地上了。”

“你有多喜欢我?”

"全世界森林中的所有老虎都会融化成黄油."

第三遍看《挪威的森林》,大四的时候辞了第一份工作,在地铁和公园的长椅上看完。

自始至终,我读到了成长的艰辛。

偏偏我第一次开始离开校园进入社会。第一份工作让我苦不堪言,生不如死。开始遇到一个人生活的艰难困苦,孤独无助,真的要面对成长。天天流泪,看不到未来也搞不清方向。真的很惨。

渡边说,“1969这一年,总是让我想起当时的困境——每走一步,几乎都要把整只鞋掉进这样一个停滞不前的深泥潭里,我在这个泥潭里气喘吁吁,前面什么都没有,后面也没有人,只有昏暗的泥潭无休止地延伸,就连时间也随着我的步伐流得很吃力。只有我和我的时间在泥泞中爬行。在我眼里,只有无尽的泥泞。我向前放下右脚,抬起左脚,然后抬起右脚。我无法判断自己在哪里,也没有信心自己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我之所以步步为营,只是因为我必须行动,无论走到哪里。”

直子说:“也许,我们要偿还欠世界的债,偿还成长的艰辛。我们在应该付出代价的时候没有付出,债务转移到了今天。正因为这样,木月才落得那种下场,而我被关在这里。我们两个就像在无人岛上长大的光着身子的孩子。我们饿了吃香蕉,但孤独的时候会互相拥抱睡觉,但我们不能一直这样下去。”

渡边说:“哎,木月,我跟你不一样,我也想尽我所能好好活着。你一定很痛苦,但我不容易。我不会骗你,因为你让直子死了!但是我永远不会抛弃她,因为我喜欢她。我比她更顽强,我会变得更顽强,更成熟,更成熟——除此之外,我别无选择。在此之前,我觉得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永远停留在十七八岁,现在我不这么认为了。我不再是少年,我感到肩上的责任。嘿,木月,我不是和你在一起时的那个我了。我二十岁了!我必须为我的继续生存付出相应的代价!”

小早川怜子说,“即使你听其自然,世界的长河仍会朝它的方向流淌,即使你竭尽全力,受伤的人也不会幸免。所谓人生就是这样。有时候你太急于把生活带入自己的轨道。如果你不想去精神病院,你必须以开放的心态投入到生命的河流中去。”

虽然人生已经过去了20多年,但所谓的成长到底是什么意思,依然令人费解。初入社会时,我遭受了严重的心理打击。我还是不放弃,继续前进。虽然经常觉得自己抬起了左脚,抬起了右脚,但还是觉得前路漫漫,没有信心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只是我经常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像是一个上了年纪的人把我抱在怀里,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告诉我:“好孩子,没关系。慢慢来,一切都会好的。”

我们都一样,长大了也不会放弃。

第四次看《挪威的森林》。高三下学期,每天下班回来,躺在床上看几页。

通篇看得出我百感交集,说不出话来。

大四下学期,我鼓起勇气,在上海读完了最后一次。最后我还是一个打杂的,也在逐渐从业余打杂变成专业打杂。工作中清闲轻松,心情依旧压抑。我总觉得这还是一个无尽的泥潭。周围的人对我要求过高但能力不足自然很满意,我整天都在思考。那些曾经和我在一起的人都离开了我,不管是你,他还是她。我一个人在上海的特定路线上游荡。没有人容忍我,也没有人给我指路。没有人需要我。似乎我不需要任何人。我每天不厌其烦地换乘公交和地铁。地铁上的路人全是自闭症患者,群情沉默。怀念初中高中在一起的美好时光。经常强烈的想念初中的一个人。经常在初中想念一个人,在高中秋分为高考努力奋斗。我常常为自己形影不离的处境叹息。不知道是不是我有什么问题导致这样的情况。

我曾经把这本书献给一个我认为和渡边很像的人。虽然我的幼稚、不成熟和任性最终导致了尴尬的结果,但重读这本书,我依然觉得这种莫名的联系很奇妙。我觉得也是我想象力太丰富,行为太幼稚的结果。我常常还是不明白,有些话是我添加的想象,还是真的表达了同一个意思。一个人的存在到底是真的这样存在,还是我幻想的结果,我也很茫然。所以重读这本书,一个人和书中的人时而重合,时而分离,常常让我读一句话就想起那些美好的时光。我常常在想,打开书的人是怎么有心情看完这本书的。

如果你问我这次读的是什么,我只能说读的是我对过去的怀念之情。

这一刻我才明白“回忆这个过程已经很美好了”是什么意思。

我珍惜这本书,就像我珍惜我心中曾经拥有的爱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