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加尔湖小说

和地球一起流浪!年初《流浪地球》一上映,她就刷屏了朋友圈。有什么能和中国首部好莱坞现象级硬科幻电影相提并论?有人称之为可能对中国科幻电影创作有所启发的开山之作。

本片根据刘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太阳将在不久的将来毁灭,太阳系不再适合人类生存的故事。面对绝境,人类将启动“流浪地球”计划,试图带着地球逃离太阳系,寻找人类的新家园。

这部电影叙事宏伟,场景惊险。视野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最难能可贵的是,它充满感情。

刘认为,中国人缺乏拍科幻片的技术、资金和经验,但最缺乏的是科幻的情怀,而的优势就在于情怀。

本片以科幻为外在形象,以情感为核心。在惊心动魄的剧情中,影片融入了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的美德,比如责任、谦逊、自我牺牲、对家庭和社会的忠诚。让观众的观影情绪得到良好的回应。

著名作家毕飞宇认为,悲剧就是“把我爱的东西撕了给人看”。作为一个作家,你不能侵犯一个普通人最基本最日常的感情。你不应该忽视读者的感受。不能太嚣张,为所欲为。任何时候,为所欲为都意味着邪恶。

《流浪地球》中把地球推出太阳系的设定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外媒甚至惊呼“前所未见”!

但这样一种“为所欲为”的设定让人觉得可信。刘原著中设想的“流浪计划”延续了2500年、100代。

人类的逃生分为五步:

第一步,用地球发动机停止地球自转,将发动机喷口固定在地球运转的反方向;

第二步,全功率启动地球发动机,加速地球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

第三步,继续在外太空加速,飞向比邻星;

第四步,让地球在中途再次旋转,转动发动机方向,开始减速;

第五步,地球将停泊在比邻星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卫星。

为什么要带着地球逃离灾难,而不是离开地球去寻找新的家园?看过诺兰代表作《星际穿越》的同学应该会发现,同样是拯救地球,但《星际》的核心是寻找家园。

从美国人才交流项目回来的郭帆,本可以模仿好莱坞大片,讲述一个超级英雄拯救地球,将人类从迫在眉睫的灾难中拯救出来的故事。

当然,在原著中,其实也提到了为什么要和地球一起逃离,因为只有地球这样的生态系统大到可以和全球人类一起逃离灾难。

当然,在影片中,编剧和导演最终赋予了《与地球一起逃亡》的故事内核一种“家园感”。

面朝陆地,面朝天空,这是中国人五千年的情怀。

我们从小就被告知,我们的每一寸土地都不能让与他人。我们的根在土地上,我们的家在我们身上。

就像春节一样,无论我们的家在偏远的地方还是繁华的城市,我们都要一路旅行回家,谁也不能阻止中国人回家过年。

其实这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而这种文化的主脉就是源于家的亲情线。守得住家,就守得住家;家在这里,我们也在这里。

有人说这部电影,西方的外壳,东方的核心。我同意。

在电影的开始,吴京和他的父亲吴孟达和他的儿子刘淇在沙滩上露营看星星。吴京告诉他的儿子,他必须去执行一项重要的任务,刘启想和他的祖父一起住在地下城。画面温馨又伤感。

在故事的结尾,吴京驾驶空间站前往木星,帮助他的儿子点燃木星,以获得将地球从木星的捕获中解放出来的推力。这部分是豪迈的,是煽情的。整个电影院顿时泪流满面!

儿子曲越来越恨他的父亲,因为他的父亲放弃治疗他的母亲,并离开了他的家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在灾难面前,屈和他的父亲* * *执行了拯救地球的任务。那一刻,瞿终于明白了父亲的意思...

这一部分呼应了开头。吴京对他四岁的儿子说:“看到木星,你就会看到你的父亲。”。

虽然有人吐槽这部分不合理。据说,吴京请求联合国允许他带着延续人类文明的种子奔向木星。这种不惜一切代价的冲动,不符合一个做了多年宇航员的人。最好笑的是,联合国政府最终以零成功率答应了他的“无理”要求。

这种吐槽不无道理,但流浪地球对“坚守故土”的执念,甚至是家族中的遗传,对家人的依赖,都是典型的东方亲情。

更何况吐槽的人都想过。联合国政府在哪里工作?在地牢里!当它下达放弃拯救地球行动的命令时,其实同时放弃的也是他们自己。每一个命令都是在考虑中的决定。然而,吴京和联合政府官员都不是冰冷的机器,他们是人!

这部电影最大程度上具有普适性,它将地球人类的命运与个人家庭紧密结合。正是这种只属于人类的非理性选择,才是最迷人的地方。在被毁灭的那一刻,莫斯说:让人类一直保持理性是一种奢望。

这是人工智能莫斯在“垂死”之前说的话。是的,人工智能是机器,理性而冷酷,而人类是情感动物,感性而温暖。面对地球的灭绝,人类是否应该保持理性?还是随心所欲?

影片中几次提到,有一天,贝加尔湖的冰会变成水。正是这种执念,让《与地球同行》成为了一种希望。

"在这个时代,希望就像钻石一样珍贵."

在莫斯向全世界宣布营救计划失败后,广播里说,所有人都回到了自己的家里,拥抱自己的家人。许多人哭着喊着“我要回家”,但李光洁还是去执行任务了。

李光洁为伟大事业无私无畏、自我牺牲的精神贯穿全片。而在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的西方大片中,少有的就是这种价值观。让我们看到希望。

编剧严说:“我们的民族特别渴望看到国家和民族崛起的那一天。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对国家地位信心不足,对科幻电影更是信心不足。因此,我们在解决语境问题上花费的时间最长。比如,世界前所未有的灾难,为什么不是美国人,而是中国人来拯救地球。我们想通过剧本说服大家,我们选择了中国人。这样的一群人,如何化解这场世界性的灾难?”

其实这里解决的是文化语境的根本问题。

影片还有一个细节。我们将吴京视为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他的合作一直是与俄罗斯人进行的。美国人不存在!

还有一个细节。在空间站上,俄罗斯人向吴京炫耀整个空间站是中国制造的。吴京微笑着礼貌地回答“我同意”,然后下一秒镜头就把“中国制造”的字样给了机舱。

观众在会心的微笑中体会到了一个大国的自信和低调。

这部剧的男女主都不敢恭维,尤其是第一部,两个叛逆少年只是去地里玩(其实原著韩朵朵是去地里找父母的遗骨,因为遗骨在那个冰封的年代是不会腐烂的。据说在未经剪辑的版本中,一个韩朵朵拂去表面的积雪,看到冰湖中冻成冰雕的大片尸体,非常震惊。后来这个镜头因为时间原因被删了),谁知道发生了这样的大灾难。遇到救援队后,不太配合,一直想自己回家。

因为故事的设定并不是超级英雄拯救地球的套路,前期人物的“镇压”是为了后面的“杨”,也让人物关系更加真实丰富。

影片有这样的细节,解释了韩朵朵为什么会成为屈的妹妹:“那一天,无数只手把她推到我面前。”“水下的每个人都是她的父母。”

这个孩子的生存象征着一种人类情感:人性、希望和爱。

韩朵朵是被吴孟达救走的小女孩,吴孟达给她取了死去女儿的名字。把她当女儿养。

这对男女和救援队一起,历尽艰难,克服重重困难,他们终于长大了。

成长为像吴京和李光洁那样无私无畏的人,他们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拯救地球。

这样的成长,感人至深,惊天动地。正是因为年轻一代的成长,这个跨越100代2500年的计划才有了成功的希望。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众多美学流派中,郭帆最终选择了苏联式的重工业美学风格来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郭帆认为,苏联美学风格“是我们能找到的唯一与中国人有情感联系的工业设计。你可以看到长安街还保留着很多钟楼,尤其是军事博物馆。典型的,它是一个审美系统,我们对那个东西有感觉。"

流浪地球的片尾曲《夜空中最亮的星》中唱道:“每当我找不到存在的意义,每当我在黑暗中迷失,请指引我靠近你”。

影片最后的旁白:无论地球的命运和人类的未来走向何方,我们都选择希望。

大年初六,我也想对你说:无论今年经济形势如何,无论你的工作状态如何,我们在搬砖的那一天,选择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