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最后征战的秦岭脚下的五丈原,并没有“六出祁山”
因为诸葛亮而载入史册的五丈原,天下皆知,也因为诸葛亮让很多人对五丈原产生了好奇,所以想来这里看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其实五丈原只是一个普通的黄土塬,并不是“黄土高原”,面积也不大。它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1公里,高近50英尺。地势险要,居高临下,视野开阔。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这是宋代《资治通鉴》中对五丈原的记载。
关于五丈原名字的由来,众说纷纭。一种是最初因其高度被称为“五十张远”,后来逐渐流传到五丈原。至于高度,张武海拔750米左右,而关中平原平均海拔500米左右,也就是说张武比关中平原高200米左右,换算后和“50英尺”基本一致;另一种说法是五丈原地势前宽后窄,最窄处只有五尺,故名;还有一种说法是,秦二世胡亥西行时,刮起了大风,掀起了五尺高的黄土尘柱(我们现代称之为龙卷风),所以后来人们称之为五丈原。
那么,五丈原在哪里呢?
张武原位于关中平原西部,现属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三国时期属邻县(今宝鸡市眉县)管辖。张武背靠秦岭,面对渭河,西距宝鸡40公里,东距Xi 120公里。忽东、西、北三壁险峻,皆被河水阻隔,背后是褒倾入蜀的古道。当时诸葛亮占据五丈原制高点,与司马懿对峙数月,而司马懿则坚守渭河南岸的堡垒,等待多时。最后诸葛亮无事可做,粮草告罄,他自己也死了,献身五丈原。
张武是诸葛亮最后战斗的地方。他生前五次北伐,仍未能攻下陈仓。最后,他在这里抑郁而死。后人为了纪念诸葛亮,在五丈原修建了他的衣冠冢和寺庙。他死在五丈原,却不想葬在这里。他留下遗嘱,百年后葬在定军山下,于是蜀军把诸葛亮的遗体运回汉中。保存在定军山的武侯墓是诸葛亮的最终归宿。
全国各地都有很多诸葛亮的墓和武侯祠,而五丈原和诸葛亮的渊源最深,影响最大。五丈原诸葛亮寺历史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元朝。当时担任元朝中央莲舫巡访司的郭思恭留下了“该寺在汉代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文字记载。郭思恭的职责是访问当地,监督官方行政。他曾经参观过五丈原的诸葛亮庙。
另一位元代学者朱铎在《五丈原怀古》诗中写道:“留下的庙宇历经千古,阴云犹在。”这首诗虽然不能作为史料,但也印证了郭思恭所说的自汉代至今已逾千年的可信度。元朝只有700多年,郭思恭做官的言论应该是有理有据的,所以后人推测原来张武的诸葛亮庙在三国末期就已经存在了。
另一方面,推测诸葛亮在百姓和历代统治者眼中都有着极高的声望。他死后,当地百姓要求建庙祭祀,统治者也崇敬诸葛亮。《三国演义》作者陈寿是诸葛亮的“忠实粉丝”。他收集了24部诸葛亮的著作,编成《诸葛亮集》,呈报晋武帝司马燕。
陈寿在陈述中说,诸葛亮“言传身教,这是不够的;他的正义和忠诚之心可以在他的话语中找到;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他的思想,有益于当代世界。”写了一封信,说“诸葛亮在蜀中兢兢业业,其子诸葛瞻在危难之际尽忠职守,这都是世间的优秀品质”,并封诸葛亮为“吴兴之王”。完全有可能是晋武帝对诸葛亮评价很高,为他建了一座庙。
最有说服力的一个猜想是,诸葛亮的孙子诸葛瑾为他的祖父建了一座庙祭祀。诸葛瑾是诸葛瞻的次子。三国统一后,在晋武帝时为官,任延县县令。当时,张武原属鄢县管辖。诸葛瑾因治理梅县成绩突出而受到表扬,后被提拔为江州(今重庆)刺史。由于诸葛瑾在鄢县做官,很有可能会在祖父病逝的五丈原建庙。因此,后人推测,诸葛亮庙很有可能是魏晋时期在张武修建的。当然,这些都是推测,因为至今没有发现任何物证。
目前,张武诸葛亮庙内的古建筑大多建于明清和民国时期,保存了许多碑刻、匾额、碑文等文物。其中最珍贵的是嵌在祭殿内壁的40块石刻,岳飞写的诸葛亮《师表》全在其中。岳飞文武双全,书法别具一格。旁边的石刻是明太祖朱元璋题写的“清纯不屈,书如其人”八个大字。
岳飞书法石刻是清光绪四年方鸿宾受岐山县之命重修诸葛亮庙时镶嵌的。它被刻在Xi安的石雕上,被称为“双奇”。第一,诸葛亮文笔优美。第二,岳飞的书法更胜一筹。《出师表》给诸葛亮留下了明镜似的、雄心勃勃的千古美名。每次读到这里,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诸葛亮百忙之中,废寝忘食的辛苦场景。
诸葛亮在五丈原开始了第五次北伐。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春,率大军走赏斜秦岭古道(今眉县跨秦岭至汉中的古道),出征顾颉伐魏,在五丈原驻军,与司马懿对峙百余日。司马懿的策略就是一个字“耗”。诸葛亮的蜀汉大军长途跋涉,翻山越岭,粮草供应有限。所以司马懿不可能关上门,让蜀军在外面应战。
我们在小说中看到的诸葛亮,派了一个女人打扮去挑衅司马懿,即便如此,司马懿也没有参战。这当然是小说作者为了作品的丰满而杜撰出来的情节,但结果是符合历史的。诸葛亮终于陷入了两难的境地,焦虑得病倒了。五十四岁,死于五丈原。可以说,诸葛亮为了蜀汉的基业,可谓是殚精竭虑。
我们常说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六次出祁山”,其实是被小说误导了。历史上诸葛亮真正的北伐确实有五次,但并没有“六出祁山”,而是“祁山两处”,第一次和第四次分别发生在公元228年和公元231年春。这两次诸葛亮都出祁山攻打魏。岐山位于陕甘宁川三省交界的天水,关中平原,秦岭以西,远离陈仓。诸葛亮攻魏的主要目的是夺取陈仓,进而占领关中和中原。绕过岐山本身就是一条“弯路”。不知道诸葛亮在想什么?
?总之,五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诸葛亮留下了一个“谥号”,世人敬仰,千古传诵。1700多年来,朝拜者蜂拥至五丈原,在纪念诸葛亮的名胜古迹中颇有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