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斡尔族有哪些节日和习俗?
达斡尔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鄂温克族自治旗。少数人住在新疆塔城。俄罗斯境内也分布着达斡尔族(沿施勒卡河和勃利),俄罗斯称相关地区为达斡尔,即外贝加尔。
达斡尔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三种方言,布扎,齐齐哈尔,新疆。清朝使用的满语叫达斡尔语,现在是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新达斡尔语。
达乌尔节日
阿格内节
阿尼是达斡尔语,意为新年,达斡尔族传统节日。它在每年农历的第一天举行,持续十五天。在第一天的早上,人们打扮起来,崇拜众神、女神、灶神和祖先神。祈求祝福和好运,然后向长辈敬酒磕头,接受老人们的新年祝福。在做第一顿年夜饭(饺子)的时候,或者包一条红线,以为吃了它的人会长寿;或者包个硬币,以为吃的人不缺钱。在内蒙古等地,达斡尔族回俗包八个小面团或一把面粉,分别象征八女满堂和善良。早餐后,年轻男女在同龄人的带领下,挨家挨户拜年。如果长辈去世还不到三年,晚辈拜年就在南康给棺材磕头。初二到初五出去拜年。阿尼时期,女人们聚在一起,喜欢跳民族舞蹈《胭脂歌乐》,女孩们则玩“哈尼卡”(纸人)或“麻袋”(踝骨)。成年男子举行赛马等活动,青年男子则分成两队,在晚上举行“Polje”(曲棍球)比赛和火球比赛。
诽谤节
在第一个月的第十五天,元宵节举行,这是一个快乐和活泼的一天为整个国家。对于达斡尔族同胞来说,他们在正月十六还有一个更加欢乐有趣的“抹香节”——达斡尔族传统节日。相传,每年农历正月十六,“五谷神”驾临大地,人们互相抹脸,以求祈求“五谷神”不要把黑穗病传播到人间,让麦子丰收,百姓平安。按照达斡尔族的习俗,这个天族里的长辈必须早起,在各族的额头上抹一个黑点。年轻人把锅底的黑灰抹上油,争先恐后地往对方脸上抹,互相取笑。因此,今天早上,男孩和女孩的脸经常被涂成黑色。达斡尔人认为这种抹黑娱乐象征着吉祥和善行。
敖包窝背
敖包窝北,达斡尔语为敖包基。达斡尔族传统节日。每年春秋两季举行一次,黑龙江齐齐哈尔的达斡尔族选择在每年的8月18日举行,为期一天。敖包,即在高岗或山上用石头堆成的圆锥形祭坛,象征达斡尔人眼中的民族保护神或山神。当时,人们穿着礼服,拿着供品聚集在敖包周围。一是在敖包上插上枝条翠绿的柳树或桦树枝条,象征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祭祀时以煮熟的牛羊猪肉为供品,向敖包供奉白酒和奶酪,并悬挂彩旗和布条。随后,敖包周围点燃香火,首席祭司巴其(萨满的助手)念颂词。萨满唱着祈祷歌,围着敖包跳着吉祥的舞蹈,朝拜者都向敖包下拜,祈求风调雨顺,牲畜平安。节日过后,大家吃祭品,从事摔跤、赛马、射箭、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
端午节
达斡尔族端午节也叫五月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早早起床,在河里洗澡,或者在野外用露水擦脸,在耳朵和衣服里放艾叶,以求一年无病。在这一天的中午,家家户户都会吃馅饼、饺子或荞麦面。后来,妇女们成群结队,提着箱子和篮子,到河的两岸去采集最喜欢的“昆必乐”(一种美味的野菜)。羽毛球青少年举行“Polje”(曲棍球)比赛。
农历二月初二
达斡尔族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吃猪头肉,有的地方吃馅饼,禁止做针线活,这样在这一天摸针线活会导致关节病。
腊八节
达斡尔族的腊八节在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初八。人们停止工作,用“尼基”(即荞麦米磨成粉末留在芦苇上的颗粒状部分)做成酸奶粘粥,然后拌上牛奶(或奶油)食用。晚上,我们将举行歌舞娱乐活动。
千灯节
千灯节是内蒙古自治区海拉尔达斡尔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举行。那时,人们会制作不同风格的灯,然后去寺庙点燃它们。当地人认为这一天点亮的灯越多,就越吉祥。
多布泰克
Dobtik是达斡尔语,意为祈雨,达斡尔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或八月根据大旱举行。节日是一天。那时,各家各户的妇女带着一只鸡和一碗米饭聚集在河边的一棵大柳树下。先由神父的“八旗”(萨满的助手)背诵祈雨祷文,然后由前来帮忙的男子宰杀鸡作祭品,将毛鸡皮挂在插好的三角木架上,妇女们用几个吊锅将鸡和米煮成粥。肉粥煮好后,巴格琪再次祈祷,女人们焚香跪拜河神。然后,一家人围坐在树下吃鸡粥。会后,女人们用桦木桶、锅碗瓢盆等便携器具反复抽取河水,互相追逐泼水,直到浑身湿透,以为下雨好玩。据《辽史》记载,“若天旱,择吉日作响器祈雨...天晴的话,就在东南种柳荫,女巫会用酒和小米推荐,种上柳叶来许愿...如果下三天雨,就给敌人一匹马和衣服来进攻,否则就会被水淹没;”“夏五月,是大旱,命在水,下着雨。”这一段历史悠久。
滚冰节
滚冰节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达斡尔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日落后举行。这一天,人们早早吃了晚饭,就把他们请到千里之外的冰封河边,一边跳舞娱乐,一边在冰上打滚驱除疾病。我要到很晚才会回家。
牺牲腾格里巴尔钦
祭祀腾格里巴尔钦和达干格尔,意思是祭祀神。达斡尔族祭祀节在每年正月初一举行。达斡尔族信奉萨满教,认为神灵可以消灾降福,所以每年都会举行祭祀神灵的活动。那时,人们会宰杀牛和猪作为祭品。事先在大门外挂一双靴子,关上大门,或者在大门上挂渔网、网子、绳子,就是严禁人员进入。在正房西南角横放一根木杆,盖上被子。然后念祭文:“为了守誓愿,牺牲你所需要的祭品。”有像簸箕一样的耳朵,有像黑果子一样的眼睛,有翻地的嘴,有蝎子一样的尾巴,有凳子一样的腿,有叉子一样的蹄子,有黑色的呢绒,有油腻的脂肪,可爱肥美的动物就供奉在你面前。“读完之后,献祭的牛或猪被宰杀剥皮,内脏在院子里的厨房里煮熟,骨肉在室内的厨房里煮熟。然后在院子里摆香案,摆好熟肉,焚香点烛,跪拜神灵,进行祭祀。祭祀结束后,全家人都吃了祭祀仪式的肉。吃完后,在一根木杆上插上一根脊骨和四只蹄子,挂在门右边的栅栏上。有些地区在给腾格里巴尔臣祭祀时,只是关上大门,不挂靴子,派一个人拿着弓箭站在屋顶上。民间传说,在古代,第一次祭祀神灵的人,苦于自己没有牲畜,就偷了别人的牛犊作为祭品。为了不留下脚印,我把靴子套在牛腿上,回到家就脱下来挂在大门上。怕别人发现家里有牛就关门。用被子盖在横木上,是为了挡住“吉雅琪”神看到祭天的眼睛,派人拿着弓箭站在屋顶上,防止外人发现。于是,就形成了上述节日习俗。
清洁牺牲
贞节祭祀是达斡尔族的宗教节日。每年农历的第一个月都在某一天举行。当时祭司萨满通知请他跳过神的人参加,参加者带来羊、酒、水果、食物等礼物。仪式开始前,把护心镜和各种颜色的鹅卵石放在大锅里,装满清水烧开,也就是水,然后宰杀羊,摆酒供奉。整个仪式过程中,祭司萨满不断跳跃,在仪式结束时,用锅刷蘸水,全身洒满,再为参与者刷身,象征净身避祸。
克钦人
喀喇沁,达斡尔语意为正月十五。达斡尔族传统节日。它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举行。达斡尔族认为这一天是腾格里(天神)回归边界的日子。所以前一天晚上,他们要给腾格尔供奉供品,烧香祭拜,送给他。这一天,人们盛装打扮,吃猪腰肉。在一些地方,达斡尔人也吃肉汤饺子。节日气氛很浓。
库木勒·马里拜
Kumule Maribai,达斡尔语意为采摘蒿芽,达斡尔族传统节日。每年公历五月中旬举行,为期三到五天。届时,达斡尔族男女老少,尤其是妇女,会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裹着白毛巾,围着腰缠鲜花的围裙,在辽阔的草原上一边唱着歌,一边欢快地采集蒿芽。除了当天食用,采集的茼蒿芽还可以晒干供冬季食用,最新鲜的还要精心包装,送给远方的同胞。
甘米南
干米南,达斡尔语,意为萨满的盛大仪式,达斡尔族的宗教节日。它每三年在农历三月和四月举行,为期三天。“倭民南”的宗旨是向神灵献礼,为百姓谋幸福。届时,人们会自带礼物,聚集在有轮子和轴的临时棚子里,达斡尔语称之为“Scheringer”。先在Scheringer竖立两棵枝叶绿色的桦树,称为“Greitoruo”(室内圣树),再在南面竖立一棵枝叶绿色的桦树,也称为“Bodytoruo”(室外圣树),再在三棵“Torruo”上挂上青铜制的假神面具。仪式开始时,陪祭萨满击鼓念咒,请神来。之后带领祭祀萨满围绕“托罗”起舞,迎接神灵。诸神“附身”后,祭司萨满突然倒下,在地上打滚,与诸神“对话”,请求指示。神灵离开时,陪着祭祀萨满和首席祭祀萨满一起跳舞。仪式结束后,每个人都吃了祭品。第二天继续跳。第三天举行“Kure”仪式,即护卫萨满和祭司萨满用皮绳(从整张牛皮上割下,中间不打结)将所有参加仪式的人围住,每人握住皮绳的一端用力拉一次,测量皮绳的长度,如此反复三次。每量一次绳子,如果绳子的长度增加,就象征着全国人民的繁荣昌盛。那天晚上,举行了吃血仪式。先将白天宰杀的三四岁牛的血与牛奶、奶酒混合,九小块香、九小块牛肺放在木碗中备用。晚上关掉所有的灯。黑暗中,随行的萨满和主萨满与神共舞,围观的人唱着歌,敲着鼓。诸神来吸血时,祭司萨满像布谷鸟一样叫,意思是诸神换上布谷鸟来吸血,把牛血抹在托罗岛上的诸神身上。至此,“沃米南”终于落幕。
五神节
五神节又称关帝节,是黑龙江省爱辉达斡尔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为期一天。以前所有达斡尔人都有服兵役的义务,认为关羽是武神,可以保佑和帮助他们打胜仗。所以要祭祀关帝。庙内是关帝的画像,两侧是各种神,如龙王和皇后女神。届时,人们会聚集在关帝庙杀猪祭祀。
姚全辉
药泉会是黑龙江省德都县达斡尔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举行,节日持续一个多月。届时,远近的牧民都会准备好足够的酒肉,带上家人和嘴巴,赶着大独轮车聚集在药泉山脚下,搭起帐篷过夜。每天喝泉水祛病,通宵歌舞取乐。据民间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的牧民叫嘎拉钦白音,他被主人无辜地打了一顿。牧民的奴隶阿米其格半夜骑马来营救嘎拉桑白音。两人逃出魔掌,阿米其格却被牧羊人的毒箭射中,倒在山下。这时,我看到一只受伤的小鹿跳进一个水坑里清洗,然后跑到一个泉水边喝水,但它恢复了。加拉桑·白胤喜出望外,还用坑水清洗了阿梅其格的箭伤和鞭伤,但也很快痊愈。当他们再次去喷泉喝水的时候,只觉得心里又亮又壮,泉水还带着药的味道。嘎拉桑白音和阿米其格把这个故事讲给每一个牧场的牧民听。从那以后,它就传播开来了。因为阿米其格和嘎拉桑白音是在五月得救的,所以后来人们把五月定为药春会。
伊尔登
额尔登,达斡尔语,意为萨满祭祀和达斡尔宗教节日。每年或明年农历三月举行,为期一天。那时,人们会带着酒、香、哈达和布等礼物到祭司萨满的家里。仪式开始前,屋内会竖起一棵绿叶的小柳树,名为“托若”(即圣树),上面挂着诸神的青铜假面具。仪式开始时,随行的祭司萨满会鼓一段咒语邀请神灵前来,然后引导祭司萨满围着“陀若”起舞。看神分四节:第一节邀请萨满“温果”(即神)来,第二节邀请萨满主祭来,第三节邀请所有神来,第四节当晚送神回去;举行吸血仪式。即杀一只三岁羊,取其血,与羊奶、酒混合,加九小块香、九小块羊肺,放于木碗中。吃血的时候,把房间里的灯灭了。在祭祀萨满和祭司萨满的陪伴下,他们为神灵起舞,其余的则唱歌助兴。他们跳舞时,祭司萨满在“托罗”上的神灵身上涂抹羊血,象征神灵吃过血。仪式结束后,“托罗”将被移出埋葬,所有人都要吃祭品。
达斡尔族的风俗习惯
尊重长者
达斡尔人非常注重礼仪,讲究道德,尊敬老人和长辈,彼此暂时告别。孩子会和父母告别7天,媳妇告别3天,村里的年轻人会和长辈告别15天,晚辈会向老人和长辈跪拜(飒哈索贝,满族人的问候)。左腿和手掌放在膝盖上,弯曲右腿,看着对方,向前弯曲。对于老年人,无论是走在路上还是进出大门,年轻人都要让路;子女外出归来,要向老人拜年;哪里有好吃的或者老人喜欢吃的食物,首先要尊重或者给老人留一份。
款待
达斡尔人以好客闻名。每当有客人朋友来了,就在西坑献席,献烟,献茶,求温暖待客,逢年过节杀猪杀牛(羊),邀请亲友相聚。客人来访,主人要热情地敬烟、敬酒、端出奶制品。如果客人要上门,也要加上“瓦七”(猪肘子)和“手扒肉”,热情款待。无论是谁宰杀牲畜,都要挑选好的肉分给邻居和亲戚,甚至路人打猎或钓鱼回来也可以分一杯羹。
婚俗
达斡尔族实行一夫一妻制,遵守族外婚姻原则。
以往达斡尔族社会婚姻关系的缔结,讲究的是门当户对,门第、家世、名声都是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两家原有的友谊在婚姻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按照过去达斡尔族的风俗习惯,一般不嫁外族(民族),尤其不把姑娘嫁给外族。
青年男女订婚后,男方要送给女方马、牛、羊、酒,称为“大礼”。这一天,姑娘会躲起来,不见未婚夫。婚礼前一个月,男方也会送一份小礼物,主要是衣服和东西,然后未婚情侣可以见面,一起吃“拉里”和挂面。结婚要办酒席,菜和菜一定要丰盛。尤其是一路上遇到路人,不管认识不认识,都可以分一杯酒,分一份肉,分一份小吃。婚礼结束后,主人要用炸鼻、手把肉等上乘菜肴款待宾客。
旧社会达斡尔族封建婚姻观念浓厚,婚姻大事完全由父母长辈包办。新娘上了一辆面包车,被哥哥或者近亲开着,女婿赶着还人情。现在那些封建的道德观念,早就被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婚姻简朴等新习俗所取代。
连衣裙
男人夏天穿布衣,外加长袍,冬天裹白布、草帽、皮帽。女人穿长袍,没有腰带,也没有夹克。冬天男女都穿Kami(皮靴),女性则穿以蓝色为主的长袍。夏天,他们喜欢穿白袜子和花鞋子。
葬礼传统
人死后被埋葬。长辈的葬礼很隆重。
达斡尔族禁忌
祭祀龙王时,不允许妇女观看;渔场里不允许背着手走路;避免在鼠日和火日犁地播种;避免砍伐祭祀用的树木;避免用桦木和榆树建造房屋;女性即使年龄相同也不允许结婚;家属死前不准睡觉;不准埋上两天;有外姓的死者不宜从正门抬出;避开外人携带武器的人族住所;女人避免去屋顶;女人避免穿越男人的身体;怀孕期间不要往厨房里看;避免外人躺在炕上;不要用尖锐的物体指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