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户籍大枣园
大枣园村
虎头石山,老百姓俗称“虎山”,海拔188。4米,走向由东南向西北,蜿蜒十余里,远远望去像一具巨型动物的尸体懒洋洋地躺着;虎头石山上有九座小山,山南人民又称之为“九顶山”。西北端的小山自然生成虎头的形状,明亮的眼睛朝向西北,额头上的“王”字清晰可辨。虎头石山的名字就来源于这块象形石。虎头石往西约500米,有一个2000多户人家的村庄——大枣园村。
大枣园村有着深厚深远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景观。村子中央的牌坊街上矗立着两座斑驳古朴的石牌坊。建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风雨316。据说它是山东省现存的两座牌楼之一。村子东边的山上也有很多自然景观。除了栩栩如生的虎头石,旁边还有一座小山叫“石人山”,因为一块大石头突兀地立在山坡上,如一个人站在那里,人们称之为“石人山”;再往前走,山包叫“蚕场山”,北坡有一块七八平方米大小的大而光滑平整的青石。相传汉代淮阴侯韩信曾站在石台上指挥军队,所以人们称之为“指台”。
大枣园建村可以追溯到600年前。明朝大规模移民山东时,云南的臧氏兄弟在永乐初年(1403)移民到即墨,娄山略东的一片凤山围场被开垦为坊子街村。另一个在虎头石山脚下长满刺树(酸枣)的山坡上“占了山”,建立了刺林村,后改名枣园庄。臧家在村里住了600年,传了20代,现在只剩下三两家了。匡家于清朝顺治年间(1644)迁居。据民国二十六年(1937)一月编纂的《匡氏族谱》记载,“自清初顺治年间,始祖于胶州旧海叛乱后,迁居即墨城南枣园村。”义是匡氏家族的祖先,三百多年来繁衍了14代。姓毛、周、贾、孙、陆、毕等。陆续搬迁到这个村庄的人,已经定居了最长的200年,最短的不到100年。这几年村里定居的人越来越多,据说姓到了58。
村里最红的王氏家族,是明朝万历年间15 (1587)从即墨汇海社王家庄迁来的,自称“焦溪王”。据乾隆三十年(1765)初版、嘉庆10 (1705)重修、元年(1909)修订的《王氏宗谱》一章记载,胶西王系青州临朐人。王家五代之内,三家易家。乾隆年间,率先编谱的第七代孙,为族谱作序,作了一首感伤的诗:“五代迁时,胶在海老之间,朱阳设社,海崖设田,常为儿孙,使不使村难。”蔡福是大枣园皇族的祖先,有21代的历史。大枣园村70%的村民都是蔡福的后代。
王氏族谱还记载了万历15年蔡福先从胶州入枣园村的冤案。他受浮山千户之托,举报王家在浮山当兵。《大明法》规定,对擅自离开驻军逃避兵役的士兵要严惩。此案由胶州知府龚燕审理,机器人的首领被送回他的原籍临朐。经查明,王才富是青州临朐人,其父姓郎,祖父伦、祖景均非军人世家。案子结了,王守弟被判刑了。后来,蔡福的一部分后裔迁到了楼山后、湾头、埠头等村落。康熙年间,大枣园村分出一个小枣园村,王家兴旺。
王家在历史上曾经显赫一时。虽然王财福刚搬进村子时经历了意想不到的麻烦,但自从他的曾孙60年后,家中人才倍增,200年间声名鹊起,不计其数。顺治年间(1654),孙的长子如琛在乡试中得了八魁七等奖。第二年,他就试着加入杰杰进士。比如如臣仕途一帆风顺,去广西视察医院,学监连加三级。三子如云,伦子(1672)是家中秀才;二儿子如春在五五乡考第25名(1678)。王逸,朱瑾之孙,儒臣之子,甲子(1684)第二十举人,陈武(1688)第六五四三八+004进士,殿试二甲第六五四三八+07,庶吉士第九,康熙任命的国子监。王逸获奖后的第二年,康熙皇帝听说王一家三子一孙出了名,称赞他把孩子教育得很好。因王功德被封牌坊,做了士大夫,极为光荣。
今天,大枣园村的老人对牌坊的故事仍然很熟悉。传说皇帝特地从北京派了两位风水先生来为牌坊选址,风水先生发现大枣园村得天独厚。当时地广人稀。从虎头石山向西望去,可以看到村子正对着西海的一个岛屿——毛岛。村南有沙岭河(现在叫李村河),村北有白沙河(当时白沙河的入海口在双埠村,后来突然一夜暴雨把白沙河分流到李家峪古村)。两河遥相呼应,与毛道成“双龙戏珠”,风水落在大枣园村。更难能可贵的是,村子东边的虎头石南北各有一条山水流出,向西弯曲在大枣园村汇合。它的名字叫“玉带”,正好环绕着大枣园村的前街,注定村里出高官。风水先生把牌坊的位置定在了前街。从此,村民们把前街叫做“牌坊街”,村里的两条河叫做“玉带水”,在村里被视为兴旺吉祥之源。
牌坊街东西方向长约200米。中间立着两座石牌坊,相距约70米。规格为“三室四柱三层楼”。有四根柱子把衡山分成三个洞。广场屋顶分为三层瓦屋顶,称为“第三层”,屋顶饰有飞檐如兽。东牌楼的额头上,有“龙章三锡”四个大字,上面,有一行小字“清康熙二十四岁,丑钟为”,下面,小字是“士大夫,立今”;中间三次刻了的官职:“文先任山西太原府交城县知府,后任广西寺政务大夫,三名中大夫任广西巡抚,加三级。”西牌楼前段正中横刻“训于义”大楷,下方竖刻王三子陈氏兄弟、孙子王一等历年功绩:“长子如陈,中得乡试第七名,次子会试结界进士,曾在广西任乡试督路,加三级;第二个男人像春天,在五五农村考试中得了第二十名;三男如云,三十而立之士;孙、王逸,甲子科乡试第二十举人,进士第一百一十四名,殿试第十七名,翰林院第九名。”经过300年的风雨侵蚀,有些字迹不太清晰,但“易式练兵坊”四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文革中,牌楼顶部飞檐受损,但整个石雕底座和立柱伤痕累累,却无法拆掉。2002年,李沧区政府集资总投资50余万元对其进行恢复。可惜飞檐走壁,百兽檐饰,今非昔比。
说到王毅,老人们每次说起他都会眉开眼笑,话也说不完。从雍正帝的第一任老师关雎到大理寺做三等村民,锻造了大枣园的辉煌巅峰,至今让全村人引以为傲。村里流传着许多关于王毅的轶事。据说雍正小时候很倔。王毅罚他“跪着读书”,被康熙抓住。他苦恼地说:“学是天子,不学也是天子。”王逸大胆冒犯田言,当即回应:“学是尧舜,学是刁民。”康熙吓坏了,信任王毅,支持他严管太子。雍正恨道:“等我当了皇帝,第一个被杀的就是你!”王毅在朝为官32年,但康熙五十九年(1720)被贬至新疆巴尔坤边疆,雍正1723年登基后,发函紧急召王毅回京,意欲请一位启蒙老师辅佐朝纲。王毅不知内情,突然怀恨在心地想起雍正说过的话。估计这次去北京是为了跑路,心里忐忑不安。到了卢沟桥车站,他就把家人送到北京探听消息。谁知京城的官员看出雍正想靠王益,于是未雨绸缪,先给他家磕头,依次请他喝酒。一家人喝得酩酊大醉,错过了与王一的约会,但王一等不到消息,以为灾难来临,吞金自杀。
王毅死后,棺材被运回家乡安葬。据任申同治年间(1872)出版的《即墨县志》记载,侍郎王逸、学道王汝琛之墓位于即墨以南50里,即今曲各庄。当时雍正下旨,将王逸祭祀于屈(曲)名官乡葛庄的仙祠。王毅父子的墓地高大雄伟,有石像,有马匹,有文人墨客,很多70多岁的老人都有记忆。1943年,日本侵略军扩建机场,影响了200年前一代名臣。日本人勒令王家限期搬出王一父子的坟墓。78岁的王乐孔老人参与了此次扫墓。他说,当时胶州王家庄王家成员出钱,大枣园人出去雇了三天大卡车。王逸的棺木为双层,外棺厚约10 cm,内填松香,棺盖上的黄缎仍完好无损。棺材很重,几十个大男孩用木杆抬着。他们一动手,木杆咔嚓一声断了几根,棺材却纹丝不动。最后被挖到棺材前,卷着木头一步一步从坟墓里搬出来,放到车上。棺材被运回村里的祠堂停放,一切按照葬制,安放在村北王家祠堂。
大枣园村有着不同于其他村庄的景观。王家建了五个“堂”。历史上中国人民非常重视的殿堂,是祭祀神灵、祖先和进行政治活动的场所。《礼记》中记载“天子令堂明”,自春秋以来兴起了建堂之风。古代官署叫“大堂”,百姓农家乐主屋叫“堂”,但“堂”是有编号的,是官员或书香门第的作品。大枣园村的王氏家族,在王一那一代被分作九支,至今仍称“九家”。在这九大家族中,王是最显赫的。他的房子叫“忠孝堂”,建筑精美,雕梁画栋,占据了风水最好的土地牌坊街,公产40亩留作忠孝堂的开销。据说“萧中厅”的牌匾是皇帝赐的,即墨县令必须下马,走到厅前。此外,王家还有四个堂屋,分别是村东的“东园路”,后街西的“玉云堂”,前街北的“石鼓堂”,还有一个人尽皆知的“孝堂”。
这句“孝能奉堂”被老人们传诵了几百年,还被载入了《即墨县志》同治年版。这个故事也有好几个版本。最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是,王子欣第三个儿子的长城以其孝顺而闻名。父亲去世后,他按照古老的仪式,在坟墓旁边建造了一座房子,并在三年内没有涉足这座房子。家族里的人都非常崇拜他。在他孝顺到期的那一天,他们准备了鼓欢迎他回到墓地。不知道人家的安排,三年期满就走回家了。我老婆说,你自己回家,没人会相信你养了三年还猜你已经回来了。致远听后回答说:“为什么不给爸爸再留三年?”他转回小屋,守了三年,守了六年。在墓园的北边,致远每天都用裙子为父亲的坟墓收集泥土。六年后,他取土的地方被挖成月牙形的大湾,取名“月牙湾”,人称“孝子裙”。后来族人为了纪念这对深情的父子,修建了一座名为“孝可奉”的教堂。
王家的奇闻轶事很多,村民们最喜欢的就是“不查字”的故事。王毅在北京为官多年,人脉很广。他本人担任康熙武术分科(1718)入学考试考官,接待过无数学员。据说王家一次考试中了八个半进士(其中一半是女婿),是科举制度以来同榜最高纪录。有人暗中调查发现,王家孩子试卷上的“叶”字,最后一个勾都没标,分明是约好了要作弊。上奏朝廷后,皇帝大怒,派钦差大臣微服私访山东,严惩王毅。王毅在北京得到消息,派千里马回老家通知他,他的孩子无论是在田里锄草,在园子里锄草,还是在路上捡粪,都要捧着书,以示读书。当钦差大臣到达大枣园村时,我看到所有的人都在用板车挑着货物,抵抗着为矮牵牛除草,摇着头读书,咿呀学语,吟诗作赋。钦差喜滋滋地说:“农村诗书如此之强,乡民农民无不苦读圣贤之书,一榜八子也嫌少。”回到北京,大事化无,大枣园王家却流传着一个“字不勾”的奇闻。——然而在查王家谱时,我并没有看到一榜八士的盛况。我听了这个故事,徒然一笑置之。
王家二百年风光旖旎,有学问的人才不计其数。第十二世界,有个小康之家,有个独生子,他的父母一直很担心。他的儿子很有诗意,但不想从事职业。每天花很多时间在下棋和书法上,急得父母都很无奈。他父亲去世后,他失去了管辖权。没几年,他就把家里6000亩地卖了个精光,最后沦落到以唱渔鼓为生的地步。他在《李存记》上说三国演义和水浒,不是按照通常的说书人的方式,而是按照他烂熟于心的原著情节,细致生动,在沧口一带声名鹊起。他如此落魄,但少爷脾气不改,依旧挥金如土。每次有人利用他的无所事事,就穿上破衣服跪在他面前说些家里的苦,或者说他母亲死了没钱安葬,他就撩起自己破破烂烂的上衣,把自己刚当歌手挣的钱拿出来给求他的人。这位少爷迂腐可爱的性格经常成为大众讨论的话题。王家十三代子弟曾经有一个戏迷,最喜欢的是刘强和京剧。他们在正月里一心想着唱戏,走亲戚,结果他进了戏院,忘了去执行亲戚的“任务”,弄得家里人和亲戚都不高兴。在田里挑庄稼,他抻一把谷子当鞭子,以山谷为舞台,唱着不知回家路;他背着家人拜名人为师,玩票玩到很高的水平。他在青岛港颇有名气,被人戏称为“活包公”。他上台玩票,唱戏,却像铁桶一样保守家族秘密。有一天,他哥哥遇到了他生意上的朋友,朋友说今晚青岛某大戏院有著名演员演唱,平日难得一见。我邀请你倾听。哥们兴高采烈地去了,可是当那个著名演员上台的时候,他的哥们惊呆了——原来这个著名演员就是他那个无所事事的哥哥!西洋镜曝光后,“活着的包公”开始公开唱歌,没必要煞费苦心地掩饰。
100多年前,村里住着一位成年人王。据说这位大人王是安徽人,在西台做官。他看中了大造园的青山绿水,在牌坊街北街盖了一栋房子,全家人都拿过来一起住。村里的土地管理员经常去王家出差。这位大人对宪下士也是客气有加,总是给土地看守人一个客人奉茶。即墨县令经常拜访王大人,经常就一些业务求教。在王大人的客厅里,地方官也是客人,与县长平起平坐;土地管理员去了县政府。知府见王大人的客人来了,也是热情接待,不像其他守地人。因为民间讽刺保护官府的狗,北乡曾经有一句“大枣园里的狗比县官还大”的笑话由此而来。成年的王在大枣园住了十几年,家里突然变故。他的儿子不小心从小楼摔到地上死了。成年王把儿子葬在大枣园村外,称为相公。成年的王失去了心爱的儿子,一个人在北方生活很压抑,于是卖掉了房子,离开了这个地方,伤心地回到了安徽。
大枣园的村民受王家多年的影响,很看重读书。这里有许多家用于耕作和阅读,村里有几所永久性的私立学校。上世纪初,以陈、王文姬、毕三先生所办的私塾最为著名,尤以毕的私塾为最。毕先生博览群书,把孩子教育得很好。他的儿子有的是医生,有的是“大君子”,德高望重。毕先生位于玉云堂。他20岁教书,70多岁才挂鞭。他在世界各地教书育人50多年,成功人士很多。清末新政实施,农村私塾逐渐被“洋学”取代。大枣园村重视教育的氛围得到了官方的支持。据史料记载,1926年,政府在村里开办了“公立枣园小学”,并在萧中堂南面建了一排12教室,学生125人,教师3人。
大枣园村的王家曾经在厚街西端和坊子街村交界处修建了一座关帝庙。庙里供奉的关老爷灵验之名,在山西、广东、福建等地广为流传。解放前夕,外地人打听关帝在坊子街村的“九龙厅”。其实真正走近这座“九龙厅”的人都会失望。这个“九龙堂”的面积只有七八平方米,泥塑的关公坐像也只有一人多高,但殿前立着的两根旗杆,在别处的关帝庙中并不多见。如果说这座寺庙的名字影响深远,那是有故事的。大枣园的王家在北京做官多年,村里九院五厅的名声在外。据说王家有的是钱,所以招的强盗都是贼动的。咸丰年间(1851),长毛(太平天国)被扰乱。一个小偷以“长毛”的名义半夜来到大枣园抢劫,并来到村北青岛钢厂一带。雾太大了,他找不到路了。在昏暗的灯光下,他看到一个大个子站在他面前,横着一把横刀,看起来好像是关大师。小偷是一群暴徒,他们被吓得魂不附体。关帝现身护村的故事不胫而走,大枣园的王家更是感激涕零。他们发誓要为关公重建金身,并建造一个九龙大厅作为关帝的宫殿。在外地做官的王氏子孙把关帝顿悟的故事传播得更远,各省纷纷捐钱建庙。但不知何故,关帝庙建成时,远没有计划中的宏伟高大。殿顶用了九排青瓦,瓦片间凸起。百姓称之为“骑冷”。这个“九楞”虽然不是“九龙”,但却叫出了“九楞(龙)堂”。庙里的关公雕像是1948一个精神病村民抬出庙的。不久后,国民党军拆了庙,拿砖头修碉堡,著名的“九脊堂”就此消失。
大枣园的王家还在现在的石梅庵村前坡上建了一座观音寺,名为“娘娘庙”(与石梅庵村的古寺石梅庵不是同一座庙)。老人们提起这座寺庙也很自豪。他们说寺庙里香火缭绕,观音菩萨慈悲有灵性。寺庙前的水沟下有两棵几百年的银杏树。树旁溪流如画,寺庙之美与美景融为一体。光绪11前后,即墨四乡村民捐资重修寺庙,请胶州著名画家宋孝真为寺庙作画。就连正殿的东、西墙也画满了花、虫、鸟。最美的画是那两丛竹子。在流传多年的古语中,“东山(墙)有雨竹,西山(墙)有风竹,活活打死了鸟。”据说这两堵山墙上画的竹子,栩栩如生,摇曳生姿,仿佛刚从山上搬到墙上,连鸟儿都难以分辨真假。他们想钻进竹林休息一下,但是已经发生了鸟被打死在墙上的事件。可惜这座寺庙在50多年前就被破坏了,只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美好的故事和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