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孝文化节

中国传统孝道之吾见

古人云:“湖上小桃三百树,一齐弹泪过清明”。当我想起这句诗歌时就想到好像清明节快要到了,清明的脚步已经不远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连湖上的小桃树都在纷纷为清明落泪,更何况是对已故的亲人呢。借景喻人,可谓把清明节的悲伤之情表达到了极致。

清明是感恩与追思的日子。自古以来,扫墓不仅祭奠祖先、缅怀先人,也尊崇英烈、认祖归宗,这源自中国传统孝文化的祖先崇拜,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中国社会的凝聚、文明的传承,敬尊长辈的孝道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重要的社会凝聚剂,也是清明节强大的生命力和民间根基所在。

通过清明节实践孝道,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有人说,清明节可以算作是中国人的“感恩节”,“知恩图报”暗示着感恩的传统理念;也有人说,清明以流传千年的传统提醒当代人在追思中学习感恩,这也正是建设道德文明迫切需要的。当然,就道德层面而言,社会成员应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是理解他人,关爱他人,帮助他人,要做到这一点,应怀有“感恩之心”,这种理念的培养,应当建构在对家庭的尊崇、对祖先的感恩和对血脉责任认同之上。清明文化是一个动态的提升过程,现代文明应为清明文化赋予新的内涵。感恩的模式不可能是完全的传统,也不可能是纯粹的现在。

清明节俗称“鬼节”,在感恩的模式中,一直笼罩着神秘与浓厚的迷信色彩。传统被扭曲,部分民间祭祀物品已经走向异化,街头烟雾缭绕、纸钱抛撒,墓地里,“宝马”、“别墅”、甚至烧“小姐”随处可见,这使颇有文化内涵的节日变得浅薄、低俗。清明文化作为传统文化,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传承文明,不断升华。尊重传统,与时俱进,充分展现清明文化的意义,不是哪个人所能担当的,需要强有力的社会意识引导。这不仅是倡导“网上祭奠”、“鲜花祭奠”、“居家祭奠”等社会新风,也是借“清明文化节”深入挖掘清明文化的内涵。而这又恰恰是体现文化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恒久主题和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