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黑一雄《不要失去也不要忘记》:即使在命运的夹缝中生存,也要仰望星空。

文|大和

图|电影《别让我走》截图

1996年,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诞生,克隆的科研技术开始被热议,在随后的许多电影和文学作品中也频频出现。比如迈克尔·贝娜的电影《逃离克隆岛》就讲述了克隆人为人类提供移植器官的故事。

然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的小说《不要忘记》将“人体器官移植”的伦理问题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这部作品写得很精细,但却有很强的情感冲击力。它被评为石黑一雄迄今为止最感人的作品。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在评论这本书时说:“近半个世纪以来,我最喜欢的书是《不要忘记》。”

故事从英国一所名为霍尔斯霍的寄宿学校开始。

这所学校教学严谨,孩子们在校园里生活无忧无虑,每天饮食营养充足,每周体检严格。他们在校园里受到精心保护,并有特殊的手镯定期打卡。

凯西和露丝是最好的朋友,她们形影不离。性格懦弱的汤米总是被朋友欺负排挤。只有凯西关心他,两人渐渐走得越来越近。

学校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优秀的作品会定期被挑选出来送到玛丽夫人的“艺术画廊”存放,孩子们都以此为荣。

后来,学校来了一位新老师,名叫露西小姐。在和孩子们的接触中,露西忍受不了内心一天天的煎熬,终于忍不住在一堂课上把真相告诉了孩子们。

原来这里的孩子都是克隆人,他们创造的唯一价值就是为人类提供器官。等他们成熟了,就会收到“捐赠通知”,一次又一次地“捐赠”,直到生命的尽头。

气氛有点沉重,但孩子们并不觉得意外,因为从小就被灌输了这样的使命观。

第二天,露西小姐因“行为不端”被解雇。

校园里的时光平淡而快乐,凯西和汤米渐渐产生了微妙的感情,但最终露西和汤米走到了一起。

16岁从Hallsjo毕业后,三人被分配到一个农舍,和其他克隆人一起等待成年。

在这里,他们学到了一个可以延迟“捐献”的传说——只要情侣们能够证明自己对对方的真爱,就可以申请延迟三年捐献。

因此,他们断定玛丽夫人拿走他们那些年的艺术品只是为了窥探他们的内心。

没想到,回到农舍后,露西耍了一个花招,疏远了凯西和汤米。绝望的凯西申请成为捐献者的护士,独自离开了农舍。

这一差就是六年。

凯西是一名非常称职的护士。这期间,她逐渐学会了接受捐赠者的“终结”,放下生死。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看到了露西的捐献档案,得知露西生命垂危,于是申请成为她的护士。

此时的露西早已蔫了,憔悴了,但她显然很高兴再次见到朋友,并如实告诉她,自从凯西离开后,她已经和汤米分手了。

不久,露西主动和他们三个聚在一起,他们一起去海边寻找传闻中的废弃船只。

在海边,三人聊了很多。汤米自豪地说,他是一个伟大的捐赠者,他已经捐了两次,仍然充满活力。

露西向朋友坦白了自己的恋情,请求凯西原谅她,并将玛丽夫人的地址交给他们,希望他们可以申请延期捐赠。

周而复始,这对恋人终于走到了一起,不久之后露西就在捐献中“完蛋”了。

汤米和凯西带着他们的作品找到玛丽夫人,希望申请延期,但他们遇到了霍尔舍的校长艾米丽女士。

校长毫不留情地告诉他们,延期的传言是假的,从来没有延期。当年,他们拿走自己的作品,不是为了窥探他们的诚意,而是为了向世人证明克隆人也有灵魂,希望为他们赢得更好的待遇,但世人并不在意他们。

汤米的时间不多了,他得知真相后伤心欲绝,在回去的路上绝望地哭了起来。

很快,他迎来了自己的最后一笔捐款,看着手术台上无助的凯西,笑着“完了”。

凯西带着所有的记忆继续做护士,依然每天穿梭在路上,等待12年护士生涯的结束,然后收到捐赠通知。

作品《不要失去或忘记》沿袭了石黑一雄“丧”的风格。自始至终,故事就像作品中描述的“灰色的天空”,充满了可怕的悲伤和压抑的愤慨。

在故事中,克隆人的悲惨命运令人担忧,尤其是这一切的真相随着孩子们的认知逐渐显露。

从表面上看,他们和人类没什么区别。他们也能够从事艺术创作,有爱、恨、嫉妒、愤怒、绝望等情感。他们也有梦想,渴望一份精彩的职业,想要努力生存。即使他们被证明有灵魂。

但他们从来不被当作“人”,只是因为他们是以“为医疗需要提供人体器官”为目的而被创造出来的。

更可悲的是,他们虽然渴望获得延期“捐赠”的权利,渴望随意活两三年,却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捐赠”和“终结”的命运。

因为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被灌输了“克隆人的使命”的认知。他们不知道,不想打,但不知道打。

然而,当我们对故事中“现实人类社会”的冷酷无情感到愤怒时,作者却说这既不是他的本意,也不是小说的真实意图。

他用了大量的笔墨描述了孩子们在哈尔舍校园的生活,琐碎却细致真实。像泡泡一样封闭、安全、谨慎的培养环境,其实是对现实世界中人类童年的隐喻。

作者曾在杂志采访中说,他想呈现的是我们童年时的经历——对于这个广阔的世界,我们只是从童年的几句话中获得了一点点信息来构建我们对世界的理解,而并没有真正理解实际的意义。

作者更关注的是世界的真相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一点一点呈现和展开的过程,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都亲身经历过的过程。

其实这是一部关于“对生命意义的反思”的作品。

生命之初,我们都满怀希望地走进了这个世界,但当我们走着走着,却发现它并不像我们所了解和期待的那样美好和精彩。很多时候甚至是灰暗而残酷的,我们不得不接受每个人最终都会幸免于“下场”的事实。

这就好比说一切都是徒劳,就像玻璃上的沙画。再怎么精心设计和管理,风终究会过得无影无踪。

既然如此,我们还有必要努力奋斗吗?在短暂而艰辛的一生中,那些努力有什么意义?

这个问题可以从作者的一段话中得到回答,他说:

“从我的世界观来说,我认为人无论遭受什么样的痛苦,无论遭遇什么样的悲惨遭遇,无论如何不自由,都会在命运的夹缝中生存,接受命运赋予的一切。人们在如此狭小的生存空间里,为寻找梦想和希望而不懈努力。”

这虽然是一部以英国乡村为背景的作品,但却充满了东方人的隐忍和“逆来顺受”,这种“逆来顺受”的背后有着巨大的生命力。

这一点在故事的结尾表现得淋漓尽致。三位主角性格迥异,对自己的命运有着不同的看法,但他们从未质疑过被剥夺的生命,也从未想过反抗这种命运。汤米甚至为自己是个好捐献者而自豪,就连最不屈不挠的露西也很好地完成了捐献任务,在手术台上“结束”了。

故事的最后,31岁的凯西站在荒野中想象着人生的种种失落。突然间,一切变得清晰起来,人生注定要经历的失去,无论是商品、爱情还是美好时光,都将一去不复返,但它们会被安全地保存在记忆中,谁也无法带走。

带不走的是一个人对生活的希望和期待,就像电影《更好的日子》里写的那句话:“即使在下水道里,也要学会仰望星空。”

这就是我们在夹缝中不懈挣扎求生存的原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