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文学作品、电影或生活片段让你难忘?

这个世界是个美好的地方,值得我们为之奋斗。我相信第二部分。-七宗罪。

“世界是美好的,值得为之奋斗”,我只同意后半句。

这句台词让我印象深刻,即使世界不美好,也值得为之奋斗。这是一个肮脏、混乱、恶心和虚伪的世界。无数人捧着散发着圣光的牌坊,在背后谋生。他们希望每个人都是君子,然后自己是小人。这个世界真的让人爱,但又不得不爱。我们应该在丑中发现美,好好珍惜它,然后用行动捍卫它。

生命之初,人性本善,这是谎言!

人后,性要好,这是咬牙切齿的选择。

愚蠢的人做愚蠢的事——阿甘正传

还有傻事要做。

聪明的错误!这个时代不缺聪明人!愚蠢是一种稀缺而珍贵的属性。尤其是太平盛世,小有成就的是智者,大有成就的是愚者!傻到只知道坚持,只知道傻傻的撞南墙,没有走弯路,没有耍花招,没有妥协,对各种新概念,新行业,新趋势视而不见,没有投机,没有退缩,脚踏实地的在尘埃中积蓄力量。抛开经济领域,在生活和情感上也是如此。越聪明的人,幸福指数越低。

希望是件好东西,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肖申克的救赎。

这颗心只愿意希望,不会随着时间而消灭。

所谓不再希望,其实只是没有坚持,或者不再相信。希望可能是错的,但美一定是对的。坚持是打开美丽之门的钥匙。除了爱和感情,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必然需要结果的,更不用说是一个美丽的结果。我之所以泪流满面,之所以忍受着孤独、寂寞、怀疑,甚至否定,一个人走下去,无非是不想放弃自己。但安心,却无怨无悔。

看到这么多人都在说作品,我脑子里想到的是生活中的事情。

具体背景是小苗和苗家全体成员外出聚餐。如果小苗家的亲戚来拜访,大家会一起出去吃一顿饭,还挺有仪式感的聚餐。

小苗的爷爷奶奶80岁左右。我爷爷坐立不安,每天走来走去。小苗的奶奶因为腿脚关节问题,几乎常年闭门不出,甚至因为晕车等原因,一家人出去吃饭都是在家附近找个饭馆,方便奶奶。

小苗出门,总是走在前面很快。几乎所有人都走在后面,只有我一个人在前面时不时回头看看。那次是在吃完饭回家的路上。小苗有点饱的时候,就跟着爷爷奶奶慢慢走,甚至走在他们后面。那是我看到只有微博见过的老人们手拉着手散步的场景的那一天,不管多大年纪。原来爷爷奶奶也是锁着手指回家的。

这是一种高级浆糊。小苗看到这个心里百感交集。比如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所创造的故事,都被浓缩到同一个作品中。有些事情可能只是一闪而过,但却会给人带来无限的思考。等片子过了,你可以回头再看一遍这本书。现实世界没有回头路。

但很多细节其实都在我们的脑海里,只是没有一个点引发他浮出水面。

那天,小苗看到爷爷奶奶手拉着手,才想起来。其实平时爷爷都是给奶奶让路的,因为她不太能出门,总是缠着他一起下棋。虽然她的祖父更喜欢出去,但她实际上每次都和祖母下得很好。奶奶总想在爷爷生病住院,她去不了的时候打个电话。她很担心,甚至有一次生病了。奶奶病了,爷爷好了,瞬间又照顾奶奶了。

现实社会可能没有作品那么震撼,但现实就在我们身边,你可能更难以忘记。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感知生活才能感知艺术。

很多年过去了,但这件不经意的小事依然萦绕在我的心头,久久难忘,却越来越清晰。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

我出差去了临汾市。因为受不了闹市的蒸烤热,干完活就回家了。

匆匆忙忙地走进农村公共汽车,里面已经有很多人了。我在后排找了个座位,勉强坐下,才环顾四周。

我的邻居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人,怀里抱着一个婴儿。这孩子面带微笑,睡得很熟。

年轻女子前面坐着一位胖胖的老太太。头发油亮有光泽,白色t恤整洁干净。乍一看你不是一个邋遢的人。

最后,汽车在一股汗味中启动了。一阵凉风从敞开的窗户吹进来,我的心情终于开朗起来。

突然,车子颠簸在一个无法避开的路坑上,年轻女子怀里的孩子被惊醒。“哇”的哭声代替了她脸上的笑容,引起了车上一些人的注意。

按照常识,哄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母乳喂养。然而,在众目睽睽之下,这位年轻女子怎么敢把自己的双峰暴露在公众面前?

无奈,少妇只好把孩子抱下来,放下来逗孩子,终于不哭了。孩子的脸上又溢出了花一样的笑容。

俗话说,“乐极生悲”。正当少妇为自己的孩子由悲转喜而自豪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只听“噗”的一声,一股屎加奶的味道立刻弥漫了整个车厢。一堆黄色的细流喷在前座老太太的背上。

这个年轻的女人突然茫然地看着,被恐惧惊呆了。他脸上的笑容僵在一起,不知道该怎么办。

整个嘈杂的车厢也在瞬间安静下来,人们在静静等待一场世界大战的爆发。

过了一会儿,不,就几秒钟。只是人们觉得等待的时间很长。老太太只是转过身来,一脸慈祥地慢慢温柔地说:“不要紧!谁没有孩子?”

总之,车厢里的空气紧张地缓和了。冻结在年轻女人脸上的微笑再次绽放。

“对不起,对不起!”那个年轻女人终于说出了迟到的道歉。他一边说着,一边从随身携带的布口袋里掏出一卷卫生纸,匆匆忙忙地给老太太擦了擦。

那些黄色的脏东西早就嵌在t恤的缝里了,怎么擦干净!

当公共汽车到达李家庄时,老太太站起来,下了车。少妇慌忙从兜里掏出一张百元大钞,想给老太太作为补偿。老太太握了握她的手,什么也没说。

汽车继续前进。我透过窗户玻璃看着远处老太太的背影,看着她背上的一抹金色。突然觉得老太太的身材高大了。

站直了!

几十年过去了,它依然清晰地出现在我的眼前。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不是捏造的。

影视作品中,有一种美叫惜玉,有一种悲剧叫难摧花。惜玉片段比比皆是,符合人性,大众一笑置之;如此残忍的行为让人受不了,实在是太难得了。有时候,恰恰是暴死的情节能给文艺作品带来非凡的艺术效果,让人对片段难以磨灭。

记忆最深的是武侠小说《神雕侠侣》里小龙女被玷污的那一段。当然,我不是真正的武侠迷,也没看过原著。我只看过电视剧《神雕侠侣》,这是古天乐和李若彤演的版本。

少年时,爱情在我心中萌芽。我喜欢完美的东西,不喜欢《断臂维纳斯》。不完整总是不愉快,令人担忧,夜不能寐,辗转反侧。不知道金庸大师为什么会写出这种灾难,让千万人愤怒,小龙女的完美形象顿时破灭。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掉给人看。”一个不要脸的道士居然吃了天鹅肉。上大学的时候,我也和同学说起过这难忘的一幕。大多数人都在骂尹志平,但只有少数人理解其中的情节,认为金庸是当之无愧的文学大师。

《神雕侠侣》在金庸武侠里至少能排前三,16年刻骨铭心的爱情让人心酸。众所周知,文艺作品的传播有两个维度,即知名度和美誉度。《神雕侠侣》在两个维度上都做得很好,但还是有一个备受争议的小龙女被蒙蔽的情节。

已经很多年了,剧情解除了。只是一部伪文艺作品。有什么好难过的?青春的愤慨恰恰表现了我们自身人性中的正义与善良。好的东西,我们都希望永远保留,没有任何侵权。

这个,很多!就说一段载野老人的生活吧。

我喜欢散步。几年来,我经常看到一个老婆婆“迷恋”两个垃圾场,两个垃圾场相距约600米。我说迷恋是因为她除了散步,大部分时间都在那两个垃圾地方。

她,七十岁左右,又矮又瘦,身材修长,头发蓬乱,穿着灰黑相间的衣服,胸前插着一朵花腰,袖子上套着袖子,一把旧竹竿背。瘦削的脸上布满了许多大小不一的老年斑,但她的眼睛越来越亮,走路也更快了。无论是她的衣服,篮子还是鞋子,都让人觉得很脏,就像垃圾一样。几年来一直是这样,引起了我的注意。她的裙子是一样的。是她的工作服吗?

好几次,我看见她用没戴手套的手在垃圾堆里翻找东西卖。即使有垃圾溢出的臭水,她也不在乎,根本没戴口罩。

她整理出她认为有用的东西。它们是什么?有纸片、塑料袋等。,分类,捆扎,打包在后楼离开垃圾场。每次都发现很少,虽然篮子很小,但还是装不下。

那天,我又遇到她,跟她说我那里有几盒,你可以背!她眼睛一亮,愉快地答应了。

我把她领到我家花园旁边的铁棚,指着一堆破烂说,这些你都可以背。她说:这么多,我一遍都背不完。我能背几遍吗?我说,当然。

我让她把那里的东西整理好带走,然后自己回了家。大约一小时后,我去看她。她在整理纸和塑料,她三番五次地说:我一直在想,谁在这里积了这么多,收拾得这么好。原来她说的是已经叠好绑好的三个纸箱。我没有回答她。那些都是我收集、搬运、存放在那里,准备背上卖掉的。它们的重量可能超过50公斤。她说的话充满了感激和怀疑。遇到她,我就放弃了卖掉的想法,全部给了她。其实我也懒得背。她告诉我纸箱可以卖到五毛五一斤。

这一段人生插曲让我意识到:其实人不穷也不富,穿得好不好。可贵的是靠自己养活自己,连别人看不起的劳动都要珍惜。我也意识到在酒肉上花费大量时间是不合适的。

最难忘的是成龙主演的电影《神话》中的一个片段:

在外出营救长生不老药的时候,蒙毅将军在甄嬛面前下了一道命令:“有老母亲的,有独子的,有妻儿的,全部出营,…”。言语、动作、色彩都表现出果断、爱兵如子的大将风范。士兵们对他的敬仰,奸臣们对他的敬畏,一言一语,一言一行都能体现出忠厚善良的本色。他的蒙古人第一次集体违抗军令,誓死追随。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意思。我想不仅仅是因为蒙毅将军是他们的统帅,更是因为战场上深厚的兄弟情谊和蒙古将军的忠诚。最后都是为了皇帝的仙丹死在了战场上。

甚至在最后的决战中,他的宝马也受了重伤,生命垂危。蒙毅将军像敬爱的将军一样为它轻轻合上了眼镜,说:“黑风,你已经尽力了!”

看完这个片段,我久久不能平静。确切地说,我应该感到震惊。影片的表达和人物塑造都非常成功,无论是视觉上还是心理上都能给人带来强烈的冲击。即使放到现实中,影片所表达的更深层次的东西,可能也有它深刻的含义,那就是当过兵的人,他们可能更了解它!

如果你在现实或者军队中遇到一个像孟轲将军这样的领导或者班长,我想他们的部下不会比毕萌的家军差~ ~

现在我七十岁了,我想我有很多难忘的文学作品。比如巴金的家庭。茅盾的午夜。鲁迅的悲愤,祥林嫂,阿q正传,当然还有小时候看的三国,红楼梦,西游记。顺便说一下,我也喜欢李60年的变化,这是很少看到了。文革影响了我的阅读,但我还是想尽办法找书看。让我难忘的是,我在七八年的时间里读了很多外国文学,比如《杰克·伦敦传》、《托尔斯泰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托尔斯泰的苦难历程。当然,高尔基的童年是在我的大学。牛虻和约翰·克里斯托弗也让我受益终生。40年代最早的《薄伽丘十日谈》版本,让我看到了另一种文学表现形式。想想电影。我忘不了的是我很小的时候看的一部印度电影。骑着骆驼和大象的两组人打了起来,最后张西女王倒在血泊中。其次,《简爱》中罗切斯特和简的对话是盲目的。至今让人落泪。当然,生活中也有很多难忘的情况。父母、老师、爱人、女儿、孙子、同学、朋友……都有一两个刻骨铭心的情况。我只有八九岁的时候,手里拿着八毛钱在新华书店发呆,为了一个十五分的小英雄的书雨,书店服务员叔叔给我补了七分线,把书塞到我手里。文革中父母得知我们不能再上学时失望的眼神;当我的中学美术老师颜(地主出身,北大荒后从中央美院送去中学教美术)频频催我练画,甚至央求我增强绘画技巧的真诚表达;当我离开学徒期,在工厂干了八年,师傅们都不希望我离开;也有从女儿怀孕到孙子出生全家都异常兴奋的情况;少年是同学,老朋友,但是朋友经常在一起,一旦有人离开,那种失落的局面;就连陪伴我的猫猫狗狗也离我而去,我至今都忘不了。

说实话,我最喜欢的影视作品是《新白娘子传奇》。那时候,赵雅芝和陈美琪真的很漂亮,演员也很有魅力。这个古老的传说有着神奇的魅力。西湖和人妖相恋,故事很吸引人。剧中时不时会冒出来的咏叹调,如果放在别的剧里绝对震撼,但在这部剧里,美得让人惊艳,音乐也很吸引人。我觉得再强悍的女人,看了新白娘子传奇之后,也会立刻变得温柔感性。我认为一个人妖坠入爱河的感人故事,美丽的赵雅芝和优美的音乐是不可逾越的。你怎么想呢?

最令人难忘的文学作品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我看了两遍,电视剧又看了一遍,电视剧的还原度还是挺高的。因为看了书,看电视剧的时候就知道了每个角色的命运,就像上帝的视角一样。有一段是润叶和孙少安的告白,“邵安歌,我要和你在一起一辈子”,正是如此。“我喜欢你的一切”是孙少安的回答。没有华丽的语言。理解一个人的真诚最重要。书中的人物也很优秀。非常推荐看这本书和电视剧,还有陈的《白鹿原》也很棒。我也建议去看看。

活着。这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是一部电影。

作品是余华写的,电影是张艺谋拍的。我个人比较喜欢文学原著。不是张艺谋没有足够的能力拍好,而是因为电影受限于中国电影工业,必须传达一些必要的东西,失去了原著的一些意义。但是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做得很好,所以说是一体的。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活着》这本书,也能大致理解这本书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富家少爷沦落为落魄平民的故事,一个小人物的人生经历,反映了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中国社会的历史走向和发展轨迹的跌宕起伏,展现了一部具有深厚气度和一定史诗风格的中国历史发展史。这部作品的主题也很好理解,就是无论生活有多艰难,在个人或时代的压迫下,都要努力活好。这是生活中要表达的总的思想。但如果仅仅是我们所看到的,这部作品还不足以载入中国当代文学史,成为大浪淘沙后中国的经典文学名著。光有思想性是不够的,艺术性也是一部作品能被冠以“文学”的重要原因。

先说意识形态。很多人认为这部作品要表达的思想就是要像这部作品的名字一样鲜活。家财万贯,让父亲生气,让母亲和妻子病死,让儿子浑浑噩噩地被画死,让女儿难产而死,让全家人都快死了。这样的人生经历,可以用苦难来包裹。但是傅贵活了下来,虽然仍然很穷,但是还活着。所以让很多人感动的是对财富和财富的态度。所以大多数人认为这部作品的价值在于传达了这样一种“无论遇到什么打击都要活下去”的思想,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是一种力量。但如果这样理解,就会对其意识形态本质理解得太浅,甚至产生误解。

“活着”不包含任何积极的成分。这里的“活着”,更多的是指一种“无意识的活着状态”,即像动物一样本能地活着,不为任何事,也不站在人类的立场上。这样活着,没有欲望,没有价值,没有失望,没有困境。没有好坏之分,只是一种思维惯性状态。活在这一刻,活在下一刻;活好今天,活好明天。用时间的观念来看待人的一生,已经抛开了所有的人类观念,把人当动物看待。它解释了生命的惰性。经历过绝对生死的人,必然会利用生命的惯性来或活。才是真正的思想深度。

就像作品开头的傅贵和老牛一样,通过对傅贵在日落黄昏时牵着牛在田里的描写,我们很容易就认为这个老牛和傅贵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年迈、软弱、谦逊、懒惰等等。这只老牛实际上指的是傅贵。这个老牛的设定,是为了更清晰地表达活着的意义:人活着就是牛活着。这头牛是傅贵。而且从前面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傅贵现在的生活已经失去了任何色彩,这种生活才是生活的本来状态。还有对牛懒的描写。傅贵说的这句话实际上指出了这个想法:牛犁地是自然的。这个“理由”,说实话,算不了什么,但就是这样一个奇思妙想,成了傅贵活着的理由,成了活着的意义。这其实是一个很抽象的解释,很难用语言表达,只能个人慢慢理解。

再说艺术性。这部作品给人的感觉非常温柔,风格真挚,有一种历史沧桑的悠长苍凉感。这部作品的文学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叙事权的交出。

学文学的朋友都知道,在文学创作中一定程度上是作者替他说话,作者充当的是“代言人”的角色。这导致文章中加入了过多的主观意愿。即叙述者和叙事权的交付。

以老舍的《骆驼祥子》为例。祥子是个车夫,代表着当时广大的劳动人民。通过他的一生,他表达了对旧社会的控诉。当我们细看这部作品时,其实可以理解为这部作品的叙事权始终被老舍掌控,“代言人”的特征非常明显。老舍明显是孤傲的,用上帝的视角描述自己所想的一切。叙述者有时是祥子,但叙述权永远是老舍。真正属于祥子的故事很少放映。这和活着很不一样。

这里有必要提一下,叙述者并不等同于叙事权。叙述者是谁在说,而叙事权是谁在讲故事。这部作品其实是老舍说的。所以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总有一种疏离感,觉得祥子很遥远。他缺少太多来自自己思想的语言,所有的思想都来自老舍。当然,必须承认,这部作品中的“控诉感”过于强烈,很大程度上说明老舍是想表达旧社会的黑暗,表达了太多的主观情绪,所以她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叙事方式,成为“他的传记”。

而我们在看《活着》的时候,这本书显然是一个“自传式传记”的真实故事,讲的都是我们自己。有两个叙述者。起初,我去乡下收集民歌。我偶然遇见了一位名叫傅贵的老人,于是我开始了傅贵的故事。讲故事一开始,“我”其实就退出了,叙述者和叙事权都给了傅贵。后来,整个故事变成了傅贵在讲述他的生活,而不是“我”通过傅贵的嘴讲述他的生活。这种叙事力量的传递对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第一,它更准确地表达了“活着”的思想,因为它直接表达了当事人的思想感情;二是将作品厚重、深沉、平实的风格发挥到极致,让人感觉很有触动,更容易带入情境。

叙事权的交付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并不多见,甚至很多现代文学的大作家都不善于运用。这点个人素养还不够了解。虽然这本书仍然是余华写的,全文仍然代表余华的主观思想,但叙事权的交付确实让傅贵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