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杨父子联手“飞越老人院” 老人30年连救父子

2012年5月,第六代新锐导演张杨执导的《飞越老人院》登陆各大影院,该片一经上映,便引发了一个奇妙现象:片中既没有偶像明星,也没有浪漫爱情,更没有炫目特效,有的只是一群加起来超过3000多岁的老人们,去努力追求一个简单梦想的故事。可是,就是这样简单的情节,却让无数观众在100分钟里笑了又哭,哭了又笑,很多年轻的观众更是在微博中呼吁:爱父母,要趁早!

鲜为人知的是,在这群年过花甲的老人中,有一位正是张杨的父亲张华勋。多年来,父子俩矛盾重重,两人都对此充满了失望与抑郁,不过,在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里,父子俩终于在《飞越老人院》里真诚联手,***同解开了这段本不该有的心结……

南辕北辙,导演父子矛盾不断

2004年5月的一天,老艺术家许还山来张华勋家里做客。许老刚刚坐下,张杨便从外面风风火火进来,与许老打过招呼后,张杨直截了当地对张华勋说:“喂!我的那件灰色的风衣放哪儿了?我出差要用!”

张华勋指了指里屋的一面柜子,张杨立即奔到那里,打开柜门倒腾起来。两三分钟后,张杨找到了那件衣服,他走到客厅,拎着风衣对张华勋说:“哎,我走了,你和许老师慢慢地聊吧!”

张杨的三言两语,让许还山看出了端倪,望着张杨的背影,他责备张华勋说:“你对孩子怎么教育的?他对你的称呼不是‘喂’,就是‘哎’,连一声爸爸也不叫,这孩子太不象话了!”许还山的话,让张华勋的心情黯淡下来,一时间,他的心里五味杂陈——

1936年出生的张华勋是四川彭县人,童年时他卖过蔬菜,擦过皮鞋,后来,他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参与了《小兵张嘎》《风雨里程》等片的拍摄,慢慢地走上了影视道路。1980年,张华勋第一次尝试当导演,独立拍摄了影片《神秘的大佛》,紧接着,他又先后拍摄了《五台山奇情》《白衣侠女》《铸剑》等影片,开创了中国武打片的先河,也奠定了自己在影视圈里的独特地位。

由于张华勋的档期安排得很满,他与儿子张杨团聚的时间极少。张杨8岁时,张华勋将他接到北京定居。然而到了北京,张杨还是很少见到父亲的面。心存愧疚之下,张华勋每次外出拍片回家,都会带给儿子各种小礼物。可是,这些礼物带给儿子的快乐总是短暂的。等到下次张华勋再次回家时,迎接他的还是儿子那张不冷不热的脸。

非但如此,张华勋还发现,自打将孩子接到身边后,小张杨变得越来越叛逆,每每批评他一句,他总有五六句在那儿等着,丝毫也不肯认错。

一次,张杨和几个小伙伴疯玩到下半夜,害怕父亲责备,在同学家躲了一夜,却没有告诉父亲。

第二天,张华勋到学校去找儿子,老师告诉他,张杨根本没来上课!这下张华勋急了,他动用了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在儿子可能去的地方展开地毯式搜索,却音信杳无!直到两天之后,两个好心的建筑工人将张杨送了回来,原来,张杨竟然躲到了建筑工地的水泥管子里,白天向工人们要几个馒头充饥,晚上在管道中垫上稻草睡觉!张华勋得知情况后,十分恼怒,扬起手来就准备打儿子一个耳光,不料张杨竟然连头也不缩,反倒脖子一梗:“打吧!我才不怕你呢,我离开你照样能行!”看着儿子那执拗的眼神,张华勋的手无力地垂了下来。

上高中之后,张杨执着地迷恋上音乐,和几个朋友组建了一个小乐队。张杨的做法与张华勋“苦读书”的想法大相径庭。一次,张杨向父亲要了一笔“资料费”,那天,恰好张华勋休息在家,他便留了个心眼儿,悄悄地跟在儿子后面。果然,儿子根本没去学校,而是去了一家乐器行。原来,这段时间以来,张杨频繁地找他要钱,其实全都“截留”,准备买吉它和架子鼓!

为了迫使张杨屈服,早日走上“正道”,张华勋硬着心肠把儿子赶出了家门,让他住到学校里去,每月只给他40元的生活费。张华勋想,这样一来,看你还怎么胡闹去。

可是,张华勋完全打错了算盘。一天,他突然接到一位朋友的电话,说张杨正在西单的地下通道卖唱。张华勋吓了一跳,跑去一看,只见张杨果然和另外几个年轻人正扯着脖子,对着几个观众吼得起劲。张杨脚底下还有一个木匣子,里面散落着几张零钞和硬币——这哪里是一个著名导演的儿子,分明是个乞丐嘛!张华勋不由分说,扯着张杨的耳朵将他拎回家,把他暴打了一顿。

由于父子间的隔阂太深,1988年,张杨从广州中山大学毕业后,没有和父亲进行任何商量,便转往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学习。儿子的举动,令张华勋更加气愤,多年的导演生涯,张华勋深知其中的艰辛,他早告诉过儿子,不同意他踏上与影视有关的道路。没想到,儿子的倔劲儿这回也上来了,他不再回家,也不给张华勋打电话,偶尔回来一次,也是来去匆匆……

得知这些情况后,许还山对张华勋说:“父子间的感情血浓于水,你俩闹成这样,对谁都没好处。你得多想点办法,和儿子好好聊聊,或许,可以解开这段心结呢!”张华勋深深地点了点头。

用心融解,化去冰冷与严寒

2005年1月的一个晚上,张华勋意外读到了儿子张杨的一部剧本,这部即将开拍,名字叫《向日葵》的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画家父亲因为种种原因,在儿子长到9岁时才回到家乡,父亲的突然回归打乱了儿子习惯的生活,儿子从心里排斥父亲,叫不出爸爸两个字,父子两人出现了连续不断的争吵与对峙。直到有一次,两人在森林中迷路,与父亲失散的儿子才不由自主地大声喊出了“爸爸”这两个字 !

剧本的末尾,张杨特地写下了这样一段心灵独白:“对于孩子来说,父亲就是太阳,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父亲阳光的照射与温暖。真正的父亲,他张开的臂膀,像初阳般温暖舒坦;他赞许的微笑,像夕阳般入人神髓。一生沐浴在父亲的阳光下,生命之路一定是亮堂而坦荡的。只是我们很多人,都缺少这样的父亲。”这段独白,看得张华勋心悸不已。

放下剧本后,张华勋突然意识到,自己与儿子的关系不正像《向日葵》中写的那样吗?其实,儿子也同样爱着自己,只不过他不善于表达而已。“森林迷路”中的桥段,其实正是儿子内心的一种写照:人在最危难的时刻,最需要的是给予自己生命的父亲,所以,最先强烈呼求的是他们;同样,父亲在这样的时刻,也最惦念自己的儿女,这种情感同样需要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