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的过去

第一,名字有故事

苏珊的名字不是苏珊,而是苏珊。她是18岁上大学的时候自己开始的,因为她的同学都有英文名。

后来苏珊被叫了,变成了苏珊。她喜欢这个名字,觉得很文艺。

其实她的名字叫苏小红,是她爸爸取的。

上世纪80年代,她出生在一个叫苏家岔的西北小村庄。

听说她出生的时候,太阳刚从山头出来,阳光透过纸窗照进来,把土炕上的红枕头照得通红。

苏小红不喜欢这个名字,是从他上高中那天开始的。

2001年,她15岁。去县城高中的第一天,班主任点名。她发现农村孩子的名字不是洪、夏、虎、龙,而是不像县城的孩子,不是那、婷,就是陈、于。

于是,她跑去找班主任说:“老师,我想把名字改成外国的!”"

“我该叫它什么?”

“素雅!”

她喜欢这个名字,能让她优雅的存在。

第二,成长中有一种不经意的痛

苏雅不太记得小时候的事了。

那天早上刚听说她出生,她爸爸抽了很多烟。

村里的每个人都叫他五十三岁父亲。因为她爸爸出生的时候,她爷爷刚刚53岁,前面还有六个姐姐。

第二年,她的祖父去世了。

据说爷爷去世前在炕上躺了半年,全身浮肿发亮。

她爸爸高中毕业,最后也没上大学。

几个姐妹相继出嫁,留下孤儿寡母。

秀才瘦弱,倔强,愚钝,人生苦短。

看到所有男青年在一起都娶了个白胖媳妇,生了个大胖子,只有他一个人。

后来经媒人介绍,她和镇上一个26岁的姑娘结了婚,比他大6岁。

她从镇上嫁到了村里,因为她又丑又懒。

丑,集中在那一口龅牙,又黄又大。

这不是重点。关键是,她结婚后第二年就生了苏小红,第二年又生了苏小青。对了,她被结扎了。

苏家在苏这一代就散了。

80年代的西北农村,没有生儿子,就没有强劳力,只有贫穷和被人看不起。

苏雅记得她第一次去村里的小学。七岁的时候,她爸爸让她跟着邻居的叔叔,邻居叔叔去给她儿子报名。

他爸那天应该是在磨麦,磨麦是当时最大的事。

学费是那个叔叔提前交的,后来奶奶把留了很多年的辫子卖了还回来了。

苏娅还记得,每学期期末,老师都会带着全班走十里地到镇上的中心小学参加学区统一考试。

考完试奶奶来接她。

90年代,小碗焖面1.5元,大碗1.8元。

奶奶会买小碗给苏小红吃,要一碗面汤,做一个家里烤的饼。

有一次,面汤没了,奶奶也不吃包子了。

两人去中心小学等下午的考试。现在还早。奶奶蹲在学校门口,靠着贴着白瓷砖的桥墩,打开一个用两条旧裤腿做的布袋,拿出一个为了进城抹菜籽油的又圆又黄的煎饼,结结巴巴地说。

冬天的下午,太阳像一个又大又圆的橘子挂在天上。

她坐在奶奶的怀里,咧着嘴笑。

苏雅记得,初中的时候,她要穿校服。一套运动服,一年四季都经常穿。最难过的是冬天。当时是六天制。星期六放学后,我走了十英里回家。我只好用手洗校服,然后挂在院子里。晚上冻成冰,第二天太阳就干了。有时候天气不好,裤子裙子都没干,我只好穿上,继续在上学的路上。牙齿会在风中不情愿地战斗。

第三,为梦想和奋斗输送青春。

苏雅记得,上了高中,生活变好了。

政府给每家都建了羊舍,给了羊羔,每家还无息贷款2万元,用于扩大中药材种植。

父亲的任务是种田。母亲的任务是喂羊。奶奶负责做饭和打扫卫生。

素雅学习很努力,但好在每次考试都能以几十分的优势拿到第二名。

2004年,苏家发生了几件大事。

苏雅,18,考上了一直想去的沿海重点大学,学的是对外汉语。她的梦想是去纽约或巴黎,让那里的繁华和浪漫填补她生活中的空白。

苏小青,16岁,没上高中,上了技校。学费全免,有生活补贴,她学的是酒店管理。

9月,父亲卖了一些草药和羊,筹集了1.5万元,把她送到千里之外的南方上大学。

一家三口第一次坐火车,坐了两天一夜的硬座,兴奋得睡不着觉。

下了火车,空气潮湿,花香扑鼻。我母亲被明亮的灯光吓了一跳。父亲一直说:“我女儿真厉害!”"

那一刻,苏雅觉得自己受的苦都是值得的。

素雅继续在那个美丽的大学当花园学习,她依然勤奋,靠各种奖学金和助学金支撑着。

2011年,苏雅毕业,去巴黎孔子学院教中文。

在巴黎的春风,他对译者大卫一见钟情。

2012年,苏雅26岁,已婚,定居巴黎。

当大卫说不管生病健康都要照顾她一辈子的时候,苏雅哭了。她想起了和奶奶在中心小学门口吃包子时太阳像橘子,想起了牙齿打架的那些年。

第四,你会在转角遇到幸福。

今天,2018 10 1,举国欢庆。

苏珊一家三口回了父母家。

苏小青开车去取。

大卫被派往中国工作。

苏三随丈夫回到中国,在一所国际学校教中文。

回来吧,老家已经通了铁路,老房子变成了火车站。

政府为每个家庭建造了三层的红色屋顶和白色墙壁的建筑。

离家不远的青山绿水被开发成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苏小青把他的家变成了农舍来招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父母和奶奶每个月都有养老保险。

苏小青在城里买了一栋楼,父母通常照看他们的孩子学习和生活。

80岁的老奶奶摸着苏珊女儿的脸,不停地说:“就像你妈妈小时候店里卖的娃娃一样漂亮...老头,看看我们的两个小女孩,她们现在多有前途啊...我们毕竟赶上了好时代!”

(作者注:苏雅是80后西北农村孩子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