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过往的人和事,心情日记
那是80年代中期,我刚刚走出校园,步入社会。我被分配到一家企业的工艺室从事工艺设计。当时女朋友在一家医院从事会计工作。我熟悉医院的环境,包括大小房间。当时医用棉纤维还没有量产,是很多护士手工捻制的。一个大房间,像会议桌一样的长桌子,桌子上放着医用棉纱和不规则的木棍,人们围着桌子,一手拿着棉纱,一手拿着木棍,右手拿着棉花纤维起伏不定...虽然屋子里有说有笑,但言语中还是充满了艰辛。
了解了那群人,我萌生了帮助他们的想法。经过几天的思考,画出了几幅“棉纤维机”的动力结构草图,撕了又画。终于有勇气向师傅(时任工艺室主任)表明心意。师傅二话不说,和我一起干。当时企业的管理比较规范严格。白天,忙于生意;工作后,我和师傅一起研发我们的“棉纤维机”。
记不清是哪年哪月,哪一天,或者连续几天几夜,将近三个月。我和师傅在他的小卧室里,一个在床上,一个在圆形的餐桌上,交换着意见,看着有限的几份资料,更多的是在做自己的工作,从结构图、装配图、部件图、零件图到每个零件。每天晚上,珍妮都受不了,把我们暴打一顿。
在路灯昏黄的灯光下走回家(那时候两个人住一个宿舍),我感到了说不出的愉悦和满足。
有了工艺流程图和工艺设计,中午就亲自加工自己的“棉纤维机”,从一个零件到另一个零件,再到组装机。看到自己设计制造的棉纤维机,珍妮也激动了好久。为了庆祝我们的成功,她特意摆了一桌,可以记住的,有鸡架,鸡蛋炒西红柿,黄瓜削皮,还有花生豆(不是花生,是花生包糖的熟食)。那天我们都喝了一点酒(我当时喝不了,喝了一点人就晕了)。但是在调试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棉纤维的木棒不规则,机器无法运转。至此,已经设计成型的“棉纤维机”搁浅了。
后来因为工作的原因,我调到了企业,棉纤维机也远离了我的视线。但我的坚持已经烙印在我的记忆负面里,时不时回想,时不时怀念。其实人生也是一个过程,追求,充实,快乐;忘掉自己的得失,坚持自己执着的事业。还不算太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