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张海迪的名人故事
1955年9月,张海迪出生在山东省文登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玲玲是她的昵称。5岁之前,张海迪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快乐活泼,整天蹦蹦跳跳。
可惜,蹦蹦跳跳的时间那么短。1960一个晴朗的早晨,玩具房刚上完一节“课”,她和朋友们笑着朝门口跑去,突然摔倒了。从此,他的双腿失去了知觉,张海迪也失去了关于双腿的记忆。她清楚地记得童年的很多生活场景,却不知道自己的腿是怎么动的,人走路是什么感觉。
你怎么了,这么可怕?张海迪不知道自己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复发,很难治疗。五年时间,她做了三次大手术,摘除了六块脊柱板,最后截瘫。就这样,原本天真活泼的张海迪只能整天躺在床上。当时医生一致认为,像这样的截瘫患者一般很难活过27岁。
看着伙伴们兴高采烈地背着书包去上学,终于有一天张海迪抑制不住自己的欲望,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去上学!”但是因为不能自理,所有学校都不收。
疾病是无情的。每当病魔折磨她时,坚强的张海迪不流泪。当疼痛真的很厉害的时候,为了分散她的注意力,她猛拉自己的头发,打算用一种疼痛来代替另一种。渐渐的,她拉下来的头发可以编成辫子了!
对张海迪来说,家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在这所特殊的学校里,聪明好学的张海迪学习拼音,查字典,学习一个又一个新单词。她躺在床上,用胳膊支撑着自己,抄写着书。没有人催促。没人检查督促。考试和考试没有竞争,全靠自己。一本又一本的小学课本都学完了。但是很难。要走很多弯路,也要花很多时间。一道算术题她做了12遍,得到了12个答案!她一点也不喜欢算术。算了吧,算了吧!但是不行,硬着头皮也得学。13终于对了。努力是加倍的,但成功的喜悦也是加倍的。因此,她的学习意识、学习乐趣、生活意志和思维能力都随着她的知识而增长。
1970年4月,张海迪跟随带领知青下乡的父亲张谭福、母亲毕江娇,乘坐大卡车来到莘县十里铺上楼村,开始了农村生活。一开始,张海迪觉得农村很陌生。没有电灯和自来水,生活非常艰难。然而,在那些淳朴的村民身上,张海迪很快找到了更真实、更简单的爱情。她发现小学没有音乐老师,就主动到学校教唱歌。课后还帮学生组织自习小组,给他们理发,扣扣子,穿衣服。
看到当地百姓缺医少药带来的痛苦,张海迪萌生了学习医术解除百姓痛苦的想法。她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了医学书籍、体温计、听诊器、人体模型和药品,学习了针灸、人体解剖学、内科和实用儿科等书籍。为了辨认内脏,她剖开小动物的心、肺、肝、肾进行观察。为了熟悉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画了红蓝点,在身上练针,感受针刺感。
“书上说怎么插针,可以在白菜疙瘩上,萝卜上。白菜上了几天疙瘩,扎在身上(针)。我觉得这才是医生想要的。首先,他们得自己去感受。有人问我,海蒂在你的腿部和胸部以下是没有意识的吗?你自己扎一针不痛吗?我说恰恰相反,我刚开始针灸的时候,刺的是我最疼的地方,比如脸上的穴位,包括唐寅穴。我想知道扎了之后是什么感觉。”好事多磨。她终于掌握了一定的医疗技能,能够治疗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十几年来,她治疗了10000多人。“有一个医生告诉我的父母,如果我有尿路感染、肺部感染或褥疮,我会死于感染。我是别人的医生,也是自己的医生。我在农村15岁的时候,有褥疮。到了晚上,我点上一盏小油灯,对着镜子割掉我化脓的肉——所以我现在最怕的就是剪刀的声音。”
当时的张海迪,作为一个无业青年,有一种自卑感。“1多年里,我到处报名,从四面八方写信,经常在招聘单位门口呆上半天。我很想为社会做点事,但是没有单位要我。在别人眼里,我就是个废人。”于是,当年,张海迪想到了自杀。
1974年7月4日,张海迪趁着父母工作,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写了一封遗书,说不想做沸腾生活的旁观者。然后他一次性吃了30个冬眠灵,给自己吃了6个冬眠灵。躺在那里静静等待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张海迪突然想到了上娄村的村民,我真的不忍心离开他们。我想到了保罗在海淀公园自杀的场景。他也很绝望,但他最终克服了懦弱和残疾,成为了生活中的强者。想到这些,张海迪挣扎着爬了起来。但是药起作用了,我起不来了。于是,她绝望地大喊:“快来,救救我,救救我!”
经过五六天的抢救,张海迪终于醒了。看到身边的亲戚朋友医生护士,她羞愧难当,对大家说:“我错了。从今往后我要勇敢的活下去。”如果你死了,你必须在笑声中死去。"
在未来,曾经有记者问张海迪:如果可以作为一个健康的人拥有第二次生命,你的愿望是什么?张海迪说:“如果我能再活一次,我会实现我最想做的事,那就是当一名医生。这也是我小时候的一个梦想。15岁的时候自学医术给村民治病,却没有机会真正穿上白大褂做白衣天使。”
后来她随父母搬到了县城,一次也没安排工作。她是保罗的人?在柯查金和吴运铎事迹的鼓舞下,在高玉宝写书经历的启发下,他们决定走文学创作的道路,用自己的笔塑造美好的形象,启迪人们的心灵。她读过许多中外名著,记日记,读小说,朗诵诗歌,临摹章华的警句。除了读书写字,她还练习素描,学会素描,临摹名画,学会识记谱法和五线谱,用手风琴、琵琶和吉他演奏歌曲。
认准目标,不管横亘多少艰难险阻,都要跨越过去,到达成功的彼岸。这就是张海迪的性格。有一次,一位老同志带了一瓶进口药,让她帮忙翻译说明文字。看到这位同志失望地离开,张海迪决定学习英语,获取更多的知识。从此,她把英语单词写在墙上、书桌上、台灯上、镜子上,甚至手上、手臂上,还对自己规定,每天晚上除非记住10个单词,否则不睡觉。家里有客人,只要懂点英语的,都成了她的老师。经过七八年的努力,她不仅能够阅读英文报纸和文学作品,还翻译了英文小说《海滩诊所》。当她把这本书的翻译版本交给一家出版社的主编时,这位年过五百的老同志感动得热泪盈眶,热情地写下了序言——《路,延伸在一个瘫痪女孩的脚下》。
当初为了给张海迪治病,妈妈把手表、衣服等物品都卖了,还负债累累。她从不抱怨,默默履行着自己神圣的义务。虽然家里穷,但父母总是尽力满足她的要求。张海迪喜欢什么书,花多少钱,跑多远,父母总是想尽办法给她买。生日或者节假日,书就成了她父母送的礼物。
面对残酷的命运挑战,张海迪并没有感到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毅力与病魔作斗争,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虽然没有机会进学校,但她发奋读书,读完了小学和中学的所有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后来也读了本科和研究生。
1981,张海迪获莘县广电局先进工作者称号。这一年,人民日报在65438+2月第一次报道了张海迪的事迹。1982,张海迪获得聊城地区“模范共青团员”、“三八红旗手”称号...
今天,张海迪总是说,一个人必须有勇气与生活中的不幸作斗争。人的一生总会有起有落,就看你怎么看待了——张海迪喜欢修辞,因为她把自己的人生和座右铭修辞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