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阅读中的郑庄公其人
提到郑庄公,或许并不太为大家所熟知,然而说到《郑伯克段于鄢》大家却应该是如雷贯耳。在这篇文章里,左思明用简洁洗练的文笔为我们刻画了一个至悌至孝,英勇善战的王者形象。郑庄公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人物呢?看《春秋》,读《左传》,赏冯梦龙的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郑庄公那丰满的人物形象便会跃然纸上。
? 关于郑庄公,《春秋》中只有这样一句记载: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但是在《左传》一书中,《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就已经比较全面的为我们展现了郑庄公的特点。特别是对郑庄公与谏臣的三次对话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表面孝悌双全,实质却阴险狡诈的形象。
? 当姜氏为***叔段求得封地之后,祭足就极力劝谏。郑伯是这样应对的。
? 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 第二次是***叔段鼓动西鄙、北鄙造反时,公子吕劝谏。郑伯又是这样回答的。
? 公曰:“无庸,将自及。”
? 第三次就是在***叔段收地至廪延,子封劝谏时他这样说。
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 三次对话,就为我们刻画出了一位谋划周全、极具心机,一切都在自己掌控之中的霸主形象。
? 到了《东周列国志》这部小说问世,故事内容就更加精彩,人物形象也就更加丰满了。
? 说到郑庄公的弟弟***叔段,《东周列国志》中有这样一首诗:
宠弟多才占大封,况兼内应在宫中。
谁知公论难容逆,生在京城死在***。
? 从这首诗中,我们不难看出,***叔段的死也是其咎由自取。但是但是在冯梦龙的笔下,郑伯却也难逃“千古奸雄”旳罪名。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
子弟全凭教育功,养成稔恶陷灾凶。
一从京邑分封日,大叔先操掌握中。
? 古者长兄为父,郑伯做为大哥,在看到自己的弟弟行为失准后没有给予及时的提醒与教育,反倒是不闻不问。不但这样,当大臣们对***叔段的失准行为予以上谏时,郑庄公还振振有词,说出了自己的诸多“无奈”。
当母亲姜氏提出把***叔段封于京城时,大夫祭足就力谏曰:“天无二日,民无二君。京城有百雉之雄,地广民众,与荥阳相等。况***叔,夫人之爱子,若封之大邑,是二君也!恃其内宠,恐有后患。”做为一个臣子尚能看出此事的后患,那么英明神武的郑庄公就看不出来吗?从他的回答中我们似乎能体味到些什么。对于即将会出现的“民有二君”这么严重的政治事件,庄公说:“我母之命,何敢拒之。”
当***叔段取西鄙、北鄙后,有人报与庄公。“庄公微笑不言。”这时大臣们又着急了。“班中有一位官员,高声叫曰:“段可诛也。”郑庄公看到是上卿公子?,就问他为什么。当公子吕说出理由后,郑庄公说:“段恶未著,安可加诛?”当公子吕再次陈清理由后,郑庄公却笑着说:“段乃姜氏之爱子,寡人之爱弟。寡人宁可失地,岂可伤兄弟之情,拂国母之意乎?”从这两次回答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实郑庄公也已看出“段恶”但“未著”,“安可加诛?”再次声明自己会把兄弟情、母子情放在第一位:宁可失地,不可失情。公子吕又一次劝谏,庄公日:“卿勿妄言,寡人当思之。”知郑庄公者莫若祭足也。他告诉公子吕:“主公才智兼人,此事并非坐视,只因大庭耳目之地,不便洩露。”果真,当公子吕下去之后私下拜见郑庄公时再说起这件事,郑庄公说:“寡人筹之熟矣!”一个熟字足见郑庄公的老谋深算。
? “ 段虽不道,尚未显然叛矣。我若加诛,姜氏必从中阻挠,徒惹外人议论。不惟说我不友,又说我不孝。我今置之度外,任其所为。彼适宠得志,肆无忌惮。待其造逆,那时明正其罪,则国人必不敢助,而姜氏亦无辞矣。”多明显的请君入瓮,瓮中捉鳖之术。最后郑庄公谎言入周,并故意放出消息,让***叔段误认为京城空虚,姜氏也从内侧应。结果***叔段在谋反开始之时,便被郑庄公的大军所围,自刎而亡。郑庄公抚段之尸,大哭一场,曰:“痴儿何至如此!”
? 痴儿,真是一个痴儿!有兄如此,不痴都不行!当然,其个人的贪欲与其母的宠溺也是导致其灭亡的原因。
? 后来,郑庄公与其母“掘地涌泉”相见的故事大家就知道了。
在《东周列国志》这部小说中,作者还极尽笔墨为我们描写了郑庄公的其他特点,每一笔的描写都让我们看到一个不同的郑庄公。或大智大勇,或勇于纳谏,或尽职克理,都值得我们细细赏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