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本书去巴黎(1)

《带本书去巴黎》是琳达二十年前买的第一本书。因为喜欢法国,尤其是对巴黎的向往,所以收藏了很多关于法国的书籍。以前没去过法国,只是希望能有很长的时间,在那里待一段时间。可惜不知道这个愿望什么时候能实现,心里有些遗憾。琳达写的不仅仅是游记。按照书上的描述,我们去了巴黎的城堡、广场、宫殿、教堂和博物馆...无论是艺术的盛宴还是历史的感受,都非常精彩。在当时是不可多得的好书。

后来陆续买了一些琳达的作品,但之前书里很少介绍作者。直到互联网发达了,我才知道原来琳达是两个人。这是一对1952出生于上海的夫妇。他们在一段特殊时期后出国了。后来,我经常四处旅行,以独特的视角书写我心目中的世界。琳达是他们俩共用的笔名。这样志同道合又深情的一对,也让我对书中的文字更加尊重。每次朋友有机会去巴黎,我都会把这本书送给他们,我很喜欢,也读过好几遍。最近房子重新整理了一遍又一遍,我徜徉在文字中,能感受到家里浓浓的法式风情。

去巴黎的时候,本来打算有半年的时间做计划,但是大部分人可能都会遇到人不如天的意外。总之最后还是匆匆出发了。除了换季的衣服,我还带了一本雨果的《九三》。估计现在很少有孩子会知道这部小说了。事实上,它的影响力不亚于《双城记》、《悲惨世界》和《圣母院》。

作者说他们经历了书荒时代,一些好书只能通过介绍信在小范围内买到。不仅书籍被垄断,信息甚至求知的权利也被垄断。后来慢慢的开始拿到一些翻译过来的小说,大家都会抢着去拿,去读。一本书会在很多人中间流传,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因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而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

以前,他们不仅反复阅读,还把小说中的精彩句子抄在笔记本上。有些故事甚至被记忆下来,然后口口相传。但是作者在二十年前提到,当时生活在美国的孩子只会看电视,不会读书,这让他们的父母很担心。现在与数字化同步成长的年轻人,一定完全无法想象这样的日子。其实就连我们安静阅读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快餐文化的杂七杂八的信息消耗了太多的注意力。让人的深度阅读能力丧失。

作者带着这本书《九三》去了法国巴黎,一路走一路看。突然,他发现自己年轻时从未读过这本书。二三十年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和成熟的思维,我体会到了我想在书中表达的深刻含义。和很多爱书人一样,有时候买回来就被束之高阁的作品,需要一个特别的机会,才能重新打开,展现其非凡的魅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