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和朝鲜一起打过什么战争?
由韩国KBS电视台和中国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非诚勿扰(1592)》讲述了日本侵略者被明军和朝鲜军队击退的故事,目前正在韩国热播。这部韩剧的原著《非臣录:万里朝鲜半岛抗日传奇》也引发了阅读热潮。
400多年前,在东亚的土地上发生了一场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那就是日本对朝鲜的侵略和中朝联合抗日的万历朝鲜战争。这场长达七年的战争以侵略者的失败而告终。
然而,“以史为鉴”、万历朝鲜战争及其相关文献和历史著述为我们今天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
把它改写成一个通俗的白话故事
万历朝鲜战争爆发于中国明朝万历二十年,朝鲜宣祖五十二年(1592),这一年是干支非辰年,因此被朝鲜史学界称为“非辰战”。
今年5月,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率领数十万军队入侵朝鲜。因为朝鲜长期崛起,不知道军事革命,战争一开始,朝鲜军队一触即溃,首都汉阳、平壤相继沦陷。在朝鲜的帮助下,当年7月,明神宗首次派遣副总司令祖·成勋在平壤城外援助和抗击日军。结果,明军大败。接着,八月,兵部侍郎宋应昌挂帅,特调能从西北前线招到好战士的李为提督,全面征调。次年1月,一举攻克平壤,收复朝鲜大片失地。
在明朝军队的配合下,李舜臣指挥的朝鲜水军和全国各地兴起的义僧兵也有效地阻止了日军的进攻。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战斗,* * *打败了侵略者。
然而,入侵者是不忠的。万历二十五年丁酉(1597)一月,日军再次入侵,史称“丁酉再乱”。应朝鲜的要求,明朝派出了由高阳和马圭率领的援军。朝鲜再一次利用了因诽谤被捕入狱的李舜臣。两国军队相互配合,分别从陆路和水路给入侵者以致命打击。万历二十六年(1598)十二月,这场七年战争以日本战败告终。
“日乱”结束后,这一事件成为朝鲜民族的集体记忆,大量描写这场战争的小说相继诞生,韩国学者习惯称之为“日乱小说”。按照使用的语言,这些小说分为韩文版和中文版两个体系。
作为正面反映这场战争的中国小说代表,《仁臣录》现存版本有十几个,大致分为两个版本:繁体版和简体版。这本书一共有四个版本,其中美国加州大学是简化版的代表,而韩国中央图书馆、东方图书馆版和韩国精神文化研究所都是众多版本。
中国没有反映和描写这场战争的小说,但有很多关于史料的笔记。为了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场战争的历史背景,《朝鲜中文小说集成》编委会特别邀请了对此领域颇有研究的万青川教授,将中国的相关历史笔记整理成通俗白话故事,供今天的读者阅读和参考。
中朝联合抗日战争的历史画卷
以《仁臣录》为代表的韩国“日乱小说”与中国的相关历史笔记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真实地反映了400年前发生在东亚的那场战争。《非臣录》,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体系,虽然情节和人物各有不同,或者说各有不同,但真实地反映了中朝共同驱逐侵略者的历史事实,讲述了两国军民的战斗友谊和牺牲精神。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与明朝关系密切的朝鲜李氏王朝在其军队被外敌击败时,向明朝求助。当时的明政府本身就举步维艰,国家财政空虚,东南半部的日寇刚刚被消灭。当时,明朝著名的李正在宁夏镇压李白父子的叛乱。在这种困难的形势下,明神宗最终采纳了主战派的意见,开始了三次对朝鲜的援助。对此,朝鲜王朝和人民一直心存感激,从而奠定了两国深厚的友谊。
韩国中央图书馆曾详细描述过朝鲜三次发兵明朝请求援军的过程:第一次,使者“朝夕冲进皇城,日夜哭泣,乞求援军”;”皇帝特别同情这种情况,下令辽东总督祖成勋带领救援,并命令礼部尚书带布匹和白银“吊唁韩王”。第二次,使者“在雨花关待命,朝廷赐饮食。他极其富有,不敢下去,没日没夜地哭,后面是血,用手挖地,手上都是老茧。中国观众都感动”;这次把能打仗的李从西北前线带回来,率领40万大军援助朝鲜,一举收复了平壤和大片失地。第三次“丁酉又乱”,朝鲜派使者哭着说,“当初太庙是一堆废墟,福蒙皇帝洪恩培德扫除了盗贼,重建了诸侯国和八路军的臣民,终于重见天日。”万历皇帝“悔不当初”,下令高阳、马圭等人率领20万大军出征,终于把侵略者赶出了朝鲜。
在三次出兵援朝的过程中,中朝两国军队并肩作战,结下了深厚友谊,同时也做出了巨大牺牲。韩国中央图书馆曾记载过李在攻克平壤的战役中,如何以朝鲜军士为先锋军,以明军为后军,“以先锋军填山沟,过城杀人,左右冲突”。经过激烈的战斗,他占领了平壤。韩王回京后的第二天,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宴会,邀请李作为主宾。李“命人给诸将加冠诰,献上供主”。席间,双方都赠送了各自的土特产,谈笑风生,充分展现了两国军民胜利后的喜悦之情。“丁酉再乱”后,高阳、马圭等率领的明军也分别受到朝鲜海军将领李舜臣的水陆夹击,最终取得了对日作战的胜利。
可以说,《非辰录》是一部中朝联合抗战的历史画卷,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又揭示了侵略者必败,反侵略必胜的历史规律。
儒家价值观的生动展示
两次“日本暴动”给朝鲜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锻造了朝鲜民族面对强敌英勇不屈的民族性格。这种性格一方面是客观环境所迫,同时也与韩国儒家对人格的塑造有直接关系。
韩国儒学源于中国春秋时期的孔子和儒学。它传到朝鲜半岛后,融合了新罗的“花刀郎”信仰,使之成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朝鲜儒学。其核心理念是:在家孝,精忠报国;趁早胸怀大志,勇敢忠诚;为国家和民族而生,为正义和价值而死。这一点在“日乱”的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日本东方图书馆记录了大量普通人在“日乱”中把“忠孝节义”放在个人生命之上的感人故事。他们有的死于对父亲的“忠”,对儿子的“孝”,对女人和妻子的“节”,五个人都是死于“节”。有的作为僧侣,组织僧侣部队对付敌人;一些人呼吁“男人要忠诚勇敢”,并在各地发起起义运动。兵士皆写“忠臣”二字;其中有些人作为廉价妓女,主动请缨刺杀日军将领,得手后再主动“请人头”,以免伤害父母。“可以说忠孝皆是。”
著名的海军将领李舜臣最能体现儒家价值观。作为一名杰出的水军将领,他遭到朝廷奸臣的陷害,被革职入狱,他的兄弟姚晨和陈余都死了。他母亲听说陈顺被罚,叹道:“我家教我儿子忠孝,长仲尔先死,你陈顺却答应报国!”他的儿子告诉小官员说:“如果你有三十两银子,你可以试着释放它。”陈顺听后责备他说:“君子死,小人亡。你一个小官怎么过得下去?”虽然他是被陷害的,但他既往不咎。在国家需要他的时候,他回到自己的岗位,为国捐躯,表现出了一个践行“忠义”“誓死报国”的爱国将领的伟大情怀。
民兵将领郭在佑和僧军首领俞典大师也体现了“忠义”的爱国品质。郭在友在官军溃逃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把抗敌的责任揽在自己身上,毅然挥霍家产,组织起义军抵抗。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善用谋略。因为他总是穿着“红纱”,所以赢得了“红衣将军”的美誉,打败了敌人和土匪。玉殿法师不仅敢当面痛斥日本关伯是“小国之贼”,还召集各寺院僧人,发布命令说:“和平时期报佛,乱世报国,也可以称和尚为国民!”言词铿锵,掷地有声,随即聚集数千僧兵,入高城,出军,布下戎阵,以防倭寇连战连胜。在这里,无论是志愿军还是僧军,都表现出了一个战斗民族不畏强敌,用自己的身体报效国家的爱国精神。
民族意识的隐性表达
毫无疑问,明军的大力援助是万历朝鲜战争最终胜利的重要因素。但是,面对“这场战争谁会赢”这样的原则性问题,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和民族,它的民族主体意识决定了它将如何回答。
无论是简化版还是复杂版,《非臣录》的基本情节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以李舜臣为代表的朝鲜官方军队与日军正面作战的英雄业绩;二是以郭在友、西山法师为代表的义士、僧兵等民间人士在各地抗击日军军民的感人事迹;第三,请求明朝出兵和明朝将领李、马圭与朝鲜军民作战的史实。但是繁简版本之间,情节比例,小说主角都不太一样。现在以加州大学和东方图书馆为例,列表如下:
简繁本《人臣录》情节比例及小说主人公对照表
从上表不难看出,从简体字版到繁体字版,实际上是从明朝援军的主导地位到突出中国军民作为抗日主力的一个过程。小说主要情节和人物比例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民族在面对强大外敌侵略时,非常重视友好邻邦的无私援助。同时,国家立场决定了它在表达这场战争时,一定会强调以我为主体的主体意识,时刻不忘肯定自身的自我价值和主体精神。
万历朝鲜战争是400年前发生在东亚的一场波澜壮阔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时至今日,虽然时代在进步,但战争的阴影从未远离人类。从这个意义上说,侵略者和受害者都不能忘记过去。今天,一个忘记过去和战争的民族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不能正确对待和反省历史的民族不可能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