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回答顾东乔的书——“做”的重点不是为了自己!
有句话说:这山望着那山,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
下面这段话如实地描述了当时人们的欲望:
“是官,管钱谷的要夫兵两罚,行礼的要与全轴。在郡县,他们以为三藩之高,在台湾谏者,望杀之。所以,做不到就不能当官。不能说,不能求其名。”
可见社会风气也是激进逐利,圣贤不得不告诫大家各司其职,努力相互扶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长处。
“我不以我的无知为耻,但我不以我的不坚持为耻。”眼睛不以听不见为耻,脚不以握不住为耻。
有一句话被误解了很久:每个人都会为自己而死。重点是“做”,是做好自己,而不是要求我们自私。尽你的职责!做你自己!
正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被误传,不仅在当今社会,而且当时阳明先生也担心“王道灭,术盛”,为了满足大家的私欲,产生了很多理论,和现在差不多。
贩卖焦虑刺激了每个人的焦虑,让每个人不断地学习和吸收,但是学到的东西却被用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满足自己未被满足的需求,不断地寻求。
我们对待孩子,我不止一次提到,知识加爱等于养成,知识减爱等于控制。这种爱是对生命本身的敬畏之情,但不仅仅是父母对子女的血缘感情。
女人大多喜欢囤货,不断满足自己的物欲,就没机会发现其实是内在缺陷造成的。
为什么现在提倡极简生活?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物欲给心灵带来的负担。就像原文里说的,不会找到最后的根,只会把表面清理干净,新的芽就会诞生。
无论如何,识别和看到自己真正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而不是去索取。
因为社会风气日见恶劣,“圣人之忧,是因其推天地一体之仁而教天下,使皆有同情”,“圣人之心与天地一体,皆是坤帝之子之亲”。
根据亲密关系,我们对待伴侣的方式就是我们对待自己的方式。我们认为接受伴侣不好的一面是接受和融入自己,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一面镜子。
你是我,我是你。其实你有的情绪我都感受到了,我在你身上看到的缺点都是我投射出来的。既然你有我的部分,爱你就是爱自己,接受你的缺点就是接受自己。
你是我,我是你!
这种观点在看《佛陀传》中也很常见。当我们看到佛陀的人性时,我们实际上在自己身上看到了佛陀的潜力,因为我们彼此难以区分。
古代圣贤体悟,你是我,我是你。至今,我们仍在这条认识的道路上,甚至孜孜不倦地研究外国心理学,从中汲取几千年前在我们中华民族中流传的经典智慧。有些心痛。中间文化的断层,让几代人从小就不再接受智慧经典的影响,以至于走了那么多弯路!好在复兴之火已经熊熊燃烧,必将燎原!
虽然现在又流行圣贤文化,但是时间久了,总有人忍不住或者下意识的回到原来的轨道。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时间会回报他们的努力。不断调整内心。
值得一提的是,阅读的时候还是要看原文的!尤其是读经,按照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圣贤,不是不可以,但是别人再去做,就会越来越偏离。所以我的英语老师会说:“读经典卷不如读万卷书!”"
当然,任何事情都是有语境的。就像上面那句话。
当我听到词汇老师宋老师说这句话的时候,我被深深打动了。但当我读了那些深深影响过我的书,想到那些在生活中也引领过我、警示过我、激励过我的书,我不能说它们还是不如经典。相比阅读一万本小说、杂志、流行书刊等。
最后,感谢阳明老师的智慧指导,感谢博仁老师的解读,感谢志愿者老师的付出,感谢我的坚持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