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请教各位专家一下贾平凹小说的整体特点。最好是结合作品来讲,以便摆脱老师,急用。
贾平凹是当代著名作家。在创作上,他写小说、散文、诗歌,可谓是一个“多生”的作家。在散文创作方面,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在没有任何掩饰的散文创作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贾平凹。翻开他的任何一本散文集,每一部作品都让你耳目一新,读起来其乐融融。你会感叹,这个普通的汉字经过贾平凹的组合怎么会有这样的魔力?贾平凹真是一位语言大师,他的散文语言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朴实自然。著名作家徐迟曾说,“散文作家不仅要掌握华丽的文采,而且要善于驾驭,不仅要掌握简单的文章,还要善于开发。写得豪放不易,写得简约更难...越伟大的作家,越成熟,写得越朴实。”贾平凹的散文,无论是描写人物,还是写山水,从来不用气势来鼓动,而是用平和朴实的语言,准确生动地表达作者此刻的情感感悟,达到以俗为雅,以傻为巧的效果。具体表现为:简单中见真,简单中含哲理,简单中有幽默,简单中有诗画。
首先,在简单中看到真理
贾平凹曾说:“没有真情,散文就消失了。它不是靠故事吸引人,不是靠典型人物,而是靠情感感染和思想启迪。”他认为,有无真情实感是衡量散文艺术质量的重要标准和依据,一切好的散文都直接揭示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兴趣乃至人格和灵魂。认为装腔作势、无病呻吟的矫情不是真情实感,真情实感是作者生命意识与自然宇宙、社会生活碰撞出的火花。正是对“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这一美学原则的坚持,使得贾平凹的作品处处显示出真情实感之美。这种真情首先表现在对故土的眷恋;商州,一个大多数人都不熟悉的行政区,已经融入贾平凹的精神生活。“商州是我出生和长大的地方。那是一座非常偏僻贫穷的山,但却极其美丽。它的山川、流水、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甚至天上飞、地上跑,构成了一个非常丰富而独特的神秘世界。在这个世界上,你可以仰望一切,也可以俯视一切。”从这个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我的家乡曾经是一个偏僻贫穷的山区,但作者说它“极其美丽”。他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我家乡的财富。从上面可以看到一切,从下面可以看到一切。真的很有“谁说我家乡好”的味道。“商州曾经是我认识世界的一个途径...十几年来,商州确实消耗了我的青春和健康的身体,商州也成全了我作为一个作家的存在”。此时的商州,对于贾平凹来说,已经不再是商州的一个行政区,它是一个载体,承载着作家所有的情怀。看到这里,他对故土的眷恋已经融进了他的血液。其次,作家的真情流露体现在对亲人的思念上;凡是读过贾平凹的《祭父》、《酒》、《我不是个好儿子》的人,都会强烈地感受到,这些文章是作家的心酸和泪水凝结而成的肺腑之言。在作家中,贾平凹以对父亲的孝顺著称。现在,我父亲已经去世了。他说,“我完全理解生命的短暂和苦涩,但我无法脱离父亲。”忍受着巨大的悲痛,作家终于完成了充满爱和真情的《祭父》纪念文本。“父亲去世后,我仍然经常梦见父亲。父亲还是一副生病的样子,哭着醒来。”我父亲去世了。作为长子,我应该为这个家操心,让母亲晚年过得幸福。但是现在我不能照顾我妈,却让她担心她的儿子。我做了什么儿子?于是作家写下了《我不是个好儿子》:“母亲的伟大,不仅仅在于她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儿子,更在于她不奢望儿子的回报。不管离她多远,回来多近,她总会让儿子有亲情,有力量,有根,有根。人生路上,我妈是加油站。”第三,作家的真情也表现在真情的流露上。贾平凹认为:“散文是爱的艺术,纯洁而愚蠢,没有必要隐瞒一切,甚至暴露和解剖自己。”在毫不掩饰的散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贾平凹,既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情,又流露出他对世界的超脱;既表达了他对美的向往,也揭示了他因失去美而产生的沮丧和烦恼。难怪三毛在给贾平凹的信中说:“看到你的散文,我有点害怕。”我看你的小说的时候,作者躲在幕后,散文是生活的一部分,作者没有窗帘可停。我轻轻地翻了几页。合上书后,我想把它还回去。让人一下子不愿意进作者家。“可以看出,在散文创作中,贾平凹是真正袒露自我的,他自然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对能理解他,理解他作品内涵的人,他会是一生的知己。得知三毛的死讯后,贾平凹写下了《哭三毛》《再哭三毛》:“这几天,我一直恍惚,总觉得常常见到你,影像模糊。”“现在,我的笔写不出我的感受。我放下,又关上门,让我安静地坐着。不要!这一切是多么美好啊,那么,三毛,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就这样交流吧。三毛!“真感人!真情流露,一览无余,淋漓尽致。
第二,简单中蕴含哲理
翻开贾平凹的散文,哲理感悟随处可见。这种感受不是对一个现成思想的形象解读,也不是生硬的哲学说教,而是来自于一种生动的生活体验。作家往往能从身边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领悟到生活的精彩道理,跟着感觉走。《三游华山》是一篇充满哲理的文章。作者从三次华山之行写的,好像是游记。但最后他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巧妙地指出:“好的东西是不能一次完全享受到的,要慢慢消化”“你要知道你知道什么”。这种睿智的说法,在很多章节里都能看到。评论家费秉勋指出:“贾平凹的杂文,除了游记,大部分都绑在哲学解释上。”这种哲学论述不是现成的哲学结论的形象注脚,也不是美国文学中写的讲义,而是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观察所获得的独特见解。再比如:“能读好,就一定要读好。比如,你能知道世界的大小,明白人生的艰难,有自知之明,预见在先,不为苦难而悲伤,不为宠幸而快乐,不为孤独而孤独,不为寂寞而寂寞,所以你不顾一切地追求权力,抛弃浮华,潇洒而迟暮;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自重、自爱、自立、自爱、自爱、自爱、自爱、自爱、自爱、自爱、自爱、自爱、自爱、自爱、自爱、自爱、自爱、自爱、自爱、自爱、(“好读书”)在这里,作者不是面无表情地谈论读书的好处,而是与读者平等地交谈,给人以无穷的
在《致月亮》中,月亮是用来思考人生的。人老了,却有着和孩子一样的特点。老的和少的都是圆榫。冬天是春天,秋收后春天是冬天。老虎可以吃鸡,鸡可以吃昆虫,昆虫可以吃杠铃,杠铃可以打老虎。就是这样不断的否定之否定,周而复始,不一定一次,一次又一次的回到新的圈子。“所以,我不再为失败而迷茫,为成功而疯狂,为年老而悲伤,为孩子而高兴。”活着就是一切。活着是乐趣,活着是苦,苦也是乐趣;就像一片叶子,当我应该出生的时候,我活了过来,长出了我的绿色,展示了我的形状,当它该落下的时候,我高兴地走了,让其他的叶子从我的伤疤再生。我不想长命百岁,但我要深深祝福我的美作,踏踏实实走完我的半圆,尽我所能完成天地万物运动规律的大圆。”在这一点上,作者有一种超然的心态:他真的达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并奉劝人们:活着是一种荣誉。虽然活着有苦,但苦中有乐。所以要珍惜当下,努力完成自己的大圆。作者通过月亮的变化来思考人生,从月亮到人,充满了人生启示和哲学趣味。《地平线》讲述了人生命运与理想抱负的关系以及人生追求的意义。”命运和理想平行于天地,却总会交叉。高度融合统一的亮灰色地平线,总会把你吸引在前方。永远追求地平线,解开这个谜,生活就充满了新奇、乐趣和无穷的奋斗能量。“在短短的篇幅里,这些作品既没有玄言,也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以一个体验者的身份讲述哲学故事。表情优美,从容不迫,从不自以为是,不炫耀,不张扬,在朴实自然的描写中闪烁着哲学的火花。
第三,简单中包含幽默
幽默是贾平凹散文语言的另一大特色。《谈》是贾平凹写的一篇很幽默的文章。“我出门不怎么说话,因为我不会说普通话。我曾经试着学过普通话,但是一说话舌头就变得僵硬,像走在街上的模特一样,还有一股嫉妒的味道。我对自己的声音很反感,不好意思出口给别人,所以没学。几年前,同一个朋友去了北京。他懂普通话,他说所有的娱乐节目。不幸的是,他口吃了。虽然他说话很慢,但还是结结巴巴的,经常让人觉得上气不接下气,快要过了。有一天在长安街上有人问路,但是这个人也是口吃,我朋友一句话也没说。后来我问为什么不说。他说人也口吃,我想回答。那个人以为我在模仿调侃,就闭嘴了。受到朋友的启发,以后更不愿意说话了。我现在经常背一个书包,是聋哑学校给我的。我经常把‘聋哑学校’这几个字放在灯光下,出门就觉得很舒服。“你看到这个会笑的。太幽默了。把学普通话和醋的味道相提并论,一定会让人想起酸酸的感觉。一个口吃的朋友害怕回答口吃者的问题。想想真的是学会了。因为出门不爱多说话,所以背着印有“聋哑学校”字样的书包,感觉很舒服。既真实又幽默。
《酒徒》又是一部让人捧腹大笑的作品。“喝酒的人一般都很有礼貌,酒席几乎经历了三个境界,先是窃窃私语,然后大声骂人,最后沉默不语。”短短几句话,高度概括了饮酒者的表情和形式,让人想象力无穷。《笑傲江湖》描写了无数平凡的人和让人发笑的事:“鲁豫有个女人,回头看我嫣然一笑,高兴极了,就是抢着说话,那女人闪进一家店,跟着她进了店。玻璃显示她的衣服扣子放错了地方,她不禁笑了起来。”在《谈孩子》中,对于那些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的人,他认为“越是强烈地想培养孩子,越是平庸。”他生活没有自信,所以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这种洞察力是深刻而独特的。”和女人在一起,最好别提她的孩子——她会不顾你的厌烦和疲惫,马不停蹄地走下去。“这个观察确实细致入微,语言也很老练。在笑话和幽默的聊天中,我会说出生活的真相。正如评论家所说:“它是自然的声音,人的声音,自然的表达,完全没有努力的痕迹。里面的幽默,机智,无奈,都是生活和心灵所固有的,自然而不加任何东西。可谓是说什么都是最好的做法。"
第四,简单中的诗画
贾平凹说,他最早的文学创作是写诗。他曾说:“诗歌能使我休息舒适,能使我兴奋疯狂,能使我的内心充满取之不尽的东西,永远保持用之不竭的能量。”同时,他对中国的书法、绘画和戏曲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常常用诗歌的激情和语言来铸造自己散文的审美意蕴,把自己独特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意趣融于对客观事物的描写之中,使作者的感情和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自然和谐,形成一种优美的艺术境界。看他的作品就像在欣赏一幅画,内涵丰富,魅力无穷。《商州志》是贾平凹关于商州的系列散文之一。这是一篇具有传统文化韵味的山水散文。全文共有十一个段落,整篇文章就像一幅由十一个写意组成的画卷。比如第一部开头,我写道:“最能耐得住寂寞的山,是冬天的山,褪了红绿,清澈而陌生;就像一个从皇宫走到民间的女人,她可能堕落了,但她恢复了本来的面目。石头裸露在草木之间,隐约可见。”在这里,“红”、“绿”、“瘦”构成了一幅有形的、有色彩的艺术画面,营造出一种有品位的艺术境界。《徐静村的故事》也是作者描绘的一幅艺术画卷,有形、多彩、动静皆有古典韵味。在这幅画中,形、色、声一应俱全。有被高低绿树和庄稼环绕的倾斜房屋;这里有绿云那么粗的树,枝叶交错,还有持续不断的鸡犬叫声,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山寨画卷。
《月痕》是一幅诗画交融的动态画面。贾平凹散文中描写的客观景物或人文景观,大部分是静物,但这些静物在他的作品中却是雍容华贵,充满活力的。他善于运用动词和比喻,运用拟人手法,使静止的月亮动起来,生动有趣。月亮“悄悄悠悠地溜进来”,月亮“用腿爬在竹帘上”,“手一动就颤颤巍巍”,动态地写静物,动静结合地写可爱、可怜、美丽的月亮痕迹。“一杯酒里面真的浮起一个小月亮”不仅清新生动,而且很有诗意。“院子里的白光是玉、银、银,灯光没有那么亮”,这是一个新颖的比喻。贾平凹善于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巧妙地提炼出一个字、一个词、一个短句,简洁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一切都自然流畅,没有雕琢的痕迹,也没有矫揉造作,给人一种朴素自然的美感。
有点长,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