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
2.1950年夏天,李嘉诚决定创业,向亲戚朋友借了5万港元,加上自己所有的积蓄7000元,在筲箕湾租了一个厂房,正式成立了“长江塑胶厂”。但李嘉诚预计塑胶花的生意不会永远好,他相信物极必反。所以我退休了,转行生产塑料玩具。果不其然,两年后塑料花产品严重滞销,但“长江”已经在国际玩具市场大显身手,年出口额654.38+00万美元,位列香港塑料玩具出口行业第一。
3.1965年2月,香港发生了严重的银行信用危机,人心惶惶。投资者和市民卖掉了他们的财产,离开了香港。香港房地产价格暴跌,房地产公司纷纷倒闭。1967年,香港爆发反英骚乱,进一步让房地产市场陷入一片死寂。
4.而李嘉诚则对香港工商业的未来持乐观态度,认为香港这个充满商机的殖民地不会乱太久。他反其道而行之,在人们低价出售房产时,购买大量土地和旧建筑。三年之内,风波平息,香港社会回归正常,经济复苏,大批当年离开香港的商家陆续回归,楼价随即飙升。李嘉诚趁机将廉价收购的物业高价出售牟利,购买有发展潜力的楼宇和土地。20世纪70年代初,他拥有630万平方英尺的建筑面积。
20世纪70年代,怡和、太古、汇丰和和记这四家最大的英资外国公司在绝对君主的许多失业企业中很有影响力。李嘉诚决定利用长江实业雄厚的资本,收购香港一些有实力的上市公司,而第一个目标就直指怡和的主要旗舰——九龙仓。
1978年,李嘉诚又采取奇兵,收购了另一家老牌英国公司绿岛英尼,并出任该公司董事局主席。然而,李嘉诚最难忘的胜利是成功控制了英国老牌财团和记黄埔。
6.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以6.93亿港元的资产,控制了价值超50亿港元的英国老牌财团和记黄埔,真是“小蛇吞大象”的奇迹;李嘉诚成为第一个加入英国资助财团的中国人。
20世纪80年代以后,李嘉诚的版图扩大了一系列倍。除房地产外,还经营航运服务、电力供应、集装箱码头和零售,形成坚不可摧的大型综合性财团,在香港举足轻重。
1990之后,李嘉诚开始在英国发展电信业,成立了Orange Telecom Company,在英国上市,总投资84亿港元。到2000年4月,他在Orange超过40%的股份以113亿港元的价格卖给了德国电信集团,创下了香港最赚钱的交易纪录。Orange于1996在英国上市。也就是说,李嘉诚在短短三年内盈利超过1000亿港元,资产翻了一番。
2000年,李嘉诚以个人资产126亿美元(983亿港元)登上全球富豪榜,也是首位连续两年上榜的华人。李嘉诚曾被世界各地授予多项杰出企业家称号,并五次被国际著名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李嘉诚经过20多年的开拓,拥有长江实业、和记黄埔、香港电灯、长江基建四家市值78654.38+0亿港元的蓝筹公司,占恒生指数的20%。该集团拥有超过36,5438+0,000名员工,是香港第四大雇主。1999年集团利润高达1173亿港元。
晚上睡觉前,李嘉诚一定要看半个小时的新书,了解前沿的思想、理论和科技。据他自己说,他看的是文学、历史、哲学、科技、经济方面的书,除了小说。这其实是他保持了几十年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