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人性论观点是

孔子的人性论观点是性相近。

人性问题不仅仅是针对人的品德问题,更是针对社会群体的管理问题,是政治问题。不仅仅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

拓展知识:

人性即人异乎异类之秉赋,内含着不同的侧面和层次。前已提到,美国的人格心理学家A·H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以成为描绘人的善根的基本框架。

马斯洛正确地看到人的本性是复合的。儒家内部不同的人之所以对人性有不同的看法,提出不同的人性论,当缘于人的本性的非单一性。在不同条件下人的复合型秉性所凸现出的方面、层次不尽相同。

同一个人,穷困饥饿濒死时,也可能廉耻之心全无,甚至象野兽一样吞噬同类,所以荀子说人性恶,霍布斯提出人性自私,人对人是狼。人只要有一定温饱,便可能温良和善。故管子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有的流氓盗匪,杀人越货穷凶极恶。被判死刑临告别人世,竟也忏悔人生,惦念家人。故曰人之将死也,其言也善。所以,孟子说人性善,托马斯·阿奎那列出人禀受神赐具有的七种美德:信仰、希望、热爱、正义、谨慎、勇敢、节制。

先秦儒家的人性论:

是后来儒家人性论的基础,先秦中重要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三人对人性的看法各不相同,因为时代变化太快了,人本性中不同的要素递相凸现,表现出的形态差异很大,加上三个人经历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和层次不同,所以结论各异。

不过从历史发展角度看,三个人的看法虽然不同,但针对的问题不同,都有一定根据,且能够形成逻辑递进的整体。

孔子是儒家人性论的开端。严格说孔子还没有明确地提出人性论,更没有形成关于人性的系统理论。不过那个时代不光孔子,其他各家也没有明确地提出人性论问题。只是从他们的一些政治主张和举措中透露出一些关于人性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