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婴在复仇成功后怎么了(程婴在复仇成功后什么了)

程婴在复仇成功后怎么了

程婴,春秋时期的人物,他是当时晋国卿大夫赵盾的门客,他忠肝义胆有勇有谋,翻看史书,留下了一片赞誉。赵盾一家遭到满门被屠满门之时,他救下了赵氏独子,那么历史上程婴救孤的故事是什么样的呢?后来程婴自杀了,这是为什么呢?

一、历史的程婴救孤是怎样的

程婴,春秋时期的一位门客,程婴救孤的事情也是流传到了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晋朝,奸臣屠岸贾想要除掉赵朔一族,他带领军队将赵家围的水泄不通,杀掉了赵朔,赵同等人,赵朔的妻子,晋成公的姐姐,她身怀六甲躲在皇宫里幸免于难。赵朔门下的两个门客公孙杵臼和程婴想办法要救下这个孩子,如果生下一个儿子就将他抚养成人,两人做了一番计划。后来,赵朔的妻子生下了一名男婴,这个事情被屠岸贾知道了,他带人来宫里

二、搜查但是没有找到这个孩子

程婴他们知道屠岸贾不会善罢甘休,两人决定演一出戏,程婴将自己的孩子调包,把赵氏孤儿给了妻子让她带着孩子往另一个方向跑,而他和公孙杵臼就带着自己的孩子引着屠岸贾过来,后来程婴出来跟屠岸贾说如果能给他钱他就告诉孩子在哪里,屠岸贾答应了,在程婴的带领下,找到了孩子和公孙杵臼,公孙杵臼一边责骂程婴一边乞求放过孩子,程婴亲眼目睹了自己的好友和儿子被杀,他背负骂名,忍辱偷生将赵氏孤儿养大,十几年后还在长大成人在韩厥的帮助下杀了屠岸贾,程婴的冤情也得以洗清。

三、程婴为什么要自杀

程婴将自己的孩子与赵氏孤儿兑换,后来又引着屠岸贾来追杀自己,后来揭发了公孙杵臼的藏身之处,使得自己的友人与自己的孩子遭到了奸人的杀害,等到孩子长大成人,带兵杀了屠岸贾。程婴他亲眼目睹了亲人好友被杀的场景,十几年的韬光养晦,最终杀了仇人,可以说他这十几年的愿望终于达成。一开始为了抚养孩子他忍辱负重,承受着骂名,事情成功之后他自杀是当年对好友的愧疚,他更对不起自己的孩子,这些愧疚沉积了多年终于在事成之后爆发就自刎了。

赵氏孤儿复仇成功了吗

这就涉及到中国传统悲剧与西方悲剧观的差异了。西方悲剧观认为,悲剧人物的死亡都是罪有应得,应验了“永恒正义”的理论——悲剧中冲突的结局必然是和解;而中国的悲剧观则认为,悲剧人物经过反复斗争,最终一定会消灭邪恶势力,正义的胜利不是和解,而是邪恶一方的灭亡。

《赵氏孤儿》这样的剧看完会觉得故事不完整,这是中国人传统的意识决定的,我们总是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总是希望剧中人物从此“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但又想看结局之后他们幸福快乐的生活状态——中国人是安逸的,多数人认为“田园生活”才是理想生活的最终形式,而并不认同奋斗一生、颠沛闯天地也是理想生活的形式。

爱情故事以悲剧结尾会被认为是“绝唱”,而皆大欢喜的结尾会被认为不圆满。悲剧同样,正义与邪恶达成和解才能成为绝唱,正义战胜邪恶只能说是另一场悲剧的开端。

《赵氏孤儿》的结局虽不是皆大欢喜,因为只有赵武最后活了下来光复赵氏,但也同样是“正义战胜邪恶”的结局,这样的结局同样给人“未完结”的感觉。

《赵氏孤儿》在历史上国际上皆享有极高的声誉,伏尔泰将《赵氏孤儿》改编成五幕剧本,使其成为中国最早传至欧洲的戏曲作品。《赵氏孤儿》还传到了英国,被改编成《中国孤儿》,编者在献词中说:其中有些合理的东西,英国名剧也比不上。

《赵氏孤儿》还被誉为“中国的《悲惨世界》”,可冉阿让最后的结局是被误解中死去,追踪冉阿让的警察也因为觉得对不起冉阿让自杀,这样的结局达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和解。《赵氏孤儿》的结局赵武复仇成功,可谓善有善报。但该剧的重点不在复仇,而在于主人公在邪恶势力黑云压城、风雨如磐的黑暗年代,呼唤正义,讴歌为正义而献身的自我牺牲精神,并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这才是是此剧广受欢迎、流传久远的更重要的原因。

赵氏孤儿应该复仇吗不可以

有不同的说法啊,也许有的人会认为应该复仇,因为赵氏家族被满门抄斩实在太残忍了,就连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也不放过,还牵连了许多人家;但我觉得不应该报仇,冤冤相报何时了,你好不容易才活了下来,为了你,你的生母自尽,还连累一个本应圆满的家庭,你的生命寄托着许许多多人的希望,他们的希望不是让你去报仇,只是想让你好好的生存下去,代替他们而活,而不是为了报仇,就可以不管不顾!

赵氏孤儿是以复仇为主题的吗

不是赵氏孤儿也是复仇的

《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元杂剧《赵氏孤儿》是一部历史剧,相关的历史事件记载最早见于《左传》,情节较略;到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刘向《新序》、《说苑》才有详细记载。戏剧情节叙春秋时期晋贵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灭门,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后为家族复仇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