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庄的烈士马赛的革命事迹
娄庄镇位于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东北角,2000年由原娄庄和原洪林两镇合并成立,地处三市交界,东南与南通市海安县毗邻,东北与盐城市东台市接壤,南临通扬运河、328国道,西与宁盐一级公路相接,宁启铁路穿镇而过。
娄庄地区属里下河南缘。古时候这里是一片海滩,长着茂密的柴草。在江水、淮河、海水的反复冲击下,经历过几度沧桑。从戈家池以南到新通扬运河边的狭长地带,地面二米以下就埋藏着数层泥炭,这便是当年海边柴草埋入地下炭化的结果。三十年前,当地不少人挖这种泥炭作为燃料。
大约在东汉时期,娄庄镇东北角的东阳村开始有人定居。因为这里地势较高,在与之一河之隔的海安县青墩村,考古专家曾挖掘到汉代遗址。东南角的白龙桥村(现已并入新龙村)据传在梁武帝时就已建起了梁王庙。娄庄本镇的历史其实并不遥远。清朝初年,瓜洲娄姓商人举家来此创业,开办陆陈行,做粮油交易。从此,始有娄庄之称。后来娄姓商人发了财,衣锦还乡,因此,今天娄庄镇并没有一户姓娄的人家。 娄庄在抗日战争时期属紫石县,解放战争时期建立了民主政权,属白米区。1958年建立了娄庄人民公社,1984年更名为娄庄乡,1990年被批准为建制镇——娄庄镇,2000年3月与洪林乡合并,组建成新的娄庄镇,镇政府驻娄庄镇区。
娄庄境内虽然河道很多,密如蜘网,但很少有宽阔的水面,绝大多数都是弯弯曲曲的小河,这给交通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因而人们就在河道上架起很多桥梁。娄庄地区地势低洼,大部分地区海拔不足三米,易受水淹。旧社会曾有“三年就有两年淹”之说。人们为了祈求神明保佑,建起了很多寺庙。桥多、庙多是娄庄地区的一大特色。这里的每一座桥、每一座庙的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传说。
传说在唐朝武德年间,有一白面书生来到娄庄,结芦为舍。每天晨钟一响,书生就赶到拜佛诵经,风雨无阻,从未间断。几十年过去了,当初寺内的小和尚已经须眉皆白,老态龙钟,唯独书生依然青春长在,光彩照人,众僧皆惊讶不已。一日书生对僧人说:“我本西海泾河龙王之子,因犯天条,逃亡在外,受观音菩萨点化,来此忏悔,现已功德圆满,我将去西天护送取经人。”言毕,化作一条白龙腾空而起,消失在西边的天空。后来人们就把书生茅屋旁的小桥称为白龙桥,书生常去净土寺的那条路称为白龙路。
清朝初年,净土寺已经残破不堪。苏州富商王开杰在娄庄创业,见此情景,倾其家产于乾隆九年重修净土寺。1998年,净土寺从东阳村迁至娄庄镇树人路。 红庙。始建于1825年,内供关圣帝菩萨。庙四周环水。过去每年二月十三日,四邻八乡的村民划船前来上香敬佛,后来逐渐演变成二月十三会船节。这一天,红庙外的广场搭台演戏,庙四周的大河百舸争流,龙舟竞发,这一古老传统如今已经恢复。 烟墨溪与子由桥。清代中叶以后,为了躲避战火,不少江南名士纷纷举家来苏中、苏北安身。清代著名大学士纪晓岚的玄孙纪少卿也看中了娄庄这块风水宝地,率领庞大的纪氏家庭来此定居。由于纪氏家庭皆是文人,他们很快便与娄庄本土的邰、祝、黄、王四姓子弟中的文人互相结识,在溪头清洗笔墨,天长日久,溪水变黑,于是他们便把这块地方称为烟墨溪头,即今娄庄烟墨公园内。公园内九十高龄的老学究刘愚的一副楹联:“烟墨名园繁花似锦,洪都旧序胜友如云”,真实地反映了当年的盛况。
由于纪氏家庭家大业大,他们在这条溪水上建起纪卫桥,即保卫纪家庄的大桥,后来又改名为子由桥,看来是纪家有逐步放弃了封建思想,让子孙们获得更多的自由吧。 十八角桥。桥名是由清朝卞庄屋(原娄庄境内的一个大地主庄园)的一位秀才取的。从娄庄到卞庄屋仅三华里,这条小河竟有十八处拐。
在娄庄老街南边的河上,依次横跨着四座桥:牛桥、鸡桥、疯桥、凤凰桥。相传在很久以前,庄西头有一个放牛娃,庄中间有一个养鸡的姑娘。这牛郎与鸡姑经常见面,青梅竹马。后来两人长大了,私订了终身。庄上的大地主黄三爷的恶少见鸡姑长得十分美貌,多次登门求亲未成,就生了歹毒之心,在一个狂风暴雨的夜里,将牛郎杀害,抛尸河中。听到牛郎死去的噩耗后,鸡姑疯了,整天在桥上嚎哭,最后,跳进河中自尽了。后来,人们在鸡姑殉情的地方看到一对美丽的凤凰冉冉升空,不住地哀鸣着向东南方飞去。从此,这牛桥、鸡桥、疯桥、凤凰桥的名字便一直流传下来。 娄庄的庙多是出了名的。除上面提到的净土寺、梁王寺外,还有南庙、北庙、前庙、后庙、野庙、财神庙、曹官庙、三里庵、前至庵、极乐庵等大小近三十座庙宇。庙多,僧人也就多。僧人雪烦少年时就是在娄庄的极乐庵剃度出家的。后来曾在镇江、南京等地名刹任方丈,并担任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
民间流传“娄庄、娄庄,姜堰的粮仓”,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人民勤劳。历来盛产小麦、水稻,水产资源也十分丰富。但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这里的人民苦不堪言。为了推翻封建统治,这里走出了民主主义的革命战士黄重宪先生。他积极投身于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运动,成为早期的同盟会成员。
1911年,黄重宪赴武汉参加辛亥革命,黎元洪总统曾手书“至性过人”四字刻匾相赠。1915年,黄重宪所著《人系》一书由上海商务印刷社出版,孙中山先生对此书给予了高度评价,称此书为“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革命著作,开***产主义革命的先河。”并发给功勋证明书以示奖励。
1956年黄重宪担任江苏省文史馆员,第二年,创办了娄庄中学,文革初期,病逝于家乡。 抗日战争期间,我中华健儿在张尤庄与日寇进行了浴血奋战,百余名勇士捐躯。解放战争期间,无数优秀***产党员前仆后继,为解放娄庄英勇牺牲。其中有洪流、林广源、马赛等烈士,洪林乡、马赛村都是以烈士的姓或名来命名的。
在娄庄这块沃土上,历史上不仅有许多英杰,还有很多社会名流,曾经名振一时。除民主革命家黄重宪外,其父亲黄佑青不仅是一位开明绅士,而且是一位颇有影响的教育家。他倾其家产,先后在娄庄地区办起了娄庄小学、六桥小学、张尤庄小学,这在姜堰的历史上也是最早的一批学校之一。这些学校不仅培养了大批的革命志士,同时也为社会培养了很多有用之才。教育家戴树人说是从娄庄小学毕业的,曾任河北省邢台中学校长,天津师范学院领导、河北大学革委会副主任等职;教育家米度之一生著作颇丰,对中学理科教学有独特见解。娄庄的老中医孙席珍先生,更是远近闻名,一生治病救人,医德高尚。他去世后,人们将他的旧居命名为席珍巷,以示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