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类|重读《神庙里的爱情》
当时只看过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没有看过任何小说。毕老师的解读引起了我对王老师小说的兴趣,同时为了更好的理解《庙堂之恋》这一章的内容,我去图书馆找这本书,突然偶然发现了三个版本的《诫》。
这三部小说集,除了《被指挥》等几篇重叠的文章,标题都不一样。为了多看汪曾祺先生的小说,我干脆把《诫》的三个版本都借了过来,同时看了几本他的《大闹年谱》和《人间草木》。
在这个阅读的基础上,我最近重读了《庙堂之恋》。以毕老师的解读为对照,我发现虽然我把《诫》这篇文章看了很多遍,但是很多地方,我根本看不懂。在毕老师的指导下,我对《诫》的解读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我似乎也和王老师本人拉近了很多。
1.关于语言
王先生的语言生动活泼,充满烟火气,没有傲慢,没有金钱,没有花里胡哨。但是很吸引人,让人看了之后很舒服。这是我的读书心得。
毕老师说,先生的字,“很家常,但不能嚼。越嚼越香,要了你的命。”那是因为王先生懂得古典美学的美。
“年轻人写不出这样的语言。你必须坚持到那个年龄。那个年纪,只能笑看云烟。关键是你会原谅。只有宽恕生命和人性的作家,才能写出这样的会心语言。”
“到那个年纪”是关键,但“到那个年纪的人”,未必都有“宽恕人生”、“宽恕人性”的豁达。众所周知,汪曾祺先生生活和成长过。但他的文字里没有怨恨,没有仇恨,没有一丝苦难。
这深深地触动和激励着我走向中年。与我丈夫的生活相比,我们生活中的麻烦可能连毛毛的雨都算不上。哪里值得留在心中,诉诸笔端?
2.关于职位
“汪曾祺眼里只有人,只有人的日常生活。所以汪曾祺给我们提供了他的立场,这是基本的人道主义立场。”
“他不挑剔,不被谴责,也不可恨。他是中立的。他没有道德优势,他没有真理。”
毕老师对先生文字的解读,顿时透露出我之前读过的那种模糊的亲切感,这也是先生这篇文章最吸引我的地方。
丢掉世间诸多羁绊,回归“人性”的立场,并不容易。当“老师”是很多作家的通病。虽然手中的笔稚嫩无力,但是通过这次学习,我已经很努力的成长了,但是我的心也变得清晰了很多。
3.关于写作的语气
“汪曾祺的口音是已经灭绝的文学人气,也就是已经灭绝的士大夫精神,各种气味在当今中国极其罕见。”
“汪曾祺的写作从来都是非政治的。他是人,是文化,是诗意。”
正是由于这种“文学的通俗性”和“士大夫精神”,王先生形成了上述的语言风格和文章立场。
作为一个人,我们从王老师的文章中学到的可能比写作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