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和的拼音和解释
“附和”拼音解释如下:
拼音:fù hè
词义:指对别人的言行因赞同而表示应和、追随,也指随和别人的言行。大多用于贬义。
引证详解:
(1).对别人的言行随声应和(多含贬义)。
唐孙樵《骂僮志》:“口口附和,不敢指破。”
茅盾《一个女性》三:“虽然不好说他们是***同造谣,至少是附和者。”
(2).依附勾结。
宋叶适《国子监主簿周公墓志铭》:“声连势合,附和倾朝廷。”
(3).响应,追随。
孙中山《革命原起》:“自同盟会成立以后,则事体日繁,附和日众。”
李劼人《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一:“何况是同知前程,更无须附和新学,自居于逆党了。”
例句:我们做事时要有主见,不能人云亦云、随声附和。
近义词:赞成,赞助,赞同,同意,拥护?
反义词:反驳
造句:
1、我道歉后,她也经常跟我聊天了,都是我插不上的东西,有时候我就附和几句,反正说一次话能说上半小时,有时候甚至两个小时。
2、拍完照后,我们作业部分也就算完成了。接着,一文艺范的友道:来了南站,好歹望一眼火车吧!随声附和。
3、照片中的我,脸蛋红红的,手里的玻璃杯里还盛着红色的液体,哈哈,猜得出是怎么一回事儿吗?一天中午,妈妈和爸爸不知哪儿来的兴致,居然拿出了一瓶红酒来品尝,爸爸猛吸了一口,还感叹道:真香啊!红酒就是香醇可口!妈妈也附和着点点头。
4、走在回家的小路上,与之陪伴的既不是车鸣,也不是炊烟,而是阵阵暖风附和着的浓郁的桂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