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水浒传在明清被统治者封杀?
金圣叹走到这一步,也可以说是性格使然。他对《水浒传》的精彩批判,充分显示了他的品格和勇气。他认为“不得已而进水泊”就是“自上而下”,肯定了梁山好汉和水泊的反抗。
《明尾》保存了水浒。水浒的全称是《忠义水浒》。小说取材于北宋末北方一次小规模的草根起义。元末明初,天下大乱,底层民众纷纷揭竿而起,反抗蒙古元朝的统治。梁山水泊众多英雄的故事迎合了这种社会背景,在民间广为流传,并被不断加工,人物和故事越来越丰富。施耐庵对这些流传于民间的故事进行了整理和再加工,创作了一部完整的《水浒传》。作为一个士大夫,施耐庵对梁山起义故事的处理是非常政治化的。《水浒传》前面有“忠”字,宋江等人主张“只有贪官才反对皇帝”。宋江造反的目的是为了拉拢,拉拢后被朝廷派去征辽、方腊。这些都是施耐庵“政治正确”的表现,所以这本书才能出版。
金圣叹则斩了《水浒传》,斩断了所有招安、收辽、镇压方腊的对象。此外,他在评论中还高度赞扬了鲁、、等人的顽强抵抗,而贬低了宋江、戴宗等人的以谋反为目的的大官。这样,腰斩后的水浒中只剩下谋反的故事,书中突出的主题变成了“谋反有理,献殷勤有罪”,没有了效忠朝廷的“政治正确”。
金圣叹有多大胆,他的结局可以说是性格决定命运。
虽然施耐庵为统治者留下了一条光鲜的尾巴,但宋江接受的结局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统治者对此书的反感。但毕竟读者看重的是生动曲折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水浒传》生动地描写了官员的贪婪和残酷以及各地下层民众的绝望反抗,也在许多细节上夸大了反抗的暴力和血腥。就像《金瓶梅》之类的小说,主要目的是以西门庆纵欲的结局来宣扬淫荡J荡的因果,但具体场景描写过于露骨。所以《水浒传》从成书之初就没有引起统治者的注意,在不同的时代都被列入禁书名单。
崇祯禁《谋反教科书》朱元璋是以谋反起家的,明朝功勋集团的建立无非是梁山水泊的成功。但是,* * *决定了反抗者反抗暴政时,秉持的是“反抗即有理”的理念。梁山好汉水泊的故事,应该激励过元末大大小小的叛军,包括朱元璋和他的部下。叛军一旦征服了国家,坐拥龙庭,就要防备别人造反,宣传的就是“谋反有罪”。
明太祖朱元璋统治时期,《水浒传》出版时间不长,流传也不广。屡次推行“文字狱”的太祖皇帝从未禁书。朱元璋死后,明朝处于上升期,国力民生良好,社会矛盾不那么剧烈,明朝的统治有足够的道德合法性。因此,《水浒传》的传播并没有受到政府的大规模干涉,甚至有学者对这本奇书给予了高度评价。明代学者胡应麟说:“这世上的人都沉迷于水浒,士绅士人中甚至还有好人。”。“贾(景)与龙(清)之间的冤案,头上没有别的书,只剩下《南华经》和《水浒传》了。”《水浒传》从嘉靖到崇祯一百多年,印了31次。到了崇祯朝,社会背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明朝统治者面临着和元末蒙古统治者同样的危机。明朝到处都是火,李自成、张等人纷纷起义。更有甚者,山东的李青山聚集在梁山的家乡造反,明朝危在旦夕。这时候水浒就成了统治者眼中最不合适的书。
崇祯十五年四月,掌管刑罚的左上书皇帝,请求朝廷下令火烧梁山泊。崇祯皇帝从他的意图出发,颁布了“地方官要尽力彻查此地,严禁(水)传”的法令。这是《水浒传》出版后第一次被最高统治者封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