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和顶头上司争吵的时代,真的过去了吗?
本文由“拙小见”原创发布,读白岩松《幸福了吗》第一篇感文。坚持深度阅读,读好书而不限于书。愿各位:爱读书、有思考、有收获。
最近开了本新书,白岩松的《幸福了吗》。一个不惑之年的人,一个不惑之年的名人,立于各种舆论的最前锋,在他的角度看这个时代,确有值得我们思考的观点。
就如白岩松曾对***事的年轻人,提出过如下的质疑:为什么你们永远不说不?
新一代的年轻编导,只会听从领导安排,领取任务去完成,而不像白岩松这一代,敢于当面向顶头上司提出意见,经常拍桌子。而他拍完桌子,工作与事业却能走上更好的轨道;只不过这种行为若放在现在,结局可能就要耐人寻味多了。
笔者工作八年,如白岩松经历的,那种充满质疑与修正的职场环境,确实闻所未闻。不是没有见过敢于质疑的同事,只是如同钥匙配不上锁,很难说是钥匙不对,还是锁不对。当然,在表面上看,多数都会被认为是这些年轻的“钥匙”不对,因为锁毕竟是锁,让他们去适应钥匙,太难。
之前的一位部门经理,是一把难开的锁。办公室的每个人,都曾就他安排的工作提出过自己的意见,只是无论正确与否,无论差异大小,在你听完任务,说出的第一个词语不是“好的”,经理眉头就皱成了倒八字,最后用各种帽子,把同事们“捂”的严严实实。
他任职一年以后,再也没人提出过任何意见,整个部门一片祥和,一片死水,任他如何搅动,也再未恢复什么生机。
可想而知,当每个人只能按照命令运行时,其本有的潜力,只能躲藏得越深越好。怕的不是大帽子,而是怕把脚夹出血的鞋子。
如白岩松所说:大家都开始做人了!可是,该怎么做事呢?
这个做人,指职场做人。每个人都只敢好好做人,那只能把做事往后放放了。在他的文字里,并不是单纯在指责如今的职场做人法则,而是指出如今的这个大环境,似乎很多情况下已经不适合“质疑”的生长,也不在乎“能动性”的力量了。
可是,真的如此吗?在我的角度来看,事实还有一部分被掩盖着。
青年白岩松所处的,是媒体高速发展变革的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应该像饿了多日的狮子一般渴望。而他的那一代,真正科班出身的人才,又如旱季草原上的斑羚一样稀少。
最最重要的,白岩松只有一个,能下笔有神又出口成章,能抛头露面又埋头苦干。“白岩松”式人物,本就稀少,而且每个都有每个的专长和特色粉丝群,导致谁也无法完全替代谁。
于是,用当下最流行的“核心价值”来说,“白岩松”就是白岩松的核心价值。
他的质疑和意见,只对工作不对人,不说本就有其自身独一无二的价值,即便再打上司的脸,也没人会随意把他边缘化。要不来一个紧急艰巨的直播任务,再找另一个“白岩松”就难了。
听朋友说过他的一个同事。这人是电子表格高手,曾经有一次,办公室三个人用了一个晚上,也没整理正确一张大表格。第二天喊他来帮忙,噼噼啪啪半小时搞定,里面嵌套的各种公式与透视表,让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只是此人不太善假辞色,经常惹上司不高兴。终于有一次,上司借机把他调走了。
可能上司本以为这下和谐了,结果没两天又来了一堆表格,同事们傻眼了,没人敢碰。无奈,上司又硬是把他要了回来,从此往后,对他的那些小毛病,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
如此回头看年轻时期,充满质疑的白岩松,就可以知道:时代虽然在变,但是从根本上的规则并没有改变;一个人如果足够有分量,那他的话也会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他的脚上,也不会轻易被穿上夹脚的鞋子,他屁股下的位置,更没人敢随便坐。
独有的实力,才是最通用的通行证,也只有这样,做人与做事才能两不误吧。“质疑”的时代并没有过去,会做事的人,也永远比只会做人的人,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