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看小说的时代散文。

我初中的时候喜欢看小说。学校图书馆里没有多少小说可以看,所以我没有从学校图书馆借小说,因为学校图书馆在文革初期被扫荡一空,最后书也没剩多少了。到我上初中的时候,学校图书馆的书已经不多了。据说我们位于郊区的重点中学的图书馆在文革前的北京中学中是首屈一指的。

那时候我已经可以通过我哥看小说了。哥哥在村里当兽医,也是总队的一员。因为是大队的兽医,经常去区畜牧局拿兽药,所以也顺便去大队的图书馆借书,一次借三五十本,主要是小说;直到你归还上次借的书,你才能借书。一直都是这样,总有书看。

我哥哥骑自行车去那个地区。每次他的主要任务是去畜牧局拿兽药,但他时刻不忘还书和借书,所以一次不能借太多书,一次只能借三五十本。从我们村到区里40多里路,每次吃兽药,借点书,自行车的负重已经很重了。村里的年轻人总是希望他们的兄弟借更多的书,但很难做到这一点。另外,如果之前借的书都还没还,肯定是借不了太多书了。

我通常在冬天的暑假看小说。我无事可做,只好去兽医站找我弟弟。有时候看到弟弟刚从区里回来。兽医站的土炕上有几十本刚借来的书。一看都是小说,很多都是第一次看。我特别激动。因为哥哥借的书我总是第一个看,晚了就看不下去了。如果书进了大队的图书馆,长期不能归还,想看也很难。

就是在那段日子里,我看了很多小说,比如《三家巷》、《野火》、《春风打古城》、《飞虎队》、《敌后武装》、《平原一枪一炮》、《火金刚》、《林雪海元》、《青春之歌》、《红岩》、《暴风骤雨》、《山区巨变》。还有《古城里的春天》、《前驱》、《李的三倍儿》、《郑一路》、《沸腾的群山》、《春潮》、《战斗在未知的河流》等。后面的小说早就被现在的人们遗忘了,很多已经失去了价值。

当然,很多当代小说读不下去,因为很多作家被打倒了,茅盾的《子夜》读不下去,巴金的《家·春秋》读不下去,老舍的读不下去,赵树理的读不下去...

我当时能看的就是这些小说,而且只是小说;农村图书馆不借诗词散文,一般也没人看,所以大队图书馆只借小说,然后是一些农业科技方面的书。那时,我对文学写作并不着迷。真正喜欢文学,开始文学创作,是在高中的时候。那时候我喜欢看小说,没有上升到想写小说。但是那时候我很投入的看小说,能够沉浸在小说的故事里。现在对这些小说的故事描写还是有一定印象的。那时候看书的速度也挺快的。有时候一部400到500页的小说,一两天就能看完。如果你不快点完成它,你就不会喜欢它。轮不到我去大队的图书馆看书。如果你想看,你要等很长时间,然后我哥哥会把它们还给区图书馆。所以有时候一个冬天要看很多小说,都是小说。

普通小说我能看一遍,而且看得很快。不过有些小说我会慢慢看,甚至经常回头看,所以自然会慢慢看,比如《三家巷》、《林元》、《青春之歌》、《红旗谱》、《创业史》等。,而且我会认真读,因为读者只要有味道就会认真感受。因为我觉得这些写得好的小说值得认真读,我也不可能一下子读完。

初中三个寒假,除了十几天上山打柴,一般时间都是看小说,剩下的时间不多了,要快速突击完成寒假作业。

生活中很多知识不是从学校获得的,也不是老师给的,而是课后,尤其是文学的启蒙。必须通过阅读大量的课外书和大量的文学作品。这是我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我走上文学道路的铺垫。其实很多作者都是这样的,这是不可否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