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管理处的女性一般都做些什么?

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云南电视台工作人员走在滇缅公路上。试图找到这张老照片的位置。为此,省交通厅召集了许多专家学者和史志办的人士,请他们提出可能的地点。然而,尽管他们在滇缅公路线上来回跑了几趟,走遍了省内相似的地形和道路,却始终没有发现与老照片相似的东西。探索者叹息道:“它似乎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

到2001年底,云南学者葛通过网络了解到,当年介绍滇缅战争的一本相册的编辑森山康弘说,第二十四转可能在贵州。受此启发,葛乘火车从昆明来到贵州省安顺市寻找他的梦想。安顺公路管理局的一位中年女同志告诉他:“我好像在兴义地区的晴隆县、普安县或者六盘水市到盘县的公路上见过。“这些地区不属于安顺管辖。有了多次寻找的经验,这次葛选择了一个更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在长途汽车站问老司机。司机们看到老照片后,马上把位置说得非常清楚准确:“从晴隆县城往昆明方向走一公里。当你到了那里,说‘到24岁’,所有人都知道了。"

3月1日中午,格书亚到达晴隆县城,急欲打听。果然,街上每个骑三轮车出租车的男孩和女孩都知道“24号弯”,他们告诉他,这条路是“美国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葛租了一辆三轮车,终于来到了他向往已久的路上。为了在同一角度拍出和老照片一模一样的照片,他爬到对面山顶,经历了艰难险阻——在使用50 mm镜头的情况下,他要站在距离万丈深渊悬崖边缘不到30厘米的地方!

对于葛的发现,贵州都市报用了《云南史家解密贵州“24转”》的标题:云南信息报发表题为《历史尘埃揭秘——滇缅公路贵州“24转”》的长篇报道;广州羊城晚报设计了一个横幅标题:“举世闻名的《二十四转》原在贵州”,其眉上的题词写着:“研究二战历史的专家葛破译一张老照片,纠正一个57年的谬误。”以至于有人打算进一步讨论“历史是怎么出错的”、“为什么贵州人不知道这段路”等话题。

真的是这样吗?

贵州公安综合规划处处长周在接受采访时说:“著名的‘转24’太危险了。因此,在50年代中期,在‘24号弯’附近的另一个斜坡上,筑路工人减缓了纵坡,修建了一条新的道路以方便驾驶,但旧路仍被保留和维护。现在,‘24拐’还是一条土路。有些人也喜欢开着它玩。开车去那里很有意思。非常好。你一打方向盘,就上去了。”

贵州省会的人没有犯错,但眼睛是雪亮的。景龙县文物管理所将“二十四道拐”列为1988近代建筑文物保护单位。本地人蒋世民(民间艺人)曾在1989画过一幅纯写实的画,画中有“二十四道拐”和回头就能看到的邻山若虫。其碑文还赫然写着:“史迪威路是我县第24拐,二战时盟军为进攻日军在缅甸而修建的……”时至今日,这幅长三米、宽两米的杰作,已经在县政府招待所悬挂了14年有余。

记录显示,60年前抗战胜利之初,当有人指责“24拐”险峻、狭窄、危险,并提出重建路网绕行新线时,青龙人挺身而出,捍卫了“24拐”的声誉和生存。当时县议会提交报告说:“二十四转路本来就太窄,以至于在其他地方重叠的普通司机都试图惩罚二十四转。因此,这个地方被认为是一条危险的道路。”实际上24转“已在原线上支线完成,跨越贵州、云南、广西,实为西南大动脉,八年抗战战果辉煌。”新中国成立二十年,24转依然承载着交通和车辆。

“24转”虽然并不神秘,但却唤起了不想尝试的人,去做更多的思考和更深的探索。着眼于其历史渊源、文化积淀和社会价值,进行深入探索和科学论证。

民国以来,各地的商旅和军事运输比以前更为密切,因此有必要修建现代化的高速公路。1935前,贵州省沿黔滇古驿道方向,地形缓慢,完成贵阳至安顺黄果树高速公路。另一方面,在云南,沿着65438至0935的同一条古驿道,修建了昆明至省界边缘的平邑县(今富源)的路基桥涵。而从平邑到盘县,经安南到黄果树,其间270多公里,依然保留着依山傍水的古驿道线。道路的中断影响了士绅和人民。旧时代地方当局的偏安意识和负责人的闭门心态可见一斑。

1935年6月,蒋介石乘长征红军追击之机,率中央军政要员进驻贵阳,得知因贵州、云南道路不通,士绅、商人怨声载道。于是从统一法令、消灭割据政权的目的出发,决定中央政府主要出资修建两省公路,一时大受欢迎。随即派军委参与讨论,并由曾阳率领军委航英公路处的工程专家全权负责连接黔滇公路,决定沿平邑、盘县、安南、黄果树中线古驿道修筑公路。还确定平邑至盘县向西的公路由云南省公路总局建设。贵州黄果树从安南到盘县向东的路段将由贵州勘测。

目前贵阳是湘、渝、黔、滇东西向干线上的枢纽站。从这里乘车西行,经过贵阳安顺之间的高山平坝,到达关索岭,这里地势陡升,群山当空。公路下关索岭到北盘江,南北走向,波涛汹涌。跨过“长河”的盘江铁索大桥,进入固安南县境内。沿路爬上凉水营,到达蛤蟆关、连城三级梯田,再来到贵州西部险关雅观山路,雅观山路位于固安县城边缘。雅观海拔1799米,是贵阳以西最危险的黔滇公路咽喉隧道。“24转”是一个蜿蜒的山弯,沿着古崖关的切割山而建。当时安南县的江上桥和盘山路,就像两把铁钳,控制着整个黔滇公路的开通和关闭。抗战时期,凡从广东、广西、四川、湖南等地不坐飞机去昆明的人,都要经过盘江铁路桥和青龙县的雅观山路。道路建设进展顺利。到1936 9月,贵阳黄泛段公路建成;此前,平盘段公路也于3月1936完成。这是60多年前连接中国东部和云南西部边境的第一条国道。

4月28日上午,京滇旅游团离开安南,进行了“24转”。第二天我经过曲靖,进入云南。29日下午抵达昆明。该团两天内从贵州开车到云南。称赞这条因地制宜新建的山区国道勘测线设计工程的质量。“除了湖南省,没有人喜欢它。”完善配套设施后,于6月25日正式验收完成,1937+065438+。从此,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由于这一段虽短但至关重要的公路的建成,终于形成了中国西部一脉相连、交流畅通的新局面。这时候中国被太阳侵略了。东南,半壁河山,烛光,血染大地,国破家亡,流民奔涌。抗战重心也因为京津沪杭相继沦陷而全面西移。当下,全线开通之初的黔滇公路干线,在人员疏散、物资运输等方面,立即显示出巨大的经济和国防作用。

在军政民商事由东向西移动的同时,从65438年2月+0938年到6月初1942年的三年间,通过滇缅公路进口的抗战物资装备也在同一条公路上由西向东运输。这一阶段,负责战时后方运输的军委西南运输管理局,把昆明到贵阳、贵阳到重庆的四个旅约800辆卡车。也就是说,只有一辆车要经过“二十四拐”和“盘江铁路桥”。加上其他军用商用系统,估计不下2000辆。据查,从2月1939至2月194110,共带入抗战物资22万余吨。再加上其他陆路运输系统,过去的物资总吨位远不止这个。

抗战开始后,28日北平沦陷,31天津沦陷。为了传承中华文化和教育,1938年4月,西南联大的前身长沙临时大学的近300名师生组成“湘黔滇游团”进行了一次穿越安南(今青龙)的长征,沿着这条仅历时半年的西进公路跨过盘江大桥,走上了“二十四道拐”行走在昆明,爱国师生在这里与西域的张骞、唐僧西游、郑和西下

旅行团的师生经过青龙,让这个小县城在历史上名声大噪。连城县城只有一条宽约两尺、长不到百米的直路,而且这条街是露天市场。山区的苗族、布依族同胞用红薯、土豆、甘蔗、柴火换来了油盐布匹,给师生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朱在《长沙临时大学西迁昆明途中杂诗》一诗中,写了一首关于盘山公路的诗:“唯有此无畏之心,方能破险坦荡;我的路不能挡,曲曲岭山。”他关于苗女卖蔗的诗说:“烈日当空怒,使人汗流雨下。比姑娘还多,一根拐杖重黄金。”他的《负布衣人颂》写道:“负布衣行万里路,只赚一口饭。布虽有一千尺长,我却拿不出一寸。”这些都是大会师生沿着空无一人的小路所见所闻的真实感受。而《芙蓉花怒放颂》说:“红白胜青黄,种花为粟。人生乐趣,问毒药有没有毒。”也揭露了旧中国吏治失察、民风腐朽等弊端,表现了师生对外忧内患的关注和对国计民生的思考。

1941 65438+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随后,日军攻占缅甸,切断了滇缅公路这一国际通道,并沿途占领了缅甸北部和西部,威胁到中国抗战大后方。中美英苏结成联合同盟,* * *反击德意日法西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和远东的军事政治抗战,在太平洋上与日军作战;另一方面,有了大量的军援、军械甚至军队,中国甚至缅甸、印度都被打开了。因此,美国陆军中将(Joseph Warren Stilwell)将军于1942年3月奉命来华,直接参与指挥盟军援华抗日,身居美国驻华军事代表、美国驻华军事代表、中国三军总司令、美国援日物资主管等6个重要职位。

大量美军和装备入境,在昆明以东开设大规模美军营地和囤积基地。对华空中驼峰航线的货运机场和库存大本营设在沾益,美军的主要后勤机构设在玉井。14空军的基础和附属部门遍布昆明。提供服务维护、管理和调度的美军组织已经延伸到后方和前沿。当时美国对华援助物资大部分用于供给抗战首都重庆的中央政府。同时,还需要向龚伟省会重庆的川、鄂、湘、桂战区运送军用物资。在战争年代,这些物资和人员都是以美国卡车运输为主,要经过黔滇国道,要从青龙24爬上爬下。

在中国盟军交通和工程工程师看来,这座路面破损严重、桥梁脆弱危险的24转盘江斜拉桥,必须进行改建和加固。1991出版的《贵州省志·交通志》记载了“二十四拐”的修建、管理和改造历史,有“二十四拐”改为“二十六拐438+0”的地质图。档案记载名为“美军在青龙设站成立公路改善工程处”,这个战争年代的公路改造工程,尤其是“24拐”的线路勘测、设计、施工的方案,“是美国人在战争时期提出的”;美国派往中国的工程技术官兵“当时驻扎在当地修路。”与此同时,“美国公路工程部队。还驻扎在贵州的盘县、普安、青龙、兴义、关岭等地,修建云贵国道。“这迅速改变了黔滇干线和青龙路桥的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

只是这一次,美国陆军工程兵团做了四件事。首先是减弯改线,将原设计的24匝减为21匝。(从照片拍摄的角度来看,只有21转,现在离入口折叠的盘山弯还有24转——作者)。其减弯位置在上坡路段的起点。所以,迄今为止所有的“二十四转”照片都只是沿用了原来的旧名,从来没有也永远不可能有一个真正拿过镜头的“二十四转”。画了很多“二十四转”的是青龙人的全景写实油画。然后有一条大沟流过山泉;同时,沿山路松散薄弱部位,选址修筑石墙,加固堡坎,护坡固土,防止土体坍塌,阻断交通。第三,适当加宽曲线和压实路面。整个工程,除了开挖和起重工作由中国承担,其他方面,如设计、监理、组织施工等,都由美国工程技术官兵承担。

最难能可贵的是,从“24道拐”路面的景色来看,一位摄影师在刻意展示援助中国抗日战争的美国货运卡车车队,在减弯变线后的“24道拐”山路上,绕圈爬坡有序行驶的画面。有人一般称之为“二十四转”照片,因为它展现了滇缅交通线上“鲜为人知的超现实画面”,所以广为流传。这种说法难免模糊不实,令人眼花缭乱。其实在《转24》的众多照片中,只有这一帧最有价值。由于作者巧妙地呈现了一个二战局势的“五W要素”,即新闻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和结果,被视为这一重要历史景观的缩影。就照片制作而言,作者通过暗室处理、画面剪辑、场景选择等手段,将山的厚重与车体的轻盈、岩头的辽阔与轮辐的渺小、道路的曲折与险峻岩石的挺立、马达的呻吟与荒凉山谷的寂静等可能被观察到的因素, 成音阶框架,所以生成具有强烈的感官冲击和火热的艺术感染力,这也成为本文引用的框架。

“贵州24转”的发现,证实了在云南引起的震动是意料之外的。有人打了个比方说:半个多世纪以来,《转24》这张照片和云南人息息相关。今天突然跟云南人说24转在贵州,就像说这个婴儿疙瘩是别人家的孩子。“这对他们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在外人看来,云南人血肉相连的根源是70年来“把邻居的神器据为己有”形成的思维定势。多年来,一致公认“二十四道拐”位于滇缅公路某段;进而作为血腥滇缅公路的形象标识,不遗余力的宣传推广。现在真相大白了,有些人难免不会有很大的失落感;同时,也难免有些人不会有被“忽悠”多年的幻灭感。

现在想来,症结来自三个谬误。这是一个“24道转向”,以表现中美两军不顾困难并肩抗击日本法西斯,与中国抗战后方的国际货运通道滇缅公路有本质区别。这是一个。“二十四道拐”闻名海内外。就在1942年美国与中国缔结军事同盟后,通过飞越驼峰,再通过公路运输,维持了中国的抗战局面。这一时期,滇西和缅北都被侵华日军占领,蜿蜒其间的滇缅公路名存实亡。稍微有点历史地理知识的人都知道,那些年没有也不可能有美国卡车爬下滇缅公路。两者不可同日而语,此为其二。最重要的是在1942开头到1944和10开头的近三年时间里。美国中缅印战区总司令史迪威将军实际指挥美国武装力量援华,控制武装力量援华所需物资。它在电影节的总部和总司令办公室的官邸都位于当年的战时首都重庆。史迪威将军上任的首要任务就是利用美国提供的资源,改善和加强以首都重庆为代表的中国政府的抗战职能。正是基于这一前提,当年的“中印公路”更名为“史迪威路”,连接了从利多到重庆的中缅印全线,具有超越交通停靠站的军事、政治、外交的象征意义。贵州晴隆的“24道拐”是陆路交通的必经之路,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被选为“史迪威之路”的形象标识,却显示了照片作者具有大局观、洞察本质的品质和才华。

当我们把全文包起来,打算总结上述“寻访之旅”和“名利之争”时,有一种说不出的尴尬。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因为这也说明“战后中国学者和媒体没有做简单的调查研究”,说明“我们对抗日战争这样的重大历史问题的研究还存在很大的漏洞。”参考资料:

/

要了解更多信息,请参考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