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向东的夺梅历程
5月21日,运城机场管乐齐鸣、鲜花簇拥,沿街巷内鞭炮轰鸣、人声鼎沸,盐湖区四大班子、戏迷朋友、广大市民以无比喜悦的心情迎接著名蒲剧演员孔向东夺梅载誉归来。
第二天,“纪念毛泽东同志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7周年暨第24届梅花奖山西获奖演员座谈会”在太原隆重举行,省领导胡苏平、张平会见了我省三名夺梅演员,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王爱爱、田桂兰等众多名家***庆夺梅,并对孔向东取得如此好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第二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24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于5月18日在杭州市揭晓,孔向东以大型历史古装悲剧《清风亭》的出色唱腔和完美表演,经过层层激烈角逐,以第三名的优秀成绩问鼎梅花,这是运城市戏剧界摘取的第六朵“梅花”,是获得本次戏剧梅花奖演员中唯一的县级剧团演员。 蒲剧是中国戏剧的源头,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一关汉卿诞生于运城盐湖解州,他创作的《窦娥冤》闻名遐迩、源远流长。古老的蒲剧是河东梆子戏的鼻祖,她腔高板急、起伏跌宕,长于抒发慷慨之情,仿佛黄河艄公、纤夫号子的恢宏气势,那行云流水般大气磅礴的唱腔,疾风暴雨般激越昂扬的伴奏,爆发力、冲击力和震撼力激荡着当地的百姓,人们闲暇之余喊两句荡气回肠的蒲剧,都是一种极大享乐和享受。孔向东便是在这种艺术生态质朴而浓烈的土地上悄然成长的。
1972年,孔向东出生于运城市芮城县山区一个普通农家,儿时的他天赋聪颖,酷爱蒲剧,加之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和一种异乎寻常的悟性,他对蒲剧的痴迷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他们村古树上的大喇叭,天天播放王天明的《空城计》,小向东太入迷了,他用枣木削成木梆,打着节拍边敲边学,得空就唱,尤其是在每天放学回家的路上,当时村民没有看钟表的习惯,一听见巷道里孔向东的梆子响了,就知道学生放学了……孔向东的奶奶有根铁拐,中空带弯,小向东喜欢把铁拐当号吹,每逢星期天,他便纠集村里的同学娃娃,吹着敲着打着,自己编著曲唱,触景生情看见什么唱什么,活色生香别有一番风味和乐趣。
由于对蒲剧的由衷热爱,孔向东在12岁那年,以自学《空城计》里一段清唱考上了芮城戏校。两年后,以《芦花》中一段纯净、洪亮的唱腔,受到各位老师的格外青睐,顺利考入运城地区艺术学校。该校为向东的起根发苗、茁壮成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各位老师手把手教戏,打着拍子一句一句教唱,在他们的悉心指点下,他苦练基本功,钻研演唱技巧,向老师学、前辈学、向同行学、向其他剧种学,一个个荣誉记下了他勤奋艺术的足迹。
1991年赴太原参加山西省教学剧目汇演,获得舞台表演、唱腔比赛两个一等奖;1996年在中央电视台影视部、运城行署文化局等联合拍摄的蒲剧电视连续剧《西厢记》中,担纲张生配唱和主题歌独唱,该剧不仅获得了省“五个一工程奖”,而且还获得了中国戏曲电视“飞天奖”。2001年,山西卫视《走进大戏台》栏目举办首届年度总决赛,孔向东以《清风亭》中张元秀、《辕门斩子》中的杨延景、《周仁献嫂》中的周仁,老生、须生、小生三个不同角色、不同年龄跨度的表演,令评委和观众叫绝,以几乎满分的成绩技压群雄,一举夺得专业组总擂主,“三生红”的美誉在三晋大地不胫而走。 2003年,为了传承蒲剧艺术,振兴蒲剧事业,盐湖区重组蒲剧团,特别聘请孔向东担任团长。他接过重担决心在这里扎稳根基,实现人生价值,孔向东的艺术之路从此转入一个崭新阶段。
一个好的团长可以带出一个好团队,一出好戏可以救活一个剧团。孔向东走马上任后,克服重重困难,连续恢复排练了《薛刚反朝》《善士亭》《周仁献嫂》和《清风亭》等传统剧,还移植演出了大型现代戏 《抢来的警官》,排练出《岳飞夫人》《双官诰》等戏。当时正值防非典时期,他一方面突击排戏,一方面派人购置戏箱,抓基础设施建设。8月份便率领盐湖区蒲剧团奔赴运城、临汾、吕梁各地倾情演出……
戏曲的主打市场在农村,艺术的蓬勃生机在民间,盐湖区蒲剧团长年奔波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一带演出,每年的演出多达300余场,演一场爆满一场,演一场成功一场,所到之处备受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和由衷喜爱。
2005年,山西省举行第十届戏剧“杏花奖”评比活动。孔向东以大型历史改编戏《赵氏孤儿》与大批省、市级演员同台竞争,荣获比赛第一名,捧回杏花奖;2007年,山西省组织“四大梆子”赴京展演。孔向东代表蒲州梆子再显身手,唱响了京华剧场和著名学府,以艺术实力扩大了蒲剧的影响力;2008年,以《三别牛背梁》又一次捧回“杏花奖”;同年孔向东率团赴京汇报演出,引起专家格外关注,同时对基层团队的不凡业绩和孔向东的艺术造诣给予充分肯定。由于他唱腔饱满、道白铿锵、行腔舒展、韵重味浓,艺术风格独具匠心,又被誉为山西蒲剧“男一号”。
孔向东盛名之下不肯停歇前进的步履,他把目光投向了戏剧的最高奖项——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
夺梅征程曲折而艰难,首先是历尽艰辛找原创剧本:由运城专家多次开会讨论创作,走云南下四川辛苦奔波,赴河南上太原多方求告,几次到北京找国家级导演出谋划策……结果还是没有合适的剧本。直到2008年前半年,中国戏剧学院导演系主任裴福林来运城,看了他的演出后,认为孔向东对《清风亭》把握透彻,拿捏准确,建议以此参加比赛。
《清风亭》为大型历史古装悲剧,是一部人间伦理道德故事剧,著名京剧大师周信芳、马连良均擅演此剧,许多地方戏都演出过。要想重新推出,难度很大,必须对剧本进行大量的修改,进一步突出蒲剧特色。经过裴导和当地剧组的多次研究改编,剧本层次分明,内容充实,情节细腻,引人入胜。整个剧情合理流畅,情节细致入微,人物形象突出,唱腔和表演空间增大。
为演好这场戏,孔向东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和汗水,对每个细节、每句唱段都抠来抠去反复揣摩,尤其是那辛苦养育孩子十三年的主题唱段,他做了上千次的模唱,最后采用了轻音低唱和高亢紧唱相结合,把蒲剧的二性、流水、一倒一爻运用得娴熟自如。他力求表演生动细腻,在“谴子”一场中,为了追求一个动作的完美,他一次又一次反复训练,摔裂了膝盖,几乎撕断韧带,到北京诊断时,大夫建议立马做手术,想到术后漫长的恢复时间,孔向东一口回绝,他说:“只要一上台,我就忘掉所有疼痛,只要能捧回梅花奖,为我们盐湖区塑造一个文化的品牌,哪怕这条腿不要了……”
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潜心苦练的《清风亭》在平顶山演出时,孔向东在清风亭前“捡子、追子、认子、谴子”几场情节戏中,把张元秀老人养子之艰难,失子之悲痛,追子之心情,盼子之凄苦,谴子之义愤,由喜、而忧、至愤复杂交加的情感,唱得气息饱满,激昂宏亮,形神兼备,真切感人,把一个衰派老生的形象演绎得声情俱佳。尤其是老生程式和圆场功、跪步、抢背等难度颇大的演技,他表演得淋漓尽致,扣人心弦,尽管存在着地域、剧种、唱腔、念做的差异,但仍使观众掌声雷鸣,喝彩不断。演出结束后,孔向东几次谢幕,观众的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久久不肯离去。 孔向东像报春的红梅,历经几多风霜雨雪,几多艰难困苦,几多阳光照抚,几多雨露滋润,才含苞怒放。
夺梅后的孔向东有三个感慨,一是一名演员的成长离不开一个和谐的团队,他说这朵梅花吸收了他们全团的营养,是盐湖区蒲剧团培育的结果。六年来,大家以剧团为家,一个灶上吃饭,一个大厅排戏,集体观念强,精神面貌好。每次外出演出,装台卸台齐动手,全团上下协力干,主角次角一盘棋,这种精神激励着每位团员。孔团长说,剧团能有如此蒸蒸日上的局面,他之所以能够把全部精力放在演戏上,关键是有一个坚如磐石的后盾,这和各位团员长年辛苦工作是分不开的。正因为有他们严丝合缝的流畅配合,有他们一丝不苟地前后台认真检点,有他们多年严密组织的经验,才有了平顶山这次成功演出。
二是得了梅花奖的孔向东不敢有丝毫懈怠马虎,把夺梅当做又一个新的起点。他说男演员到了40岁的年龄才会演戏,光会演戏还远远不够,关键是还要有好的剧本。好的剧本是一个剧团的生命,今后要在创新剧本、更新剧目上下大工夫,困难和挑战是存在的,但他非常有信心。
三是如何发扬光大蒲剧,特别是发展蒲剧男声唱腔。蒲剧的男声唱法行腔一致,唱腔音调高、板眼紧,对演员的声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存在再好的男声也保持不到50岁的残酷局面。眼下蒲剧拥有的年轻戏迷越来越多,他们非常喜欢听现代蒲剧新唱腔,渴望蒲剧与时俱进,因此用科学的方法改革蒲剧势在必行。他想把现代歌曲的元素融进古老的戏剧,创新男声蒲剧新唱腔,使蒲剧逐步与国家大剧种唱腔接轨。他说:“我爱唱,也能唱,但还不能说会唱”,目前他正潜心研究发声规律,使咬字、喷口、偷气等细节力求精益求精,他已把一种悠扬委婉的唱腔录成带从网上发布出去,先接受戏迷评论。
孔向东夺梅后,说的最多的是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又一个新的蒲剧梅花奖的诞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标志,是蒲剧传唱千年的历史见证。一个好演员可以支撑一个好剧种,我们期待这一传统戏剧能够持久地滋润观众的生活。(新闻来自:胡向泽 赵山理 任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