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年代 观后感
“2004年,有一部名叫《奔腾年代》(Sea biscuit)的影片参加了奥斯卡的角逐。”
以上消息,是我于2008年3月1日晚七点得知的。
我很想说我是一个电影狂热分子,但通过这则事情,我想你应该明白,我的这种狂热在2004年我还处于初一(还未脱离动画片)的年纪并无肆意扩散的倾向。那个年纪,好电影的定义还很模糊,只会看些《哈利·波特》《魔戒》之类。
而现在,随着自己越来越多的“阅历”,对电影也越来越挑剔。但《奔腾年代》这部电影不得不让我拜倒。
先说说片名吧。或许由于自己近视的厉害(导致听力增强),于是听见了同学说起了“奔驰”“车”之类的词语,潜意识的定义了影片的内容,和许多人一样受到了片名的误导,认为电影就是讲奔驰车怎样诞生和发展的。不过如果是看了英文名Sea biscuit,或许便不会有这种大错特错的想法了。
但是相比被“海洋饼干”这个莫名其妙的片名搞晕,我更愿意选择恍然大悟之后的畅快。
影片开头很有意思。第一遍看时会看不懂,觉得很杂乱,但第二遍、第三遍……就会品出其中的味道。导演很巧妙的转换镜头,描述影片中几个人物的经历,然后该说的都说完了,水到渠成,让他们再来个“大团圆”。
恩,接下来应该说到主人公了,一人一马,同样身材矮小,同样狼狈潦倒。一个从小因经济危机被父母送到了赛马场,但并没能飞黄腾达,无奈之下又开始了拳击生涯,却又被人打瞎了一只眼睛。另一个脾气暴躁,险些被一枪打死,就在这时,它被救了下来,但却是去拉磨。很不幸又很幸运的,一位主人公看管另一位主人公拉磨。
说到这儿,就又咬引出一位关键人物了,如果没有他,估计两位主人公就只能以“看管”和“被看管”的身份拉一辈子磨了。正是他的出现,将两位主人公推向光明,他即是伯乐。古人云,先有了伯乐,才有了千里马,我看过这影片后十分赞同。他无权无势,无依无靠,但却对马“情有独钟”,最终成为了两位主人公的“总教练”。
另外还有一个人物,可以说他是本片中的“小金库”,他为两位主人公和伯乐提供财力支持,影片对于他的背景的描述也比较详细,他的人生可以说是一部艰辛的奋斗史。
文中还有些人物,片中都赋予了他们鲜明的个性和错杂的背景。本片中人物经历的描述和许多前后线索、细节的串联,让我觉得这一部《奔腾年代》是最真实中的真实,同样也像是最真实中的一点幻想。
咳咳,忘记了影片中一个最为引人注目的形象——那位“道具齐全”的播音员。此公与本片的主旋律有些微的不协调感,但他的加入反而为本片增加了彩色的一笔,不浓不淡,恰到好处。此公我便不再多用笔墨,他还需观众自己去品味。
看到影片中几个人物的“大团圆”时,影片便渐渐推入高潮,就好像之前的内容都是一首歌曲的前奏一样。我原本以为影片会在两位主人公第一次成功后就结束,但编剧显然很狡猾(这部影片不同于其他励志片也由此原因)。大喜大悲,赚尽眼泪,扣人心弦。每次听到马蹄铿锵有力的撞击地面,就觉得那像是心跳的节奏。在影片中,有几句话使我的感触颇深(印象中的):
“This is not a finish line, the future is the finish line.”
“You can’t throw a whole life away just because he is banged up a little.”
影片中最感人的一段是两位主人公同样受了伤,他们一同等待着伤愈,他们躺在草地上,阳光懒懒的撒了满身;他们漫步在跑道上,瑞德小声的像个解说员一样的宣布着他们的胜利……这一段没有欢呼的人群,闪烁的镁光灯,金灿灿的奖杯,所以平实而又生动。
影片中最美的场景是为了训练海洋饼干,瑞德骑着它不停的奔跑。我的文字无法将那种美丽完全记录下来,所以它必须由观众自己感受。(请原谅鄙人不才)
唯一被我所预料到的,就是最后的胜利。虽然很清楚两位主人公最后都会胜利的,但其中胜利的过程着实深深打动了我。
在影片的结尾,骑着伤愈的海洋饼干冲向胜利的终点线的瑞德,内心有这样一段独白:
“You know, everybody thinks we found this broken-down horse, and fix him, but we didn’t. He fixed us. Every one of us, and I guess, in a way, we kind of fixed each other, too.”
最后,电影散场了,可我还没从电影中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