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简介
中文名:余华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杭州
出生日期:1960年4月3日
职业:作家
主要成就:中国大陆先锋小说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十八岁旅行》《血色梅花》《活着》《许三观卖血》《如烟之事》。
代表作《活着》
兄弟
1960(4·3事件源头)4月3日出生,祖籍山东高唐。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后随医生父亲华自志、母亲余佩文(父母姓氏是余华名字的来源)迁居海盐县。高中毕业后做了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加入了县文化馆和嘉兴市文联。余华曾两次赴北京鲁迅文学院深造。在鹿苑逗留期间,他遇到了女诗人陈红,后来成为他的妻子。因为陈红在北京工作,余华后来搬到北京住了十几年。现居浙江杭州。余华在1984开始发表小说。20世纪80年代,他与苏童、格非、孙甘露等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被评论界称为“先锋文学”。他的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俄语、意大利语、荷兰语、挪威语、韩语和日语,并在国外出版。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被数百位评论家和文学编辑评选为“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的十部作品”。1998 2002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弗文学奖,澳大利亚悬疑句文学奖,2004年获法国文学艺术骑士奖。小说《活着》由张艺谋执导,并被拍成同名电影。著有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短篇小说集《人间如烟》,《黄昏中的少年》,中篇小说集《我胆小如鼠,战战兢兢》,以及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兄弟》、《在细雨中呼喊》等。他还写了许多散文和文学及音乐评论。现就职于杭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我小学毕业后的那一年,应该是1973。县图书馆重新向公众开放,我父亲为我和弟弟办了一张借书证。从那以后,我开始喜欢看小说,尤其是小说。那个时代的作品我几乎都看过:浩然的《广金大道》、《牛虻》、《洪南战史》、《新桥》、《矿难风云》、《春雪》、《闪闪的红星》...我当时最喜欢的书是《闪闪的红星》,然后是《矿难风暴》。其实我真正有书看的时候是十八九岁,很可悲。我读过一位名叫艾略特的伟大诗人的传记。中学毕业的时候,他已经读了上千部古典和现代名著,以后不需要再读了。当我到了他的年龄时,我刚刚开始“阅读”。当时中国的文学杂志虽然都很差,文学质量也不好,但是每份杂志的发行量都很大。那时候,还没有其他种类的杂志。只要是杂志,都是文艺的,任何破杂志都能卖出30多万册。后来我看了一个美国作家,杰克·伦敦,他给一个文学青年写了一封信,里面有一句话:你宁愿读一行拜伦的诗,也不愿意读现在的100多本文学杂志。当时我立刻明白了这个道理: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垃圾上,应该读经典作品。从那以后,我买了大量被誉为20世纪经典的文学作品...我有一个观点,他作为一个作家是否优秀,取决于他作为一个读者是否优秀。所以那些年我成了一个非常好的读者,读了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虽然我的文笔和他们不一样,但我知道如何判断和把握叙事过程。这是一次重要的经历。年轻的时候喜欢看一些艰涩的小说,比如《如烟之事》。当时,马援说我“写了一个非常糟糕的非常好的故事”。现在发现十几年前看得津津有味的《城堡》几乎读不下去了。喜欢能一口气看完的书,比如《沉默的唐》,前不久重读,感觉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不是我懒读书,一口气能看完的书不一定容易,也不一定受欢迎。阅读和写作密切相关。我们为什么对一部作品有感觉?我相信当一个作家写作时,他知道如何让读者阅读。这种心理是有意还是无意。任何时代,都有不浮躁的读者。读书是一个人安静的时候做的事情。不是聚会,不是社会关注的热闹。写作和阅读都是冷清的,但这种状态就像海底的激流,总是汹涌澎湃。我有一个朋友,年轻的时候在大学学的是西方哲学,现在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他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有一天,他告诉我,“我的脑子像一个池塘,别人的书像一块石头;扔进池塘的石头激起的是水波,而不是石头。”最后他说,“所以,别人的知识在我脑子里装得再多,也是属于别人的,不是我的。“他的原话是用来抵御当时老师的批评的。在大学里,他是一个不爱读书的学生。现在回顾他的观点,除了有趣,还会说服很多人,但经不起太多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