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选择“寅初”作为开播之日呢?

按天道的运行法则:阴阳往复循环一年,历经春、夏、秋、冬有12个月,每月有30日,每一天有12个时辰,每个时辰又有八刻二十分。

寅初,就是二刻五分之内,第二个二刻五分之内为寅中里,而第三个二刻五分为寅中外,第四个二刻五分为寅刻末。

简单些理解,也就是说《长安十二时辰》的剧情,是以寅时开始,也就是清晨的:3-5点。

一日之计以子时为始,那么,马伯庸老师为何要从“寅时”写起呢?

前几天,“源易缘”曾发过一个动态,指出:传统文化《易经》中认为,自混沌初分时,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天地再交合,万物尽皆生。

“寅”为一日之内的3至5时,万物开始成长有“演”之意!

以“丑”时结束,应包含一个自然大道:经过生长到繁荣,直至衰亡、收藏的过程,仍然终而有始,万物滋生!

阴阳循环往复,祸福无门,却始终相随…

《长安十二时辰》里,除了寅时,依次相推的时间段分别是: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子时、丑时。

“源易缘”注意到,马老师所用的时间表现手法,正是古人所用的“12地支计时法”。

天干地支的来历,与轩辕黄帝有关。相传,黄帝时期,常遭蚩尤相挠。为解万民之苦,黄帝与蚩尤曾战于涿鹿之野。

然而,虽经百战,流血百里,黄帝却也不能战胜蚩尤。

于是,黄帝沐浴斋戒筑坛祭祀于天,方丘礼地。

上天受到感应,降下10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和12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助黄帝。

黄帝后将10天干按照圆形排列;以12地支按照方形排列,天干地支融合在一起,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才将蚩尤神打败。

后来,黄帝的大臣大挠氏,感叹说:黄帝是圣人,都没有办法制服惩戒凶恶的人,万一百姓们以后再遇到相同的困难和灾祸,又该怎么办?

在大挠氏的努力下,终于将10天干和12地支一一配对,形成了60甲子,又称六十花甲子。

后来,这个最古老的发明创造,就用于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夜半者子,鸡鸣者丑,平旦者寅,日出者卯;食时者辰,隅中者巳,日中者午,日佚者未;哺时者申,日入者酉,黄昏者戌,人定者亥!

综上可知,古人用12时辰纪时,分别对应的24小时为:子时为首,晚23点以前,属于前一天,23时以后至凌晨1时,就是另一天的开始;丑时指的是一日之中的凌晨1点至3点;寅时指的是清晨的3点至5点;卯时指的早晨的5点至7点;辰时指的是一日中的7点到9点;巳时指的是一日中的9点至11点;午时是一天中的分界点,指的是中午的11点至13点;未时指的一天中的13点至15点;申时指的是一天中的15点到17点;酉时指的一天中的79点至19点;戌时指的是一天中的19点至21点;亥时指的是一天中的21点至23点。

就此话题,您有哪些看法或高见,欢迎留言互动。

参考资料:

《周易》、《中国民间传说》、《四库全书》、《渊海子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