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好心人帮忙~找书
-
①《俄罗斯作家文学作品》(pycccde edcafeed o edpapypgoh fpyij),第二卷,第335—336页。
②参见马克思和恩格斯《文学艺术》(UBber Kunst und Literatur),柏林版,1953年,第254—255页。
③莫顿(A.L.Morton)《英格兰人民史》(A People's History of England)劳伦斯·威沙特(Lawrence & Wishart)版,第380页。
④参见《威廉·萨克雷著作集》,纽约科利尔公司版(以下简称《全集》),第22卷,第108—109页;以及第21册第245-246页。
(5)萨克雷说富人看不起穷人是一种罪恶——参见戈登·N·雷主编的《萨克雷书信集》(以下简称《书信集》),哈佛大学版,第2卷,364页;他认为无产阶级的智慧不亚于他们的统治者,他们占人口的大多数。为什么要把这么有钱颓废的统治者戴在头上?(《全集》第15卷,第425-428页)。
6.见《萨克雷对早间历史的贡献》,戈登·雷主编,1955年版,第77—78页。
7萨克雷看到了贫富有差距,不交往。富人对穷人的生活一无所知(见《全集》第十五卷,第391-393页;第22册,第108页)。他说只有狄更斯描写了占人口大多数的穷人的生活(《全集》第22卷第103页)。
萨克雷于1811年出生在印度。他的父亲是东印度公司的税务员。他是独生子。他的父亲四岁就去世了,他的遗产是17000英镑。六岁回英国上学,循序渐进,进了几所贵族子弟学校。这一套教育不适合他的脾胃。中学时,他对作业不感兴趣,只喜欢看课外书;剑桥大学主攻数学,他却爱涉猎被数学家鄙视的文学和被学院鄙视的现代文学。他去德国读书没有学位,回国后在伦敦学习法律。但是,他对法律非常反感。他名义上是学法律的,实际上只是四处游荡,对伦敦的各种生活了如指掌。他觉得自己一事无成,反复自责自己懒惰奢侈;他说回头看,没有一天不是虚度的。
1833年冬天,萨克雷的银行倒闭,他的财产几乎被卷走,只剩下一百英镑的年收入。这对他是一个打击,使他从懒惰中振作起来,从社会地位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由于他来自那种家庭,受过那种教育的人应该在当时的社会中走一定的道路,否则会有失尊严。他的职业无非是律师、法官、医生、牧师、军官;至于文人和艺术家,那是上层社会所不齿的。萨克雷这时还没有学过法律,他只是不知道该走哪条路。他破产后,失去了剥削生活的保护,但从此跳出了富贵闲散的生活,脱离了限制自己才能的君子架子。所以他在当时写给母亲的信中说:“我应该感谢上帝,我很穷,因为当我有钱的时候,我永远不会像现在这样幸福。”。几年后,他劝母亲不要为他担心。努力工作对他有好处。一个吃现成饭的人,会变得懒惰,会变得迷茫。他从小就喜欢绘画,并决定去巴黎学习绘画。但他不擅长画严肃的油画,只擅长夸张搞笑的素描。这种画卖得不多。一年后,他觉得学画无望,半途而废。他是宪法报的记者。1836年,他娶了伊莎贝拉·肖,一位爱尔兰陆军上校的孤女。她性情温和,很像这部小说中的爱米丽亚。《宪法报》很快停刊,萨克雷回国以写文章为生。虽然他很穷,但他的家庭生活很幸福。不幸的是,婚后第四年,伊莎贝拉患上了产后精神障碍,药物治疗无效。从那以后,她就疯得要死。这是萨克雷一生中的一件悲哀的事。
-
①《书信集》第一卷第152页。
②同上书,508页;戈登·雷还写了《逆境的用途》,萨克雷的第一部分,麦格劳-希尔公司版,第162页。
③《烦恼的行使》,第163—164页;再如《全集》第20卷第48页;第十四册,第435页。
④《书信集》第一卷第271页。
⑤同上书,391页。
6.焦虑的练习,第172页。
萨克雷在报刊上投稿很多,用了很多笔名。他出版了几本书,都很受欢迎。但直到1847年《名利场》在Punch出版,大家才公认他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天才,并在19世纪称他为菲尔丁。从此,他的作品有了稳定的市场,生活也逐渐丰富起来。他觉得妻子和女儿的生活没有保障,就写了一封又一封。
-
①如《巴黎速写本》、《爱尔兰速写本》、《巴里·林登的运气》、《势利小人之书》等等。
②《书信集》第二卷第312页。
工作,并到英国和美国各地去演讲。1859年,他成为《Co-RN Hill》杂志的主编,这是他文学头衔最高的时候。他过早体弱多病,于1863年在伦敦去世。除了《名利场》,他最著名的小说是《亨利·埃斯克蒙德和新来者》。最著名的论文是《势利之书》和《迂回论文》。他的评论集包括《英国幽默作家》和诗集《歌谣》。他在诗歌方面也小有名气,作品活泼幽默忧郁。他的画也有独特的风格。《名利场》的插画是他自己的手笔,可惜雕刻的时候留了空气。
-
①《书信》第二卷345页。
当时英国社会对小说的看法和中国旧的认为小说是供人自娱自乐的“轻书”很像。萨克雷因为从事娱乐大众的工作,经常把自己比作滑稽的小丑。有一次他看到一个小丑演完戏很无聊很压抑,他也有同感,于是经常拿自己和他比较。他也努力让读者发笑以获得自己的温饱;他看到了社会上的各种丑恶,感到无聊和压抑。萨克雷就像他描述的小丑一样:“那滑稽的面具所掩盖的永远是一张严肃的脸,即使不是一张悲伤的脸”。因为虽然他把自己比作一个小丑,但他觉得自己除了让人发笑之外,还有另一个责任:“咧着嘴笑的时候,他要揭露真相。千万不要忘记:笑话好,真理更好,善良特别好。”。他把自己这样的幽默作家称为“讽刺道德家”,说他们拥有大量的读者,不仅娱乐读者,也教育读者;他们要把真、义、善牢记于心,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他以前嘲笑自己是导师,现在觉得这个职业和牧师一样严肃,希望自己能真实善良。他还在《名利场》里说过,无论作者穿的是小丑的服装还是牧师的服装,他都必须尽力描述真相。这一点他在其他著作和书信、日记中也多次说过。我们因此可以看到萨克雷自己的任务:
形容“真”,宣扬“善”。
-
①凯瑟琳·蒂洛森(Kathleen Tillotson)《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小说》( n-ovels of the eight-四十s)牛津版,1954年,第17—20页。
②《全集》,第一卷,第93页。
③如《全集》第15卷,第414—415页,第257—258页;第四册第431页;第16册,第173页;第一册,226页。
④《全集》,第四卷,第431页。
⑤《全集》,第15卷,第240页。
6.《书信》第二卷,第282页。
⑦《全集》第一册第93页。
8萨克雷给一位朋友写道:“你称赞我的人道主义,真是搔到痒处了。我对这个搞笑的职业越来越认真,逐渐把自己当成牧师。愿神赐我们谦卑的心,启示真理”(见书信第二卷283页)。他还说:“作为一个艺术家,我尽力写出真实,避免虚假”(见《书信集》第二卷第316页)。他在1863年的日记中写道:“我希望尽我所知写出真相...并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平与爱”——《智慧的时代》,戈登·雷著《萨克雷的第二本》,麦格劳·希尔公司版,第397页。再比如《全集》第三卷序言,有六页七页;正文第457页;第13册,第84页;第15册,271页。
《名利场》揭露的真相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萨克雷说,描述真相“必然会暴露许多令人不快的事实”。每次谈及真相,他总是说“不愉快”,但还是要如实描述。他觉得这个社会有很多人没有信仰,没有希望,没有爱;他们要么是骗子,要么是傻子,但他们非常善于接受;他说,不要放过他们,小说家要让人发笑,就是为了嘲讽他们,揭露他们。所以这部小说毫不留情地揭露了他们的丑陋。有铜臭味的大老板,有炒股发财破产的股民,有吃殖民药膏长胖的寄生虫;他们或骄傲自满,或贪婪懒惰,都是随遇而安。好处在于翻脸,忘恩负义。至于小贵族地主,他们在为自己的财产而战,而战。没落家族往往以富商子弟为财源,想方设法从中骗钱。小资产的地主和店主往往是从侵蚀贵族或富商开始的,往往被他们剥削。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没有道德,没有情分。俗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名利场就是这样一个被权力和利益趋势驱动的抢夺和欺骗的世界。
-
①《全集》第1卷,第93页。
②《全集》,第一卷94页。
(3)萨克雷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写道,当时社会上贵族衰落,平民崛起。“为了谋生,各行各业在人海中掀起了你死我活的斗争”(见《全集》第14卷第283页)。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不仅是他在《势利者的脸》中所写的那种权力社会,也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有些人吃人,有些人被吃。萨克雷把后者称为“鸽子”,把前者称为“乌鸦”——见《乌鸦船长和鸽子先生》(见《全集》第14卷);或者叫“吃人的食人魔”。统治阶级和资本家“剥削穷人,欺负弱者”,他们都是食人族:商业广告是恶魔引诱人的手段(见《全集》第145、152、280、281页;,第八卷,第488页);他说,在这个社会里,欺骗就像打猎(见《全集》第16卷第326页);他说,社会好出赌场(见《全集》第8卷,第366页)。
这样的社会就像17世纪英国作家约翰·班扬在《朝圣之旅》中描述的“名利市场”。市场上卖的是世俗世界追求的名望、利润、权力和各种享乐。傻瓜和混蛋在市场上欺骗和竞争。萨克雷尽力为这部小说找到一个合适的标题。一天晚上,他偶然想到班扬书中的名字,高兴地从床上跳起来,绕着房间走了三圈,嘴里念着“名利场,名利场……”因为这个名词正好概括了他所描述的社会。在中国的小说《镜花缘》中,无墓国附近也有一个意思类似的《名利场》(2),只是作为这部小说的译名借用而已。
萨克雷不仅描述了《名利场》中的各种丑恶现象,还想指出这些现象的根源。他看到腐蚀人性的根源是笼罩着整个社会的自私。他说,这部小说中的每个人都是无知和自私的,他一心想追穆李蓉。他还分析了看似美好的行为,找出了隐藏在心底的自私的心。他认为当我们对他人充满热情时,很难做到不自私;我们的爱情也掺杂了很多自私的成分。老奥斯本爱儿子,但更爱自己,他要在儿子身上还清自己的俗愿。爱米丽亚忠于战死的丈夫,只愿意和多宾做朋友;事实上,她想占有多宾的爱,并拒绝回答他的爱。一般来说,小说家倾向于在这样的地方表现出怜悯,但萨克雷拒绝放手。他不是没心没肺,而是想描述真相。有人说他挖掘人情的丑恶,同时又同情人的苦恼;但他忍住了眼泪,冷静地进行了分析。
-
①《书信集》第一卷导言——第126页。
②《镜子的边缘》第十六回。
③萨克雷认为自私的心是这个世界的驱动力(《书信集》第二卷,第357页)。在他的下一部小说《潘登尼斯》中,他努力阐明了这一点:每个人都是自私的,是自私驱动了一切(《全集》第四卷,第232、336、352、381、425页;第九册,第111页)。
④《书信集》第二卷,第423页。
⑤《全集》,第一卷,第448页。
6.见萨克雷——他的生活,思想和小说,由拉斯韦加斯(W.M .萨克雷:L 'Homme,le Penseur,le Romancier),巴黎,1932年,第84页。
萨克雷写出了自私的丑陋,更进一步,他描述了个人计划的所有烦恼和痛苦,但最后都是一文不值,一无所获。阿米莉亚一心想嫁给自己崇拜的英雄,但当她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她只感到失望和遗憾。多宾嫁给了梦想了18年的爱米丽亚,但他已经看透了她是一个浅薄无知的女人,觉得自己对她的迷恋不值得。丽贝卡为金钱和地位而奋斗,但她一生都没有利用过自己的愿望。即使她利用了自己的愿望,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萨克雷看着这群可怜人的愁苦,怜悯地说:“唉!浮名浮利,全是虚荣心!我们谁是真正的幸福?谁满意?就算我当时遵从了我的意愿,事后还是不满意?”这段话让我们想起了《镜花缘》中的一句话:“世界上的名利场曾经是个迷宫。这个人在战场上趾高气扬,洋洋得意,这也把他们太放在眼里了...一闭眼,才知道之前的一切都是徒劳,只是做了一个春梦。人若深谙此意,争名逐利之心,一时半刻不能中断。如果一切稍有破局,退一步,忍三分,会省去很多麻烦和无限风暴。这样的旅行不仅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也是幸福生活的秘诀。”。萨克雷也知道《名利场》里的人在迷宫里是徒劳的,但他从不宣扬“退一步,忍耐三分”,并将此视为“活得快乐的好方法”。萨克雷的执念不仅是揭露“真理”,更是宣扬“仁爱”。
-
①《全集》第二卷第428页。
②《镜花缘》十六章。
读者往往忽略了他的正面教训,因为他专注于描述社会的阴暗面。他解释了为什么这部小说致力于黑暗面。他说,因为我觉得这个社会没有什么光明;虽然人们不愿意承认,但这是事实。但是,他也在黑暗中透露出一些阳光,就像乌云边上的银边。多宾是个傻瓜,但正如许多评论家所说,他对无私的迷恋让他有点像堂吉诃德。罗登曾经是个混蛋,但他迷恋妻子,完全忘了自己。他不再可鄙可恨,而是变成了一个可怜的人物。如果他能跳出狭隘的自己,就不那么丑了。爱米丽亚在痛苦的失望中下定决心:从现在起,他只想要别人的幸福,而不是自己的幸福。她这样下定决心就觉得幸福。她能跳出狭隘的自己,解除烦恼。多宾是不可或缺的脾气。他不为自己做任何事,却愿意为朋友热情奔走,把事情做好。萨克雷指出,无私的友谊使胆小的人变得勇敢,害羞的人变得自信,懒惰的人变得勤奋。他说,他写这个阴郁的故事,是为了揭露人生下来的人的愚蠢,是为了大声呼喊,唤醒他们;同时,他也试图暗示一些好的东西,但是这些好的东西,他是不配宣扬的6。因为他认为自己终究不是牧师,而是一个幽默作家,所以只用暗示。细心的读者可以看出他隐含的教训:名利都是表面的,一切都是空的。只有为别人牺牲自己的行为才是美好的,同时也让自己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得到真正的快乐。萨克雷的说教,如果不被忽视,也只是说教。至于揭露真相,他小心翼翼,无情无义,从未向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妥协。他熟悉资本主义社会,能把那个社会的丑恶描写得淋漓尽致。有些人竟然把《名利场》当成“向当时社会宣战”。然而,当萨克雷赤裸裸地揭露社会的丑恶时,他只是劝我们忘掉自己,去爱别人。萨克雷并不要求回答如何仅凭这种善良来应对社会中的丑恶。他确实鄙视贵族,有时还从制度上反对统治阶级。但他没有同时代狄更斯那样的改革热情,认为小说家在政治上是外行,不赞成在小说中宣传政治。
-
①《书信集》第二卷第354页。
②萨克雷自己说,见同一本书,第423页。
③《全集》第一卷,第322页。
④同上书,第269页。
⑤《书信集》第二卷,第424页。
⑥同上书,第354页。
⑦参见第418页的“焦虑练习”。
今天萨克雷称贵族阶级为“劣等”(见《全集》第15卷第94页),并到处讽刺,如《全集》第15卷第561、175页,第20卷第320-332页;再比如18卷《四个乔治》,里面把四代皇帝都描写得不光彩。
⑨何反对皇帝用“神权”来“乱政”(见《智慧时代》第255-256页),认为势利是制度造成的(见《全集》第15卷第17、57页)。
⑩他认为贫穷和死于疾病都是自然的缺陷,无法补救(见书信第二卷第356页)。
⑾参见7月1日—7月4日《萨克雷在晨报上发表的文章集》。他偶尔也很激进,比如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见《智慧时代》,251页);他还参加了国会议员的选举(见《智慧时代》第265-271页),但他对政治总是很少关心,尤其是在晚年。
《名利场》是描述真相的新尝试。萨克雷认为在很多世俗欣赏的小说中,人物、故事、情感都不够真实。所以他曾经拿当时流行的几本小说开玩笑。《名利场》的写法不同。他刻意追求真实,在很多地方打破写小说的常规俗套。
《名利场》里没有“英雄”,这部小说的副标题是没有英雄的小说,也是原题。这个字幕有两种解释。一个是“没有主角的小说”,因为不是以一个主角为中心;小说在《笨拙》杂志上发表时,副标题是“英国社会速写”,也说明了这一点。另一本是《没有英雄的小说》;英雄是能改变社会环境的无与伦比的人物。这部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受环境和时代支配的普通人。两种理论并不矛盾,可以统一。萨克雷在《名利场》中并没有以一个杰出的英雄作为主角。在书的第一章,他说这部小说琐碎庸俗。如果读者只钦佩伟大的英雄事迹,建议不要读这本书,否则就太晚了。萨克雷认为理想的人物和崇高的情感属于悲剧和诗歌的范畴,小说应该现实地反映真实,尽力写出真实的情感。他写的是一群在时代大潮中沉浮的小人物,如破产的赛特笠、富有的奥斯本、战死沙场的乔治等。甚至像丽贝卡,虽然她拒绝向环境屈服,但她从来没有战胜过自己的环境。他们悲惨的命运不是悲剧,而是生活的讽刺。
-
①见《杰出手小说》(Novels by enument Hands),见《全集》第19卷。
②《书信集》第二卷,第233页。
③见塞西尔(D. Cecil),维多利亚早期小说家,企鹅系列,第六页。
④安东尼·特罗洛普(安东尼·特罗洛普)《萨克雷的故事》,1892年版,第91页;普拉兹(M. PRAZ),《英雄的消灭》,牛津版,213页;凯瑟琳·泰勒的小说《19世纪40年代》,第229页;塞西尔早期的维多利亚小说家在第六页或第六页也提到了这一点。
⑤《全集》,第1卷,第6—7页。
6.《书信》第二卷,第772页。萨克雷反对在小说中写英雄。见《全集》第12卷第74、76、177页。最近有人根据主角控制环境的能力给作品分类,说:主角可以随意操纵环境就是神话中的神道;主角出神入化,是传说中能制服环境的英雄;主角比普通人略胜一筹,但被环境束缚的是史诗和悲剧的主人公;主角是个普通人,控制不了环境,不能称之为“英雄”,所以萨克雷只好把他的《名利场》称为“没有英雄的小说”。主角的能力不如我们,这就是讽刺作品中的人物——参见n·弗莱《批判的Anatom》普林斯顿版第3-3页。
一般小说里总有一些令人向往的人物。《名利场》不仅没有英雄,正面人物也很少,而且都有很大的缺点。萨克雷说都宾是傻瓜,爱米丽亚是自私的。他说他不会写一个完美的人或接近完美的人,这部小说中的每个人都很丑,除了杜宾。传统小说中往往有一个令人愉悦的正义: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萨克雷认为这不是真的,所以这个世界上才有这样的正义。荣辱成败就像彩票中奖一样,全是偶然,全靠运气。温柔善良聪明的人往往贫穷失意,自私愚蠢恶毒的人往往一帆风顺。这样,成功的价值何在?何况只是过眼云烟。若干年后,历史上这些小人物的命运有没有留下什么痕迹?因此,他反对小说家用成功来奖励他的主人公。《名利场》中的多宾和爱米丽亚等温顺的人在社会上并不骄傲和成功。丑陋的斯坦勋爵死时富有而强大;不择手段,丽贝卡终于得到了一笔钱,假装成一个正派人。《名利场》里的名利并不是按照每个人的才华和道德来分配的。普通小说往往以主角的婚姻为结尾。萨克雷也不这么认为。他批评这种写法,好像人生所有的烦恼和烦恼都在他们结婚的时候结束了,其实不然,人生的烦恼直到结婚才开始。所以我们俩在故事的前半部分都结婚了。
-
①《书信集》第二卷第309页。
②同上书,402页;《全集》,第二卷,第272页;另见第12册第60页,第13册第105页,第112页。
③《全集》第二卷第273页,并见第四卷第448—450页。
④同书,三两页。
⑤《全集》,第15卷,第351—352页。
6.《全集》,第12册,第177页。
⑦萨克雷给朋友的信安排了丽贝卡在《名利场》的结局会是怎样。信的最后说,丽贝卡的存款银行倒闭了,她的存款被卷走了。但他在小说中没有写这一点(见《书信集》第二卷第377页)。
⑧《全集》第一卷,第320页。
萨克雷避开了写小说的套路,他用自己的方式写了《名利场》。
他试图客观地描述人物。不管他喜欢什么赞美什么,讨厌什么嘲笑什么责骂什么,他总是写他们的优缺点,从来不会因为自己的好恶而写成简单的正面或者反面的人物。当时有人说他写的人物不是恶魔,不是天使,而是会呼吸的活人。萨克雷称赞菲尔丁描述了所有真实的人性: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他自己也总是“看到真相的两面”。例如,爱米丽亚是一个温顺听话的女人,一个贤妻良母。她是萨克雷最喜欢的角色。萨克雷写了她所忍受的痛苦,对她非常同情。但他无情地写道,她自私、无知、有才华、无趣,等等。丽贝卡是萨克雷所唾骂的那种没有信仰,没有希望,没有爱情的人。她卑鄙,自私,肆无忌惮。但她的才华机智,讨人喜欢;她从不向环境屈服,遇到困难从不后悔,有这种精神很不容易;同样令人同情的是,她出生在一个孤独的家庭,不得不一步步奋斗。萨克雷写了她的许多方面。再比如多宾是他称赞的好人,罗登是所谓的“乌鸦”——他讨厌的人,他也写他们的两面。萨克雷早期作品中的许多单纯的反面人物,远没有《名利场》中的人物复杂和多面。
-
①《书信集》第二卷第312页。
②《全集》,第22卷,第264页。
③《全集》,第四卷,第318页。
(4)萨克雷对他最好的女友说:“爱米丽亚一部分是你,一部分是我的母亲,大部分是我可怜的妻子”(《书信集》第二卷,第335页);后来,我对她说:“我一直在描述的女人不是你,不是我妈妈,而是我可怜的妻子。”。(《书信集》第二卷第440页);他补充说,爱米丽亚不是他的女朋友,但如果他不认识她,他就不会想出爱米丽亚这个角色(书信集第二卷第335页)。他的女朋友,妈妈,老婆性格不太相似,但都是贤妻良母。
⑤《全集》,第二卷,第272—274页。
6.爱米丽亚的长处和短处与萨克雷的妻子非常相似——见戈登·雷的《被埋葬的生活》(The Buried Life)牛津版三一——第32页。
⑦《全集》第一卷第94页。据说《蝴蝶梦》是萨克雷模仿他朋友的私生女特蕾莎·雷维斯写的,《名利场》出版时她才十五岁。她后来的生活经历与丽贝卡非常相似(见《书信集》第一卷导言,第157-160页)。
那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