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写作方法和技巧|第七章人物塑造
一代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先生曾写道,可见人物是小说的灵魂、核心和基础。是的,看完任何一部小说,我们首先记住的是人物,因为人物承载了作品中的所有元素。我们依道而造的人物的艺术特征和小说创作的手法、方法、技巧,决定了一部作品的成败。
不同题材不同类型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不同的,有各自的艺术特色和艺术边界。比如现实主义小说中人物的艺术张力不会超过人的自然状态,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塑造。相对而言,玄幻、夏衔、武侠小说中的人物,行为和语言都比较夸张,艺术形象也比较奇特,给人以强烈的冲击,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无论如何,塑造人物的原则是,小说中的各类人物都应该有各自不同的性格、心智、外貌、语言、思想、行为、风格。
只有每个人都不一样,人物之间才会有强烈的差异感,各种不同的人物走到一起,相得益彰,形成整部作品的艺术张力。
在这一章中,根据上述原则,我们主要谈的是对人物的类型、形象(姓名、外貌、衣着)、人性与性格、情感、语言、心理、行为等方面的描写和刻画。
1.字符类型
小说讲的是一群人,每一个人的外表、内心、言行都充满个性,这种个性来自于先天禀赋、后天环境、精神性格、熏陶成长、出身地位、社会角色、个人技能等等。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一个创作者应该从这些方面去认识、理解、把握、塑造人物。
性格类型可以根据社会角色、职业类型、年龄群体、家庭背景、性格类型、学历、教育程度、知识面广、思想深度、阅历等方面进行区分。当然,客观上还有更多分类方法。值得思考的是,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社会属性越丰富、越复杂,人物形象就越丰富多彩。
这里我们以社会角色、职业类型、年龄段为例,以古代社会为模型,看看都有哪些人:
社会上层包括:皇帝、皇后、妃嫔、文官、武将、谋士、侍卫、内廷总管、印手太监、批红太监、锦衣卫司令、外戚、王子、妻子、儿子、公主、一等官、二等官到九等芝麻官、宰相、大臣、巡抚、知县。
社会中下层有:官员、女仆、管家、杂工、仆人、地主、医生、尼姑庵、旅馆店主、侍者、客栈店主、银匠、铁匠、豆腐店主、庄稼汉、典当、佃户、劳工、樵夫、猎人、姑娘和要嫁到普通人家的男人。
其中,每一个男性角色或女性角色都可能处于以下年龄段:从婴儿到儿童,从少年到青年,从中年到壮年,再到老年,各有千秋。
在这里,请不要觉得挑剔和幼稚。对于一个成熟的创作者来说,以上角色类型早已烂熟于心,但对于一个新手来说,却是必要的参考范本。
对于上一篇文章提到的其他分类方法,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相信大家会对他们有更丰富更成熟的解读。
2.人物的形象
一个角色的形象根植于它的戏剧任务。
先说名字-
人物的第一个形象就是名字。好的名字能引起人们的兴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命名一个名字时,其“姓”可以从百家姓中选取,“名”是根据作者的意图创造的。其原则应该是:庄重、典雅、朗朗上口,包含某种深刻的含义或寓意,诗意化时适当体现,由表及里突出人物特征,表现人物属性。
在某些有一定题材的作品中,要适当给人起绰号、绰号。绰号、谥号最能展现一个人的江湖风范或技能特点,甚至是他的胸怀和胸襟。比如水浒中的及时雨宋江,智多星吴用,鼓上蚤动,神仙到太保代宗,浪白张顺;没钱的保千灵,阎的仇人薛申府,等等。他们每个人的昵称都能很好的体现其内涵和特点。
除此之外,外表和服装-
对于外貌和服装来说,精神意义比具体描述更重要:
主角的描写,写意比写实好,写意要和写实结合。比较形象的方式是适度描述,必要时详细写。总的来说,不勾勒,不太拘泥于细节,重在给人的印象。
比如《八龙》中主角之一乔峰的外貌形象是:“段誉见此人身材很高,三十多岁,穿着一件旧灰布袍,略显破烂,浓眉,宽鼻,方脸,颇有风霜。当他环顾四周时,他非常有力量。”
这种手法使人在阅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审美习惯去想象人物,而不是简单地想象作者的细致描写,这样更容易建立起人物的画面和气质形象以及重量感。
当然,你也可以同时加入主角的性格和习惯,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它的特点。
比如《三国演义》对刘备形象的描述是这样的:“那人读书不怎么样;心胸宽广,沉默寡言,不为人知;号称野心勃勃,专事结交天下英雄;天生七尺五寸长,耳垂肩,手覆膝,能照耳,面如冠玉,唇上有脂。”
从性格入手,再写到外貌,强大而有思想的刘备仿佛就坐在我们面前,也只有这样才配得上大师的称号,引得关羽、张飞、赵云等人意气相投。
对于配角来说,无论男女,长相有时要比主角好看,有时又要不如主角。换句话说,漂亮的、丑陋的、容光焕发的、干瘪蜡黄的表象应该是存在的,可以根据小说的需要来构建。
配角的出场一般都是简单的描述,有时候一两句话就概括的很清楚了,给人的形象感适中,不篡夺主持人的角色,恰当的起到绿叶衬红花的作用。比如《八龙》里的阿碧,就是一个“面容温柔,身体娇嫩”的江南女子。作者没有刻意去详细描述,一个现实的形象很容易就跃然纸上。
3.人物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