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这句话道出了小说的主旨。
作者在第一版的序言中说:“这本书写了两年。在过去的两年里,我一直担心这个世界,我多次想停下来。”作者的创作心态直接影响了作品的风格,使这部杰作具有阴郁凝重的悲剧性质。《围城》出自法语成语“fortresse assié geé”,意思是在婚姻问题上,“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跑”。作品将这种心理倾向延伸到“生活中的一切”。小说的中心线索是主人公方弘逐渐进出事业、爱情和家庭三座城堡。三座城堡中的每一座都比另一座小,直到他像蚕茧一样被缠住。他的反复斗争以失败告终。在强大的“围城”面前,他的力量显得那么渺小和微不足道。这个悲剧的特点,并不是像黑格尔说的,是两种对立的理想和力量的冲突。这是一种由于自身的致命弱点,在社会的约束下,在无意识状态下,对史诗的堕落不可抗拒的力量。因此,这种悲剧不仅会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的感觉”(亚里士多德式语言),还会引起人们深深的绝望感。
《围城》中“绝望”的基本主题与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小说《城堡》(1926)颇为相似。《城堡》还描绘了人类深刻的绝望感。作品的主人公k假扮成城堡的土地测量员。他一次又一次地试图找到进入城堡的路,但每次都失败了。城堡明明知道根本没招到测量员,却不否认K是这个职位的承办人,还给他派了两个助手。可悲的是,每次胜利就在眼前,K都以为通往城堡的路会过去,结果还是被假象欺骗了。城堡永远在前方,却永远遥不可及。一次又一次的错觉给人一种感觉,K是一个圆心,无数条通往城堡的路形成一个半径为的圆,而城堡是圆外的一个点。令人绝望的是,K再怎么努力,也永远跳不出这个圈子。应该承认,卡夫卡的《城堡》和钱钟书的《围城》都有自己独特的象征意义。k的悲哀是,他永远也进不了城堡,实现不了夙愿。虽然客观结局是绝望,但K的脑海里仍然有一个“目标”,激励着他不断追求和探索。方鸿渐的悲哀比这个测量员更甚。他们就像洪水中无根的浮萍。他们只有生存意识,没有人生目标。他们被动地离开这个城市,进入另一个城市,一直重复,直到走到墓地。可以说,这是人类最深最痛苦的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