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对孔乙己的异质评价
两位老师用不同的风格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这两节课围绕着本文要完成的三个重点目标,“情节结构、人物写法、以笑衬悲的手法”,有开有合,让人听后流连忘返,令师生难忘。
先说说伊彦老师的课给我的感受:
齐老师的课可以用四个方面来概括——“有人”“有料”“有趣”“改变”。
“某人”:
1,眼里有学生。齐老师的课,总是从一段师生对话开始。老师巧妙地把学生引入课本和人物的深处。老师的指导很巧妙。当学生的思维肤浅时,引导他们深刻。比如“孔乙己”的一个小外号,没有什么深意,但是当老师指出这个外号有侮辱性的时候,这个人除了这个侮辱性的外号就没有别的名字了。这个人不仅没有名字,而且没有亲人,没有地位,没有职业,没有钱,没有尊严...没什么。这样一个身无分文的人的故事和命运,自然会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为课堂的深入做铺垫,引导大家走向深处。另外,当学生心胸狭窄的时候,就被引导成心胸宽广。比如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悲剧故事,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对读者造成的伤害,让学生了解这个人物的复杂性和社会性。还有,当学生不能谈恋爱的时候,老师会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反复体验,让学生进入恋爱的状态。
老师眼里都是学生。教师明白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堂的主人。
2.老师有自己的眼光。
在课堂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不可低估。可以说,课堂是教师用热情和智慧将学生、文本和其他课堂元素聚集在一起的地方。
教师在课堂上要有自己的眼光和独特的魅力。老师就像太阳。他们应该把自己的光芒照耀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照耀在教室里每一个孩子的心里。
齐老师是个很有魅力的老师。看她思路清晰,语言简练,充满激情,教学自然。她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随着人物命运而变化,对学生的评价也是中肯的,或直接或委婉,或眼神中带着微笑或鼓励。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展现了一个语文老师的美。
3.书里有人物。
孔乙己、丁、咸亨酒店里形形色色的人,还有现代的学者...随着班级的发展,各种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美不胜收。
材料:
素材就是课程资源。
语文来源于生活,语文需要体验。这门课资源非常丰富。从实际的教学情境出发,老师运用了一些学生自己生活的观察经验,还有一些其他的,如:
李欧梵(Leo Oufan Lee)先生认为,孔乙己是一个落后于时代,执着于过去的价值观,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受到侮辱和损害的学者。
另一个例子是:
举人是通过乡试(乡试)后取得的一种资格,也叫孝廉,俗称“大师”。中了举人,也意味着一只脚进入了仕途,即使考砸了,也有机会当秀才、知府。
在我激烈的观点中,鲁迅先生写道:“中国的看客是无名无意识的杀人集团。
再比如鲁迅《狗、猫、老鼠》中的信息:
猫捕食比自己弱小的动物,和它们玩到玩腻为止。就像有些人,抓住别人的弱点或缺点就想尽办法慢慢折磨别人,好像折磨不够就不甘心一样。如果别人犯了什么错误,被批评了,也许那种人会在某个角落偷偷露齿一笑。
以上所有资源都被老师在课堂上巧妙地、恰当地运用了,让课堂变得非常大,信息量也很大,把学生的视角从课文带到了课外和生活中,轻松有趣。
有趣的是:
课堂最有趣的点是课堂的起点。
齐老师从外号入手,和学生聊起他是不是外号,他是不是外号,巧妙地把孔乙己引了出来。这么长的文章是这样切入的。一个好的切入点,就像一堂好课的钥匙。很有意思!
改变:
齐老师的课充满了灵气。很多转折点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设计问题丰富灵活。
比如:
他只是没有名字吗?慢慢出口他什么都没有。
礼服对他来说只是一件衣服吗?回答。
这是什么样的礼服??回答。
为什么要一直穿这样的长衫??回答:因为这件长衫是他学者的身份,是他最后的尊严。
“独一无二”,一个很奇怪的词,怎么理解?学生和其他人有什么区别?他很特别,他不属于短外套一伙,更不用说属于长外套一类。如果是你,既不属于它,也不属于它,你会有什么感受??回答。等等,
这样的问题推动着整个班级的进步,逐渐把班级推向高潮。在灵活问题中,引出了小说的几个关键要素:人物、情节、主题和写作方法。
我们上课就像看海。只见平静的海面上,慢慢涌起巨浪,最后汹涌起来。观众的情绪也有波动,或激动,或悲伤,或同情,或惋惜,或愤懑,或呐喊。
总之,这节课很好地展示了老师的能力。一是解读课文的能力,二是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三是沉着应对的能力。这些都是值得学习的。
有两个问题值得讨论:
第一,想一想,能不能多向学生提问?我还能放下什么?
第二,刻画人物的手法能让学生上课训练吗?
再说说刘老师的课;
刘老师不慌不忙,淡定自若。班上很平静。她让我们在她的影响下放下一切急躁,慢慢跟着她的节奏走向教室和课文。
仔细品味,她的课有以下特点:
1,离不开文字。老师和学生总是围着课本,读,品,懂,谈。
2.给学生。不要着急说,让学生充分阅读、理解、讨论。
3.回到最后。老师总是退到最后,老师也不会过多干涉学生。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学生可以解决的问题。
4.缓慢有序。
老师看似漫不经心,实则胸有成竹。教室环环相扣,非常有序。
两节课需要我们思考和讨论的问题是:带学生学习《孔乙己》,我们希望学生有什么收获?
课后,我和学生们交谈。我问学生:学完课文,你觉得有什么可以为你所用的?你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们回答了两点:
第一,社会的大问题放在一个无名小卒身上。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小说创作中“把形形色色的人混合成一个人”的特点。有这样的收获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二是刻画人物的手法。看来学生还是很注重学习写作技巧的,两个班都有所欠缺。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给课文举例,指导学生写好。
以上是我听了两节课后的想法和感受,写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