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后沉重的身体感觉。

看完《沉重的身体》,范文1读到刘小锋《沉重的身体》中题为《沉重的身体》的文章。我喜欢刘小锋在哲学散文中使用的独特的潮湿的写作风格。那种需要逐字理解,逻辑推理推敲,品味文字曲折的阅读感受,和亦舒小说的无忧无虑的阅读完全不同。慢慢的,有些地方需要跳回来,反复重新解读。这种停滞的感觉就像一场被拉长的盛宴,每一次咀嚼都有一种完全新鲜的味觉享受。

《沉重的身体》讲的是男人选择女人的性伦理,肉体和灵魂的地位对比,个体差异。文中多次提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以及这个故事的来源故事《十字路口的大力士》。赫拉克勒斯坐在十字路口,面对着两个女人:卡佳和阿雷特。卡吉雅能给男人带来的是性和生活的愉悦,代表着生命的轻盈;而阿雷特带来的是坚硬的肉体感受和生活体验,她引导男人走向所谓的生活“美”。赫拉克剌斯在这两个女人之间的选择代表了男人对不同生活和不同伦理的选择。这个话题被男人唠叨了几千年。发展成昆德拉的版本,就成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托马斯、萨比娜和特蕾莎的故事。在刘小锋的阐释中,昆德拉似乎加入了一些关于社会主义中“人-意志”的因素,将男性的性流浪从寻求女性身体感受的差异和隐藏在背后的生命意义的差异,进一步演绎为探索历史规律下趋同群体中个体的差异。似乎托马斯的行为被写进了

三流小说只是笨拙的事务,但是经过哲学的处理,就变成了对历史和社会的政治反抗...这些逻辑让我觉得无比可爱,是我见过的对男人动物滥交最新鲜最华丽的解释。

不过话说回来,上一篇文章讲了托马斯的选择,或者赫拉克勒斯的选择,或者昆德拉的男性群体的选择。托马斯的性流浪最终以特蕾莎结束:他从一个女人的身体流浪到另一个女人的身体,寻找每个女人身体的百万分之一的差异,最终,他发现了特蕾莎与所有个体的差异。这是一个他愿意与之共眠的女人,他的灵魂开始排斥除了特蕾莎之外的女人的身体...在这里,文章谈了很多关于历史,社会和有差异的个人。其实我觉得这个问题有点复杂。一个简单的回答是他爱上了她。在阅读了无数个不同的个体后,他找到了那个拥有他最在意的特质的人。当然,如果文章和我的语言一样直白浅薄,大概应该被放到言情小说的架子上,但我还是愿意用我的方式去理解昆德拉的原著,多少有些感性,不太理性。

刘小锋的《沉重的身体》是一本现代伦理学文集。乍一看,我想象这本书的内容是关于“肉体的罪恶”和“肉体与灵魂”。室友的猜疑是一本自然之书,有人解读为理想与现实的杰作。看完了,书的立意也是复杂的,像政治,解释人民民主和自由民主的矛盾,个人和群体的矛盾;也像是在谈论人生,抛出了社会道德与个人本性之争、禁欲与放纵的话题;它也像宗教一样,把读者引入了人义与神义、自我选择与上帝杠杆的伦理困境。最后,我不得不放弃我不愿意接受的想法,但现在我不得不接受。(我觉得我应该是那个羞于谈性,遵从大众规则压抑个人欲望的人。)这毕竟是一本关于性的书。

身体沉重,为什么?在人的公意中,身体的自然伤害被转移到适当的法庭重新鉴定,所以是重的;《你应该和阿雷特在一起》在对象的选择上,把轻冠上了恶,只是为了让生活更接近真实和现实,德是重的。事实上,任何一种感情都没有权利在道德上凌驾于其他感情之上。无论什么样的身体感受在伦理价值上都是平等的,生命轻一点没有错。丹东为马里昂正名,尼采反驳苏格拉底,人们的伦理观顺应时代,转向自由的个体伦理观。

但是身体还是很重。为什么?肉体都是偶然的,肉体和灵魂只相遇一次,所以是沉重的;个人自由的社会增加了偶然物理创造的不可或缺性,个人幸福偶尔增加,导致个人在世界上的负担;先验世界的宏大视野被理性世界视野和经验生活一笔勾销后,个体自身肉体的死亡必须由自己的肉体独自承担,造成个体灵魂在世界上的负担;关心现代生活秩序中脆弱的个体生命叙事本身,讲述生命伦理,是小说家的沉重负担;选择自由伦理,其艰难使身体伤痕累累,故也沉重。

这到底是不是一本性方面的书?我不这么认为。但至少看了这本书,我接受了很多这种观念。我假设这本书可能是想净化我们的信仰,建立一个新的信仰,但我们最终相信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很自然的问题,但是作者并没有一个标准。

好书是否应该作为一生的信仰被追捧?书上说不要偏信唯一标准。

书中说,“唯一真理”的哲学会导致专制社会,“唯一道德”的伦理会导致专制道德...“如果你考虑一下,你会接受的。诚然,听无不明,偏袒无不暗。但我还是忍不住问自己,这本书我该相信什么?

作者在序言里说的话很难理解,其实不然。反而是铺开前人的文献和历史事件,叙述和推理,最终却陷入了一个没有标准的世界。分析世界上的伦理悖论,向读者呈现两种不同的个体自由伦理,是大师的两大信念和困境。

“昆德拉的仁义自由主义伦理学承认自己的不足和肉体的偶然存在,但他愿意沉溺于自己的不足,在自己不知生死的存在迷雾中寻找和选择激动人心的时刻。”

“基斯洛夫斯基的《自由的神学伦理学》承认,自由伦理学是困难的,它是缺乏自由的。即使是有这种困难,缺乏选择自由的人,也无法推开自己对自由选择的道德承诺。基斯洛夫斯基拥抱如履薄冰的幸存者。”

我感觉刘小锋拿了我半天,说我们不要相信群体的神义,要跟着个人的走。最后,提到人间大义也不公平,大家还是投入了神义的怀抱。人义和神义是两种信仰,但标准是什么?作者避而不答。

没有标准,大概是因为从人的普遍意志到自由的个人伦理的转变,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瞬间凸显。我不在乎社会,只在乎自我推销。你大概可以套用一句老话“有多少读者就有多少哈姆雷特”,所以你不应该坚持一个,因为人民会认同的社会已经不在了。地球上的人太多了,所以我们的信仰不应该有一个标准,而应该是个体的、个性化的。

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的现代社会,但是没有标准是很累的。太复杂太乱了,可惜是个体自由和混乱。在策划上,一切都是原材料,在经济上,一切都可以卖。每个人的价值观都是均等的,没有好坏之分。一切都在歌舞升平,但其实个人的声音越来越强,好与坏逐渐获得同等价值后,其实这个社会已经变得极其糟糕。个体自由之后,人与世界的关系变得更少、更清晰。为什么?功利主义越来越强烈,只是因为这个世界没有标准,唯一的标准去接触这个世界,让这个世界不要太功利。

顾彬说,我最讨厌现代主义。它没有标准。我仍然有信仰,我完全相信传统。我认为现代性是一个彻底的错误...现代性之后,我们失去了一切,没有了基础,所以一切都是暧昧的...以前是皇帝,是神,我们听他们的。现在,我们必须自己决定。你能决定吗?.....20世纪发生了群体现象。大众最怕的是做个体。但是现代性要求你成为一个个体。

顾彬和刘小锋,我认为他们都在谈论这个社会的发展。在个人自由被呼唤出来后,基斯洛夫斯基看到了它的缺失,投入了上帝正义的怀抱。顾斌认为这是一个错误。作为个人,我一直觉得很简单,很自然。请给我一个可以接受的标准。

为什么需要一个标准?因为本来就有信仰。书籍让我抛弃原有的信仰,让我投身于个人信仰。但是这个世界的信仰太复杂了,找不到我自己的信仰。被拉出一个黑洞,满心欢喜,却又掉进了另一个黑洞。

我知道强迫书给出一个标准可能很可笑,这本身可能就是一个悖论。但是没有一个标准终究不是一件好事。你可以说我在称之为功利阅读。我不想拐弯抹角地反驳悖论。这是一种原地踏步的行为。给我一个信仰的标准,让我可以一直走下去。

看完范文3的沉重的身体感说它是文学书是因为当我真的想写一些读书笔记的时候,我发现很难用思辨的语言来判断。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不是一部普通的文学作品。那些也可以用思辨的语言来分析,但它的非判断性是诗意的。无论我同意还是不同意文章中的观点(有些是因为信仰的不同,我真的不同意),它的诗性使它无可辩驳。就像小凤自己(别处)说的,这是人生的开悟,是充满恐惧和爱的人生本身。只有尝过恐惧和爱的生活的灵魂,才能理解这个被恐惧和爱的生活本身双手捧着的灵魂。我从恐惧开始看小枫的东西,一直在颤抖中前行。也许一个温顺的习惯了黑暗的人,无法适应突然看到太阳的强光。我常常觉得他这么无情地打破事实太过分了。直到这本书,我才看到了与恐惧相对立的爱。小枫的爱情是基督教的,自然是尼采的对立面。但另一方面,他们有一个奇怪的相似之处。弱者的生命应该面对命运――尼采应该面对的必然性和小枫应该面对的偶然性,其实是悬挂在同一个深渊上的绳索。他们睁大眼睛看着它,他们咬紧牙关往上爬。同一个绳子上的兄弟,同一个深渊里的两个诗人,仰望不同的救赎意象,却俯视同一个深渊。

小枫的选题和写作都不是随意的。他精心安排自己的文字甚至章节的安排,他选择的叙事方式当然不是兴趣使然。叙事语言是为了表达无法表达的思辨的文字,虽然要表达的其实是思想!只是模式的选择向我们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思想本身不能脱离个体的生命感受而单独存在。所以小枫用文学说哲学不行。

要关注个体的生命感受,首先要关注身体。”想必在我这样的后现代芸芸众生中,也是(也许还是)深深震撼了晓凤。基于雷贝的一般理解,即纯粹物理的“身体”,自由主义伦理学是分裂的。人文主义者义无反顾地沿着他们为尼采指明的道路前行,而神学家们则背对尼采,把目光投向了古代,希望找到尼采已经注销的灵魂。然而近代以后,大家都很疑惑。以昆德拉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因为大道而逐渐开阔成一片广袤的荒野,突然发现自己不知何去何从。而以基斯洛夫斯基为代表的神学家却因为找不到精神家园而空虚。

小枫自己并没有过多的追求尼采,因为尼采其实是倔强的站在悬崖边上的,他只是把我们这些迷茫的后代(错?)推下深渊。实际上最热爱灵魂的尼采,必须借助雷贝来表达他的灵与肉合一的观念,这可能是出于反叛的一种相当痛苦的选择。当他满怀憧憬地回顾希腊人是如何勇敢地留在地表时,他绝不会真的相信那些美好的肉体只是物理原子分子细胞组织的偶然低级叠加,否则他的个人生活不会如此禁欲。而小枫开始反抗尼采,从难以形容的etwas开始。

尼采对灵魂的反叛源于他对灵魂的热爱,因为它与肉体的长期分离,使它变得憔悴,成为一个真正的游魂,被权威伦理审判的雷电风暴可以随意抽打。同样,小枫对身体的反叛也是出于对身体的爱,因为他无法忍受身体在其“自由”的现代谎言下腐烂成一具腐尸的事实。他想恢复身体的神性,身体独特的尊严,尽管他回归神性的道路是如此的古老,被老太太遮蔽,路径不明。

看完范文4沉重的身体感讲故事是人类自我发现的一种方式。刘小锋说叙事改变了人们的存在感、时间感和空间感。当人们觉得生活不在的时候,当人们发现生活混乱的时候。当一个人的人生遭遇挫折或不幸时,叙事可以让人找到自己的人生感悟,回到自己的人生想象空间,甚至重新找回生活中不曾找到的自我。人类的起源似乎是从劳动开始的。但人对生活的感受,似乎是从讲故事开始的。

刘小锋沉重的身体诉说着叙事的伦理观念。对生命的感受来自于每一个个体的体验,所以对生命的每一种感受都是一种伦理。伦理学讨论个体生命的意义,进而提出生命感觉的问题。叙述改变了生活的感觉。无论是听故事的人,还是讲故事的人,都在讲述中改变了事件本身的态度。于是生活的感觉变了,伦理产生了道德实践的力量。

阅读刘小锋沉重的身体是一个极其痛苦的过程。仿佛步入现代伦理的深渊,在破碎的叙事碎片中反复发问。

萨宾娜像一个沉重的幽灵,出现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刘小锋暂时将萨宾娜的身体描述为“妓女玛丽恩”的重生。导致萨宾娜身体的感觉是反意识形态的。特蕾莎的身体代表“美”。托马斯对生命感觉的怀疑使他对两位女士的身体感到左右为难。在电影《布拉格之春》中,托马斯像一个平庸的演员一样,表现出身体上的迷恋。但《沉重的身体》提出了一个问题:身体感受的差异是来自灵魂还是身体?

一个没有差异的身体等于没有自己的生命时间。是灵魂赋予身体超越自身局限的感受能力。托马斯和萨宾娜有着相同的生理反感。他们都在那些报纸的标题编织的道德理想主义言论中看到了最大的“媚俗”。

卡夫卡似乎拒绝身体。当他即将和菲利斯小姐步入婚姻殿堂的时候,他想的是他是需要和一个女人睡觉,还是需要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看书。卡夫卡想通过婚姻摆脱父亲的阴影。但他害怕自己给自己带来的罪恶感。在灵魂钢丝绳上摇摆的卡夫卡,几乎每走过都会问自己问题。面对自己还是隐藏?对卡夫卡来说,他问的问题越多,似乎就越能发现自己的罪恶:自私、虚荣、懦弱...

婚姻当然是一对男女从灵魂上相互认识,但卡夫卡对这种认识充满了绝望。刘小锋把卡夫卡的人生感悟概括为“秋天的一片枯叶”。这片枯叶也曾追求过幸福的阳光,但最终却希望靠自我判断回到天堂。

维奥莱卡非常幸运。她有两个身体。在斯基洛夫斯基的《维亚里卡的双重生活》中,克拉科夫的维亚里卡和巴黎的维亚里卡是相互的灵魂。为什么?人生的感觉可以一分为二吗?刘小锋说,是的,人的一生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仁慈的上帝不会过问这个肉体的偶然相遇,只会关注个体相遇中生命的意义。维奥莱卡从另一个维奥莱卡那里体验到了我的存在。无论是激情,快乐还是死亡。当克拉科夫的维奥莉卡肉体死亡时,巴黎的维奥莉卡也感到了剧烈的悲伤。

这就是死亡感吗?当灵魂感受到肉体的死亡时是什么感觉?肉体和灵魂分离的维奥莱卡,一直在寻找生命的感觉。她热爱唱歌,所有的激情都是为唱歌而生。维奥莱卡的一生充满了性感、死亡和悲叹,但没有人能理解她的灵魂。

似乎总是在讲故事。故事启发了每个人的生命想象空间,从叙事角度探讨了个体生命的伦理深渊。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道德自律,舒展个人的生命意识,做出人生的各种选择。